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如果城鎮化達到75%以上,城市更新完畢,然後我們靠什麼再發展呢?

閒雲野鶴148784693


城鎮化並不一定能帶來富裕,也許還會出現大量的城市貧民區。


再過20年,城鎮化率也許能達到75%,但是對於廣袤的國土而言,城鎮化還會出現很多問題。


財智成功看來,城鎮化有兩種模式:

一種模式是遵循自然規則,城市中公司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流入,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後買房落戶,安居樂業。這種模式會比較慢,但是很穩妥,一切以工作為基礎,相應戶口和教育醫療條件也要跟上,關鍵還要每個人都能輕鬆買上房子。

另一種模式則是拔苗助長模式,直接把一些村子拆了,補償點錢,都去城裡買房。別的不說,工作靠自己找,找不到就自生自滅。這種方式很快,短時間城市人口越來越多,城鎮化效率很高,但是缺乏工作崗位,在城市過高的生活成本下,一定會出現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


社會財富的產生,關鍵要看製造業。不管是農業生產,傳統工業製造業,還是數字化產品的開發製造,都是社會財富的源泉。新的財富不斷創造,在各行各業中流通,服務業越來越發達,吸納大量就業,這是城市能夠擴張的核心邏輯。


一個國家的城鎮化率是有限的,不是越高越好。農村收入低,但是有了土地,農民哪怕收入再低,總還有口飯吃,這是最壞的情況下的基本保障。一旦進入城市,經濟波動期間工作如果丟了,家庭沒有了收入,靠什麼在城市中生存?


2019年的房價正高,城鎮化的成本極高,這些都要農民來承擔。不穩定的工作,不算高的收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養老金,農民進入城市真的是好事嗎?到了退休年齡無力掙錢時,在城市靠什麼生存呢?


順其自然,先把房價降下來,不斷優化營商環境,讓民營企業利潤不斷增長,規模不斷擴大,吸收越來越多的就業。讓民營企業的壽命不斷延長,讓農民就業更加穩定,讓農民養老和醫療有更多保障,這些才是城鎮化必須要考慮和解決的問題,而不是讓貸款買套房,弄個城市戶口就了事。


不管什麼時候,製造業是一國根基,也是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尤其是我們這樣人口龐大的大國。製造業發達,國民收入不斷上漲,是普遍上漲而不是被平均,農民養老金也能達到兩三千元,到那個時候,其實是否城鎮化已經沒有意義了。有錢花,哪裡都是好的。國民收入穩定,社會保障完善,樂於消費,敢於消費,則經濟能夠長期健康穩定發展。


財智成功


一、首先,不同的地區,城市化發展的進程是不同的。

中國整體城鎮化水平將在2040年左右達到峰值(70%-75%)。城鎮化速度趨緩的態勢在目前城鎮化較高的三大城市群地區更為明顯,目前我國長三角城市群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8%, 珠三角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3.84%,預計京津冀地區的城市化率到2020 年將將達到70%左右。


二、城鎮化速度快,並不代表城市功能和承載能力同步提升。

過去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帶動城市空間的高速擴張,中心城市土地開發強度趨於飽和;而城市功能和承載能力同步提升。2014年,由住建部和國土部共同確定的14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等)的開發邊界劃定工作啟動,開發邊界作為城市發展的剛性約定,不得超越界限盲目擴張,預計未來兩三年將擴展至600個城市。在此背景下,廣州、上海、深圳等城市相繼研究制定城市更新的相關政策,鼓勵盤活存量土地資源,提升城市功能,可以預見,在我國三大城市群的中心性城市,城市內部的更新改造和功能性提升活動正在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三、產業結構改變提供發展動能。

我國產業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的趨勢日益明顯,有望為城市功能更新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城鎮化過程中,大量勞動力和資源向城市集中,不僅可以帶動以教育、醫療、社保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發展,也能夠推動以商貿、餐飲、旅遊、文化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性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商務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進而能夠有效推動產業集聚和城市功能創新。

從國際經驗看,工業經濟向服務經濟的成功轉型升級是中心城區實現復興的關鍵。以美國為例,美國城市化進行從上世紀二十年代發展,到上世紀七十年代,美國郊區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例首次超過50%,由於人口和大量製造業搬出城市中心區,不少大都市區的中心城市面臨著中心區的衰敗和“產業空心化”。美國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實施了城市復興計劃,鼓勵開發商對老城區進行改造,對廢棄的工廠、辦公樓進行功能提升;城市產業結構退二進三,生產職能減弱,信息、管理等功能強化,由工業中心逐漸轉變為信息中心、決策中心,從而推動城市走上覆興之路。


