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中國傳統文化,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生長於農村的人,日常所見、平時所用、耳中所聞、口中所言,處處離不開中國的傳統。大至手工技藝,小到一言一行,大多都體現著傳統文化的魅力。而在傳統語言文化裡,地方方言是語言特色,民間俗語便是勞動者智慧的精華。

提及俗語,大家應該都有過接觸,乃是古時的勞動人民為了方便生活而總結的經驗之語,這些傳統經驗,至今仍有很多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牽引著我們生活的方向。

然而,畢竟時代不同,社會差異巨大,有些俗語的總結已經與當今的社會脫軌,但是這些俗語能夠被傳承下來,肯定有他們存世的道理,這些話語雖已不能成為我們當今生活的指引,但卻能很好地為我們展示出古人的生活狀態,畢竟俗語的總結都是出自於最真實的生活。而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便是這樣一句話。


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

這句俗語從字面看,意思就是:作為女兒顧及自己的母親,不能長久,作為母親顧及自己的女兒,又承擔不起。當今社會,大多為獨生子女,不論父母還是子女,相互顧及、照顧,都不是什麼難事。所以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待這句話,很多時候並不成立,甚至有可能會被劃到糟粕一類。但是這放在古時的生活,卻是有著一些道理存在的。

“女顧娘,顧不長”。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所謂“百善孝為先”,父母辛勞一輩子,養育子女成人,按理說贍養父母,照顧老人乃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這前半句俗語,卻又讓人感覺有些背道而馳,這又是為何呢?難道古人提倡女兒不該照顧父母?其實不然,孝乃是我國自古就大力提倡的,不論男女,都應以孝為做人基準。而這句話的總結,其背後充滿了生活的辛酸和女性的無奈。


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古時的社會,男尊女卑,家庭的成立都是以男人為主體。女人嫁到夫家以後,生活上的安排基本都是以婆家為準,女人也只能圍著男方一家轉。若是遇到通情達理的婆家,那麼女方常回家看看,照顧一下話年邁父母,給點經濟上的資助,這還是不難的,不過這也有個度,時常的還可以,長久的那就不可能了,畢竟出嫁的女人,生活的主要圈子還是婆家。如若遇到蠻橫不講理的婆家,那麼與孃家人斷絕來往也是有可能的,畢竟那時女人的社會地位太低,無法自己拿主意。

而且,就算婆家人不計較這些,身為女人也是無法做到長久照顧父母的。因為女人出嫁以後,就相當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小家庭,這個家庭的一切瑣事都是需要女人來打理的,畢竟那是“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男人只管外出掙錢養活家人,而家裡的一切都離不開女人,洗衣做飯、日常家務、照顧公婆、養育子女,處處都離不開女人,那麼她還哪有其他的時間和精力來長久照顧自己的爹孃呢!所以在古時,“女顧娘,顧不長”的說法是成立的。


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娘顧女,顧不起”,這句俗語的後半句,也很好理解,首先我們從經濟方面來講。在古時,社會經濟是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為主導,在古時流傳著一句農諺叫“小農經濟象根草,微風一吹它就倒”,這是深刻體現了在小農經濟下,人們生活水平的薄弱。很多家庭自己吃飯都成問題,更別說去顧及嫁出去的姑娘家了。人們常說“有用的女婿是姑爺,沒用的女婿是半子”,如果遇到一個能力不濟的女婿,長久的接濟又豈是一個小農經濟的家庭承擔的起的。

還有一點,古時的人們有重男輕女的傾向,傳統思想認為嫁出去的姑娘就是潑出去的水,女兒的生活自有婆家人來定,“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想根深蒂固,貧窮與富貴自然由婆家來承擔。若是孃家沒有兒子還好,時不時的還能顧及下,若是有兒,那麼孃家的精力自然是要多放到兒子身上的。

到此,這句俗語我們就分享完了,從俗語的體現中,我們不難看出在古時不論是娘顧女,還是女顧娘,並不是完全能夠隨心而為的,這句俗語為我們充分展示了古代女人生活心酸的一角,也體現了小農經濟下人們生活中的萬般無奈。不知大家對此還有什麼看法沒有,歡迎您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