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子教育之永琏读书

乾隆三年十月,乾隆谕和硕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军机大臣曰:

二阿哥永琏,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为人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当日蒙我皇考命为永琏,隐然示以承宗器之意。朕御极以后不即显行册立皇太子之礼者,盖恐幼年志气未定,恃贵骄矜或左右謟媚逢迎,至于失德,甚且有窥伺动摇之者。是以于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遵照皇考成式,亲书密旨、召诸大臣面谕,收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扁之后。是永琏虽未行册立之礼,朕已命为皇太子矣。

------《清高宗实录》

爱新觉罗·永琏,生于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皇后富察氏所出,是乾隆第一个嫡子。祖父雍正为之取名“永琏”,含有将来要继承皇位之意。父亲乾隆也对他爱之不尽,夸赞他“聪明贵重,气宇不凡”,并在自己登极第一年(乾隆也才26岁,这样早就建储显然是因为太过钟爱)就密定永琏为皇位继承人。永琏一出生就站在了起跑线的制高点:拥有天下最尊贵的父母、被默认为下一任天下之主,可谓是拥万千宠爱与寄望于一身。完全符合我们对“王子”的所有幻想:含着金汤匙出生、穿不尽的绫罗绸缎、吃不完的山珍海味、受不尽的荣华富贵,等待他的只有无限的美好与光明……

清代皇子教育之永琏读书

其实不然,清朝皇室统治者为了巩固江山,实行的并非是一锤定音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而是择贤而立。皇室自然也并非将教育资源和精力只倾注于太子一身,而是专门建立了皇家学校——“尚书房”(在乾清宫东南廊屋北向的位置,道光奉旨改为“上书房”)以培养所有皇子皇孙,最后优中择优,选出最优秀的人才作为王朝的接班人。清朝史学家赵翼 《檐曝杂记》曾记载,清朝帝王家法十分严厉,在约束皇子读书这件事上尤其明显。皇子们六岁起就开始每天四更起床前往上书房学习,这时候天还没亮,大臣们上早朝的时候常常会看到有白纱灯进入隆宗门,这就是皇子们进书房开始晨读了,无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没特殊情况绝不停课。进入书房以后作文写诗,每日都有课程,课程结束还有满洲师傅教满文,学习汉文和骑射,直到暮色降临才会休息。

赵翼不禁感慨道,我们这些靠着读书生存的穷苦人,都不能每日早起,而皇子们如此刻苦学习,怎么可能文学造诣不深?怎么可能武事不娴熟?

是的,不怕别人比你优秀,怕的是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皇子们都有继承权,都想成为最后的赢家,也就激发了众多皇子们的学习上进心,比如长子永璜。对于永琏而言,虽然被雍正和乾隆默认为皇位继承人,但因是密定,所以永琏不知道,永琏的兄弟们也不知道,永琏的母亲、师傅、众朝臣们都不知道。大家相信的还是择贤而立,所以潜在竞争对手们都很努力,永琏想顺利当皇帝只能更努力。

但是五岁的永琏都还不懂。电视剧《如懿传》中有这么一段剧情:永琏在养心殿看到皇阿玛教大哥永璜写字,一脸懵懂的随口说了一句我也想读书,永琏的噩梦也就开始了……

清代皇子教育之永琏读书

乾隆时期大学士英廉的曾孙福格,在笔记《听雨丛谈》中对皇子师傅的选任进行了介绍。

皇子的师傅,是由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保荐的。

保荐人员一般为翰林官员。保荐原则是所保荐人员的人品优、学问好。保荐名额通常是一次数名。

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保荐人员之后,还要将所保荐者引见给主政者。保荐次日,主政者在便殿诏对所保荐人员,类似于现代社会的面试。主政者的现场诏对,主要是观察被保荐人员的器量与才识。主政者确定最终人选的标准是,其人必须端正、谨饬。

