381: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

381: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

創建於2019年11月20日

1、供求矛盾,消費能力遞減

消費與工資互為源頭。

但如下圖,工資是消費的一部分,因此,以消費為主導的經濟體會自我弱化。

典型案例:以消費驅動的美國,科技、教育、研發、創新、軍事等等都很強大,但經濟卻一塌糊塗。

381: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


2、投資是對消費能力遞減的有效補充

但投資會加劇遠期消費能力的不足,或者說投資是消費的遠期債。

原因:投資的源頭是貸款,貸款要還本付息。

模型1:貸款1億修路,公眾賺取1億存款;公路建成,政府要收取1億以上的過路費。來償還貸款的本金和利息。

模型2:貸款15億建設一座汽車廠,公眾賺取15億存款,工廠建成,該工廠至少要賺15億以上還本付息。

381: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


3、出口,是彌補消費不足的有效手段

但這會加劇被出口國的經濟失衡,經濟破敗。

典型案例:大英帝國期間,英國出口全球,其他經濟體紛紛陷入破產。

非典型案例:全球最大的貿易逆差國,美國的凋敝。

貿易失衡引發經濟失衡,會引發被出口國內部矛盾激化,開始實施貿易保護和關稅壁壘。

一旦某國實施貿易保護,其他國家會紛紛效仿,貿易戰會升級為冷戰,冷戰會升級為熱戰。

381: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


4、戰爭,是經濟循環失效後的最終手段

政府貸款=軍需物資=企業收入=利潤+工資

大眾儲蓄是市場的氧氣,當其他氧氣通道一一關閉。

戰爭,或者說軍需物資的訂單就會變成最後的氧氣口。

381: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


5、所有矛盾之源:銀行的金融規則

稅收抵押產生的是國債(第1因);

資產抵押產生是貸款(第1因),依然是債務。

這個規則在起點將銀行與政府、銀行與產業之間定義為利益對立關係。

這種利益根本對立關係隨著時間的放大,會使矛盾滲透至市場的每個角落。

我們都知道:理論上行得通,實際未必行得通;但理論上行不通,實際肯定行不通。

前3個模型,都存在數學上的不可持續性,理論上最終行不通。

這是過去數百年,全球各國精英想盡各種辦法救助經濟無效的根源。救助無效。最終必然引出第4模型,推倒重來。

因此,不是歐洲人比現在人愚蠢,寧可發動二次世界大戰,也不願意妥協,而是在非互聯網環境中,存在數學悖論的舊渠道和舊規則,不可替代。構築一個全新網絡同樣會產生成本,同樣有收取利息的訴求。只要有收取利息的訴求,貨幣的起點必然是債務。債務隨著時間沉澱必然會引發債務危機。

6、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全新的制度選擇

智能手機是免費的基礎設施,在這個基礎設施之上建設全民控股的公共網絡。

在全民控股的公共網絡之上,全民的固定資產數字量化,直接產存款。

這會從起點消滅債務,即消滅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

新時代賦予了我們選擇權。

A、固執的選老路,氧氣枯竭,戰爭終將從潘多拉魔盒中放出來。

B、選擇零成本的新跑道,氧氣充足,內需開啟,財政充盈。

381:資本主義內生性矛盾

雲錢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