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一县级市,人口超160万,因为一座山而得名!

湖北省,简称“鄂”,省会武汉,与湖南省相对应,湖北省因位于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湖北连安徽,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北接河南。该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在长达800多年的历史中,创造了楚文化。截至2018年底,湖北省下辖12个省辖市。其中,就县级天门市来说,人口超160万,是湖北省直辖县级市,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县级天门市地处湖北省中部、江汉平原北部,北抵大洪山,南依汉江,东临武汉。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境内天门山得名“天门”,也即属于因为一座山而得名的情况。


湖北省一县级市,人口超160万,因为一座山而得名!


首先,天门市,是湖北省直辖县级市,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在地理位置上,天门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北部。版图总面积2622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12°33′45″至113°26′15″,北纬30°22′30″至30°52′30″之间。东与孝感市的汉川、应城接壤,北与荆门市的京山、钟祥毗邻,南面和西面隔汉江与仙桃、潜江、荆门相望。市境北缘与大洪山余脉的低丘相连,西、南面有汉水环绕。境内东西最大横距约8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58公里。就县级天门市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郧国的疆域。到了战国时期,楚国消灭郧国,今湖北省天门市一带成为楚国的疆域。


湖北省一县级市,人口超160万,因为一座山而得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县制下,秦朝在该地区设立竟陵县,属南郡。西汉时期,竟陵县隶属江夏郡。三国这一历史阶段,魏蜀吴三国鼎立,今县级天门市一带成为东吴的疆域。在三国时期,竟陵县为吴国荆州江夏郡所辖。西晋元康九年(299年),竟陵县属竟陵郡,郡治设石城(今钟祥市)。东晋末年,分竟陵县设立霄城县。南朝宋时期,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该地区属之。南齐建元元年(479年),迁竟陵郡治至竟陵县境。南梁大宝元年(550年),竟陵县并入霄城县,仍属郢州竟陵郡。北周建立后,霄城县改回竟陵县,今县级天门市一带属之。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竟陵县属复州所辖,州治设竟陵。仁寿三年(603年),复州治所迁至建兴县(沔阳)。


湖北省一县级市,人口超160万,因为一座山而得名!


隋炀帝杨广这位皇帝在位时,复州改为沔阳郡,竟陵县属沔阳郡。唐朝建立后,沔阳郡改为复州,州治迁竟陵县,该地区属之。晋天福元年(936年),为避石敬瑭名讳(“敬”与“竟”同音),遂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北宋建隆三年(962年),为避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今县级天门市一带属之。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又于景陵设荆湖北路安抚使,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复州。元朝建这一历史阶段,,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所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景陵县为景陵卫,该地区属之。洪武三年(1370年),撤卫改县,隶属沔阳府。嘉靖十年(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治所在今钟祥市)所辖,景陵县亦随属承天府沔阳州。


湖北省一县级市,人口超160万,因为一座山而得名!


最后,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为避康熙陵寝名(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此名因县境西北有天门山而取,也即属于因为一座山而得名的情况。到了1913年,天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所辖。1928年,天门县直属于湖北省。1987年8月,撤销天门县,设立天门市(县级),属湖北省荆州地区管辖。1994年10月,将天门市、潜江市和仙桃市升为省直辖县级市。截至2018年底,县级天门市总面积达2622平方千米,总人口约为161万人。对于县级天门市,你怎么看呢?欢迎留下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