主政者确定人选之后,钦点某位翰林官员为某位皇子的授读师傅。这位诏对后钦点的授读师傅,为教授该皇子学习的主要负责人。同时,内廷还会根据情况,再委派一到两位官员,作为授读师傅的副手。皇子的授读师傅,有特定的称谓,即上书房行走。能够成为皇子授读师傅的人选,一般在声望上,都可与相国平齐。

准确来讲,给皇子教授满清文字的师傅称之为“塞傅”;教授皇子弓马、蒙古语的师傅称作“谙达”。

很快,用心的皇阿玛就替永琏找到了最好的师傅。

很快,永琏就迎来了他入学读书的日子。

犹记得那天还下了小雨,淅淅沥沥的沉闷,永琏在阿哥所也还没睡醒,就被前来送学的皇后薅起,千叮咛万嘱咐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清代皇子教育之永琏读书

你看永琏那惺忪的眼神和生无可恋的表情,哈哈。

六岁的永琏只关心一件事:什么时候可以休息?

亲切的额娘就把假期一一道来:一年有五日可以休息,元旦、端阳、中秋、万寿节还有你自己的生日(自寿)。是的,对皇子们来说,地球不爆炸,我们不放假,宇宙不重启,我们不休息,风里雨里书房里,都有师傅在等你。

按照预期和程式,永琏将这样度过自己的童年(读书)时光:

作息严格执行“卯入申出”制度,早上五点就要进入上书房(四点就要起床)温习昨日功课,等待师傅到来。

上午七点师傅到来,开始学习汉文经典名著。永琏开学第一天,开蒙第一课读《大学》的四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永琏年幼,则师傅读一句,永琏跟着照读一句。这样反复诵读,朗朗上口之后,还要再读120遍。这种读书法以五天为期,本日学习内容完成之后,前四天新学的内容,还要一起读120遍。六天以前的学习内容,一半都称作熟书。大约每隔五天,还要复习一次熟书。就这样周而复始,没有间断。这种读书法得益于曾祖康熙的引导和影响:

“朕幼年读书必以一百二十遍为率,盖不如此则义理不能淹通。”

——康熙二十六年六月初十日《起居注》

康熙是一个很爱读书的帝王,从幼年开始,为了更深刻理解书中的道理,读书就要读120遍。雍正的老师顾八代曾经与康熙讨论,他认为背10遍就可以了,但康熙始终认为,要背120遍才会牢牢地记在心里。皇子们不仅要会背诵经文,还要能够讲解经文的内容。在《清圣祖实录》里康熙自己也解释过这个问题:

“尔等惟知朕学算术之精,却不知朕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致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测睹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

原来康熙年幼时候,钦天监和西洋人测算数据的方法大不相同,互相参本弹劾,差点惹出大麻烦。杨光先、汤若望两派人马在午门外测日影,大臣中却没有一个人明白是什么原理,康熙不由想到,如果连他也不知道的话,怎么判断别人的对错呢?于是更加发奋学习。

上午九点,永琏开始练习书法。得益于曾祖康熙的影响和要求,皇子们多能写得一手好字。祖父雍正帝都还刻意临摹康熙的书法,永琏更不能落于人后。

上午十点,永琏学习满文和蒙古文一小时。这是清朝皇帝的必备素养,也是一般士子官员不可比的地方。

上午十一点开始吃午饭,饭后重新读120遍上午刚学过的文章(这里没有午休哦)。

下午一点,侍卫会端进一些点心,永琏吃几口后去庭院中上“体能”课,因为年纪尚小,永琏先从挽竹板弓学起,射箭达一定次数即可。训练力度不算太大,属于正课当中的一节课外活动或者体育课。

下午三点,永琏回到书房,先听师傅疏讲,而后永琏还要给师傅疏讲。

至此,永琏一天的正课学习理论上是结束了,也就是申时散学。

这只是理论上,因为散学吃过晚饭之后,永琏并不能自由玩耍,还要学习步射,也就是要徒步使用弓箭射击。这才是军事课级别的强有力的训练,到14岁以后还要开始学习上马骑射。

而且下午5点左右老爹乾隆也会时不时来检查皇子们的学习情况。有时考皇子,有时也考老师。所以,要胜任皇子的老师也不容易,没有真材实料就休想!