四、人口消費結構正發現巨大變化,具有鮮明特點的消費群體不斷湧現。

根據麥肯錫諮詢公司2012年發佈的《“會面”2020中國消費者》,2010年,中國人數最多的是價值消費群體,他們的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在6千到1.6萬美元(摺合3.7萬到10.6萬人民幣)之間,能負擔得起基本的生活需要。“主流”消費群則生活相對富裕 ,家庭年均可支配收入1.6萬到3.4萬美元(摺合10.6萬到22.9萬元人民幣),但僅有1400萬戶家庭,佔中國城市人口的6%。隨著收入的快速上升,價值消費群在城鎮人口中的佔比將從2010年的82%降到2020年的36%,主流消費群屆時將會佔到中國城市人口的51%,這個群體將擁有1.67億戶家庭(相當於近4億人口),成為消費市場的中流砥柱,且能負擔得起私家車和輕奢侈品等消費。


原耕良倉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我們國家的城鎮化率是59.58%,而發達國家的城鎮化率在80%左右,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以後城鎮化率也會不斷增加,這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也是社會歷史的進程。

毫無疑問,時間越是增加,城鎮化率越是增加,20年之後城鎮化率可能會達到75%,城市可能更新完畢,那麼靠什麼發展呢?

當城鎮化率穩定之後,那麼就意味著中國的會想發達國家那樣人口集中在城市,鄉鎮這樣的區域,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每個人創造的財富和價值都會增加,並且享受到的醫療,居住等好處都會增加,大量的農民進入城鎮,無論生活水平還是質量都會有所增加,那麼反過來新進入城市的人口也會促進城市的發展,給城市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以及創造更多的財富,更重要的是可以激活經濟發展的活力。

當城鎮化發展比較成熟之後,內需也會增加,農村本身是一塊非常具有消費潛力的聚寶盆,一旦農民進入城市,那麼消費也會得到釋放,這些釋放出來的消費又會進一步刺激經濟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以及崗位,而與之對應的是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增加。

還有就是靠著海外市場不斷髮展,內需會增加,可以刺激國內經濟發展,除此之外還可以走到海外去,擴大出口,增加出口也是增加國家經濟實力的一個方法。

還可以像美國一樣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以及高端製造業,製造出在全球範圍內具備競爭優勢的高端產品,然後在全球範圍內銷售。

當然城鎮化率提高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城市越來越集中,房價會居高不下,剛畢業的年輕人在城市感覺無法立足,城鎮化率讓人們的消費支出都有所增加,反過來又會限制生育,人口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少,還有其他很多的弊端。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發達國家城鎮化率提高走過的路,我們也還是需要再走一遍,當然從整體來看,城鎮化率提高對於整個國家的經濟是利大於弊,大城市的GDP會逐漸增加,國家的經濟中心會越來越在城市裡面,福利教育等將會更加完善有利。


財道


都出來擺攤賣燒餅買煎餅果子豆漿油條

20年,外空都有不止一個永久基地了吧

就看地球人作不作死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是讓人過得更好,但是以後誰能保證科技和經濟不掌握在邪惡的手裡?

以後國家還掌握這絕對權利嗎?還是會出現凌駕於國家之上的科技霸主,就像現在的卡特幣一樣,只是以後的科技不一定出現在這小小的金融市場,而是很多軍事武器,生物基因化學方面,各科技巨頭開始造神,而國家對這些巨頭越來越無從下手力不從心?

很難說啊,自作孽不可活


七色稻


城市率達到70%,可明確幾點:商業社會成型,社會分工,必然發達;分配方式更趨多元化(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必然要建立起來,因為商業社會有公共責任);那麼靠什麼發展呢?科技,科技,科技;科技創新讓資源,能源得到更高效的利用或轉化 節約; 當然人工智能,通信,大數據。。。。都是建立在社會分配模式的創新上,只有先解決了分配模式才有可能促進智能生產的大規模推廣與應用。前題是城市化成型;商業工業社會成型才有促進分配模式的創新。


用戶6369791015839


我估計城市化再發展失去繁榮。為什麼?現在網購迅速發展造成大量商店市場日益蕭條,城市城市以市為城,沒市怎為城?網絡及交通發展住在農村也可以便利生活,不一定非住城市,發展城市不可同日而語了。


秋山紅林


大魚吃小魚,陰陽八卦,三十年一個輪迴,遊戲規則一直在變,我們只是玩弄的


王佳152021969301


根據美日歐等發達國家的經驗,當房地產發展已到末期時,接替房地產業,作為經濟新龍頭的產業是金融產業。

只有金融產業的規模,才能與房地產業相提並論。只有規模巨大的龍頭產業,才能支撐國民經濟的發展,才能有效的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才能帶領國民經濟邁上新臺階!

