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這3件事

JK不二子 / 尹建莉父母學堂


一場疫情,給孩子帶來超長假期,也給父母帶來新的挑戰:

孩子宅在家,啥也不幹,就知道玩手機,這可咋辦?

孩子上網課總走神,作業也不好好寫,成績落下怎麼辦?

孩子一天到晚打遊戲,著急死個人,要怎麼辦?

......


在網上看到一個熱門話題#陪孩子上網課的心酸#,話題裡全是家長們在吐苦水:

◎真的,我快瘋了,但還要裝作很有耐心的樣子。

◎這麼長的假,我還沒瘋真的是個奇蹟。

◎疫情快結束吧,快讓我去上班。


一個假期,多數家長已經被孩子“榨乾”。


1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這3件事

陪伴這種能力,並不是每個人都有


閨蜜想讓老公陪兒子半天,他很爽快地答應了陪娃任務。

她老公平時工作忙,沒時間陪兒子,一直心有愧疚。他不止一次說過,只要有時間,一定好好陪孩子。

這次全民禁足,他終於“得償所願”,可現實偏偏“事與願違”。儘管他已經使出十八般武藝,孩子愣是不買賬,完全不配合。

以前,能出門的時候,他帶娃去公園逛一圈,輕輕鬆鬆就大半天過去了。

如今時間是充足了,可是空間有限,哪也去不了,他必須跟孩子面對面,硬核陪伴。

1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這3件事


果然沒過多久,他就一臉愁容,不得不向閨蜜求救。

他們常說:不是我不想陪,實在是平時太忙,沒時間陪。言下之意是:如果有時間,我一定可以做好。

可是,疫情期間,真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去陪了,還是做不到。

1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這3件事

陪伴的實質·不是更多的時間,而是更深的聯結


陪伴固然需要時間,但是如果彼此之間沒有內在的聯結,陪伴就只是浮於表面的“陪著”而已。

1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這3件事

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不同階段會遇到不同的問題。

◎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能相信他人嗎?

◎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的衝突

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能獨自行動嗎?

◎學齡初期(3~6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能成功地執行自己的計劃嗎?

◎學齡期(6~12歲): 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與別人相比我是有能力的嗎?

◎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他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我到底是誰?

陪伴孩子,我們不能做監工,想著時時刻刻控制他。一味糾錯,只會在無形中隔斷彼此的聯結。

1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這3件事


1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這3件事

現在的陪伴,是為了以後不再陪


尹建莉老師曾分享過一個陪伴女兒的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女兒圓圓剛上學的時候,學校提出家長要經常陪孩子做功課,每天檢查孩子的作業(這是現在很多父母要面臨的任務)。

一開始,圓圓因為對寫作業充滿新鮮感,每天回家就寫。可是,時間一長,她就開始貪玩磨蹭,甚至需要父母提醒才才開始寫。

這一切,尹建莉老師和先生看在眼裡,決定達成默契,不再提醒女兒。

有一天,女兒回家後,一直忙著玩,臨睡時才想起作業還沒做,急得哭起來。

夫妻倆並沒有責怪女兒,而是故作驚訝說,“是嗎,你今天沒寫作業啊?”

然後親親女兒的臉蛋,心平氣和地對她說:寶貝不要哭了,誰都會有忘記什麼事情的時候。我們現在想想怎麼辦吧!

尹建莉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女兒應該怎麼辦,而是讓她自己選擇。

最終,圓圓選擇完成作業再睡覺。

這件事之後,圓圓總是一回家,就早早地把作業寫完了。

尹建莉老師認為,陪孩子做作業,不是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而是在瓦解好習慣,是對兒童自制力的日漸磨損。

1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這3件事

現在很多父母都苦於陪孩子寫作業,特別是疫情期間,很多學校要求父母在線陪著孩子上網課,大家都苦不堪言。

做父母最難的,不是不知道為孩子做什麼,而是“怎麼才能不為孩子做什麼”。

現在的有效陪伴,是為了以後的安心放手。

1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這3件事

疫情期間,如何陪伴孩子?


疫情還沒有結束,在這段親密接觸的特殊時期裡,如何有效地陪伴孩子,依舊困擾著家長們。

1、作息規律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不論是誰都要保護好自己。尤其是為人父母的我們,千萬不能倒下。

專家說,最好的抗病毒武器是自身的免疫力。規律的作息,是提高免疫力的基本保障。

1次疫情,我被孩子“榨乾”了:有效陪伴,其實只在這3件事


2、制定規劃

延遲開學,父母最怕孩子在家貪玩,沒有學習的心思。

如果不想讓孩子虛度時光,就最好和孩子一起聊聊現階段的狀態,瞭解他們的真實想法。

3、以身作則

如果你是在家辦公,24小時和孩子在一起,就特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為我們的工作狀態,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狀態。

有效的陪伴,會珍惜每一個日常的機會,珍惜每一次的點滴相處,引領孩子成長。只有這樣的陪伴,才能讓孩子既成年,又成人。

愛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去愛?

當你能夠透過問題,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需求,所有的衝突都會迎刃而解。

當你學會先陪伴、再放手,支持孩子為自己的成長負責,你的陪伴,就不再是任務,而是輕鬆、享受和快樂。

共勉。


JK不二子,自由撰稿人,APPC認證少兒心理諮詢師,曾從事中學教育10年,個人公眾號:悅心讀書(ID:yxds868),育兒育己,滋養彼此的生命。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張德芬空間(tefenchangpublic):在這裡,遇見未知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