差不多持续到晚上七点,永琏一天的学习正式结束了。

好累啊,终于可以休息了吗?也不一定,毕竟每个皇子都很努力,永琏不加倍努力怎么能脱颖而出呢?正如亲娘皇后的谆谆教导:“皇子们读书,都是这般辛苦的。你是嫡子,更不能落于人后。”

所以永琏很可能还要自觉给自己加码补课……

清代皇子教育之永琏读书

书房的规矩也极其严格:无论酷暑还是寒冬,读书写字都要正襟危坐,不许走神打盹;夏天不许摇扇子、不许解衣宽带;冬日穿衣不能过暖、吃饭不能过饱;每天十多个小时的专注投入,没有午休,没有游戏,几乎没有节假日……

这样的良好教育条件、这样严苛的教育制度,这样优异的学识,不是普通人家的士子所能比。也正是得益于这样严格的教育,清朝皇帝的整体素质很高,没有出现昏君、暴君、顽君。

但是永琏没能走到这一天。

三年光景,永琏感受到的只有枯燥、劳累和苦难的童年(读书)时光……

好不容易与亲妈相聚一回,永琏感受到的不是母子的亲昵,依然是读书练字以及严厉亲妈的时时催促和惩罚:

“永琏,你若困了,便去洗把脸醒醒神。”

“你何时变的这般娇气,如此不听话那就到门口好好清醒清醒去。”

“非得如此,才能让他醒了这般瞌睡。撷芳殿照顾皇子,不是也不许过饱过暖吗?”

虽然素练提醒外面还很冷,可皇后还是坚持把永琏拉到门口吹风去了。

清代皇子教育之永琏读书

等发现永琏喷嚏连天,已经冻出了风寒。从此落下了寒疾的病根。也正是这小小的寒疾,最终致永琏于死地。

清代皇子教育之永琏读书

康熙时期,皇子们除了课堂的理论学习和庭院训练外,还要接受康熙特别安排的实战训练,比如参加早朝“预政”,皇帝出巡时代为监国、与诸大臣商议国事,跟随皇帝巡视塞外、参加会盟、打猎等,以开阔皇子们的视野,锻炼他们的体能,提高他们的“实战”能力。

乾隆延续此教育传统,也会在外出时带领永琏一起历练。《金川纪略》有载:

后(孝贤皇后)诞育端慧皇太子(永琏),乾隆三年九月生七龄矣。上于北郊阅射,令随观焉。冒寒得疾薨,赐赠谥立圉,寝于朱华山。

乾隆在一次北郊阅兵骑射时,令永琏一起跟随观看。结果永琏不受天寒,诱发病根,竟然一病不起,冻死了。

乾隆不胜悲痛,在永琏死后谕和硕庄亲王允禄、和亲王弘昼、军机大臣:

(永琏)于本月十二日偶患寒疾,遂致不起。朕心深为悲悼。朕为天下主,岂肯因幼殇而伤怀抱?但永琏系朕嫡子,已定建储之计,与众子不同。一切典礼,著照皇太子仪注行。元年密藏扁内之谕旨,著取出,将此晓谕天下臣民知之。 ---《清高宗实录》

没错,就是本文开篇的后半段,乾隆虽然悲痛万分,虽然给予了永琏无上的哀荣,但是永琏毕竟年幼夭折不能复生。小小永琏短暂一生不过九年,有着一个光芒万丈的开端,却没能赢得最后的千秋功名,而是这样草草收场。一个乾隆最心爱的嫡子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皇子?不得不感叹,清代的皇子教育确实严格至极,非其他朝代可比,非一般人家可比。这是清朝皇帝的整体素质很高,没有出现昏君、暴君、顽君的一大原因,也是迟暮大清备受诟病里的一抹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