然而金融產業也容易導致實體經濟衰落,也容易誘發金融危機,還容易造成底層人民的極端貧困。美國就是最好的例證,當今的美國社會,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獄。

因此發展金融產業,一定要聯繫實體經濟。如今似乎在金融產業與實體經濟之間,找到了一個交集點。那就是高科技產業。於是科創投資,作為金融產業的重要金融產品的同時,也成為了實體經濟的發動機。這顯然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我國的科創版塊,今天正式在上交所掛牌開市了。因此我們用不著考慮20年後,我國城鎮化達到75%,城市更新完畢之後,我國靠什麼再發展的問題了。因為今天國家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以科創投資,帶動高科技發展,促進實體經濟升級,同時也為金融產業的發展提供紮實的經濟基礎,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鬼影147951010


任何時候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都需要依賴強大的實體經濟做支撐,不管是電商金融還是房地產,他們的蓬勃發展都必須建立在實體經濟的根基之上,而未來隨著城鎮率不斷提高,房地產不斷飽和,那經濟的增長動力就必須依靠實體經濟以及消費來拉動。

中國很多城市經濟嚴重依賴房地產,未來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大家都知道過去十幾年房地產一直是我國重要的經濟支柱之一,而且對房地產佔GDP的比例是逐年上升的趨勢的,下圖是從2008年到2018年上半年,我國房地產佔GDP比重的走勢。

從這個數據統計結果可以看出,過去10年房地產佔GDP的比重是呈現逐年上升的態勢的,2018年我國房地產佔GDP的比重已經達到了7%左右。

目前房地產已經成為了很多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很多城市無論是GDP還是財政對房地產都有嚴重的依賴性,比如下圖是2018年各省房地產開發投資佔GDP比重排名。

從這個排名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省份房地產開發投資佔GDP的比重都超過了10%,海南房地產開發投資佔GDP的比重甚至達到了35%以上,重慶,安徽,雲南浙江房地產開發投資佔GDP的比重也接近20%。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很多省份GDP對房地產的依賴程度是非常高的,這種依賴度在短期之內可能沒有太大的影響,畢竟我國目前房地產市場還有一定的增長空間,因為目前我國的城鎮率只有60%左右,這意味著我國城鎮率仍有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這個發展空間越往後面會越小,如果按照我國每年城鎮率新增一個百分點計算,未來15~20年之內,我國城鎮率就會達到頂峰。

看到這個估計很多網友就有疑問了,對於嚴重依賴房地產投資的省份來說,如果未來城鎮率達到頂峰之後,房地產投資沒有市場空間了,那這些城市將依靠什麼來拉動經濟的發展呢?

隨著城鎮化不斷提高,住房市場不斷飽和,經濟的發展最終還是需要靠實體經濟和消費來拉動。

我們不否認,房地產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大的,目前房地產投資對GDP增長率的貢獻已經達到7%左右,而且房地產是一個支柱型產業,它所涉及的上下游產業是非常長的,上游產業有鋼鐵,水泥,木材,玻璃,機械等等,下游產業則有家電、建材、裝修等等。如果把整個產業鏈計算在內,房地產對GDP的貢獻率至少達到10%以上甚至更高。

但房地產終究不是一個長遠的策略,畢竟我國目前房地產已經趨向飽和,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房子空置率已經達到25%以上,隨著我國城鎮的不斷飽和,再加上房子供應不斷增加,房子供應過剩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到時候房地產投資也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所以依賴房地產發展的經濟是不可持續的,風險也是很大的。而為了擺脫這種困境,目前很多省份已開始著手進行產業升級,把經濟的發展重心迴歸到實體經濟當中,因為實體經濟才是執政經濟健康發展的長遠策略,畢竟房地產市場會飽和,但是人類的需求是不會飽和的,只要有人就會有需求,而只要有需求,那實體經濟就會有存在的理由。

因此想要保持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一方面是需要靠實體經濟,另一方面是靠消費來推動。實體經濟和消費是相輔相成的,實體經濟為消費提供選擇,而消費的增長又帶動了實體經濟的發展,這是一種非常良性的循環,對於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是非常有好處的。

我國有龐大的消費人群,特別是中產階級消費人群,將會支撐我國未來經濟的持續發展。

至於大家所擔心的,20年之後當我國的成長率達到75%以上之後,我國靠什麼來發展,毫無疑問肯定是實體經濟以及消費。

可能有的朋友會擔心,我國很多居民已經被高房價給透支了,未來我國的消費還有空間嗎?實體經濟還能夠得到發展嗎?這種擔心可以理解,但是我認為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以及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推進,我相信未來消費將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這裡面有一個不可忽視的事實是我國中產階級的崛起,未來5~10年,我國中產階級的人口數量將會達到5億以上,這是非常龐大的一個消費人群。

可能現在有很多中產階級的消費能力不強,因為很多人都被高房價給束縛了,但是未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不斷增長,對應的中產階級的人口將會不斷增加,同時大家將會從房價束縛中解放出來。畢竟對於那些已經買房的人來說,每個月還款的金額不會有太大的上漲,即便房貸利率上漲了,但上漲幅度肯定會低於社會收入水平的上漲幅度,這樣大家增長的收入很大一部分就可以用於消費。

而且對未來隨著很多人房貸結清,大家會有更多的收入投入到消費當中,所以消費將會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這是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必然的一種結果,消費的增長動力也會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這才是保持經濟健康發展的長久之策。


貸款教授


自動化,機器人,無土栽培,海底農業,海洋經濟是更大的藍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