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如果不签条约换个人去签是不是会更有名声?

用户3815676998628


Hello,大家好。我是专注于头条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历史的尘埃HISTORY。我的父母都是历史方面的学者,所以我从小就喜欢历史,特别喜欢中国的古代史与近现代史,现在也是一线高中历史教师。人们说得好,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够喜欢,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李鸿章签署条约既有责任也有无奈。

对于古代,离我们最近的就是清朝了。说到清朝,自然少不了要提到康熙。在康熙皇帝的治理下,清朝达到了鼎盛时期,康熙也是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之一。后世都评价说“康乾盛世”,自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乾隆时期,虽然天下依旧太平,清朝看起来依然强大繁华,但实际上却隐藏了很多问题。乾隆逝世,清朝隐藏多年的问题也开始慢慢暴露出来,比如说:国库空虚,钱银不足;八旗再也没有了往日的威风;再加上内忧外患。清朝也开始慢慢走向衰弱。

一九零零,慈禧向列强宣战,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当时还在南方的李鸿章听闻后,老泪纵横的说道:内战何时才能停止。大清帝国早已腐朽不堪,俨然不是八国联军的对手,朝廷一封接一封的电报传到李鸿章的手上。慈禧已是十分惊慌,下令将李鸿章调任为直隶总督,授予为全权大臣。今日不同往时,这是个苦命的差事。老辣的李鸿章十分清楚这个道理。

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因为李鸿章精通洋务,不仅让慈禧赏识,也让洋人很是有好感,甚至声称“所有的谈判,没有李鸿章就无法达成共识”,李鸿章就这样能者多劳,为满清的腐朽买单,奔走于列强之间,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自《马关条约》后,李鸿章不仅受了伤,还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李鸿章也心灰意冷不愿再为清政府背着卖国的骂名,但是清政府并没有放过他,西方列强也没有放过他。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份文件上,李鸿章将“李鸿章”三个字签成了“肃”字的模样,这三个字挤在一起,既虚弱无力,又辛酸悲苦。这个字这么写是有特殊意义的,把李鸿章三个字,巧做安排,合为一体,看起来大体像个 肃 字的形状,仔细审视,会发现是李鸿章三个字合在一起,表示着中堂大人是代表清政府签的条约,而不是自己擅作主张,有这层隐含意义,因为中堂大人曾被清政府加封肃毅伯。李鸿章拒绝在辛丑条约上签字,仅写一字,揭露其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