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在山西省臨汾市的南方,距臨汾市區將近三十公里的襄汾縣塔爾山下陶寺村,有一座距今約4700年陶寺城遺址。陶寺古觀象臺就是2003年中國考古人員在山西堯都陶寺遺址考古發掘中發現的重要的古遺址。它由13根夯土柱組成,呈半圓形,半徑10.5米,弧長19.5米。從觀測點通過土柱狹縫觀測塔爾山日出方位,確定季節、節氣,安排農耕。考古隊在原址複製模型進行模擬實測,從第二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冬至日,第12個狹縫看到日出為夏至日,第7個狹縫看到日出為春、秋分···。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2005年10月22-24日在北京舉行了"陶寺城址大型特殊建築功能及科學意義論證會"。來自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國家天文臺、國家授時中心、北京古觀象臺、北京天文館、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西安美術學院中國藝術與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15位天文學家基本肯定了該大型建築為天文觀測遺蹟,是該遺址考古中重大的發現,。

該考古成果被中國國家文物部門定為國家級重大考古發現。"觀象臺"遺蹟的發現,證實了《尚書·堯典》上所說的"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真實歷史背景與社會現實。是對中國遠古時期天文曆法研究重要的實物例證。

今天早上山人5點鐘起來,驅車近30公里,懷揣著一顆虔誠、激動的心情來到了陶寺遺址古觀象臺,再次感受中華文化的厚重與博大。

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來到了陶寺遺址古觀象臺,東方的天空已經泛出了紅色,太陽即將升起,我們激動地等待著···

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不一會,太陽如期而至從“春分”的縫隙中露出了笑臉,好幾位周邊的村民緊張的拍著照片;

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山人立即用早已架好的相機,精確地抓住時機,按下了快門,把這經典的時刻收進了鏡頭;

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下面這一幅是以前拍攝的“立春”時的照片。

春分 · 追尋先人的足跡陶寺遺址古觀象臺觀日出

陶寺遺址,她自1978年考古發掘後,曾有七項之“最”:一是最早的測日影天文觀測系統(古觀象臺);二是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最早的文字;三是發現了中國最古老的樂器;四是發現了中原地區最早的龍圖騰;五是發現了到遺址發掘為止世界上最早的建築材料——板瓦;六是發現了黃河中游史前最大的墓葬;七是曾一度是國內最大史前城址,如今其規模僅次於浙江良渚城址和陝西神木石峁古城。最令人震撼的是,經國內專家多年論證,她是堯王之都,是最早的“中國”!在這河汾之東的陶唐古地,一直傳頌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於我何有哉!”的擊壤歌,我們的先帝們就在這片祥和的崇峰之下,延續光大著“中國”的文明……

行攝天下 靜遠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