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為什麼不傳位德才兼備的十一子永瑆,卻選平庸的永琰?

金山銀山2002


乾隆三十八年,乾隆皇帝決定秘密立儲,他選擇的皇位繼承人是永琰。



相比於資質平庸的永琰,乾隆的十一子永瑆德才兼備,似乎選他為太子更加合適,那麼乾隆在晚年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

永瑆的生母是皇貴妃金佳氏,原來是漢軍旗包衣,在乾隆還未登基前,她就已經是乾隆的小妾,後來逐步高升為貴妃,之後在乾隆二十年病逝,被乾隆賜諡為皇貴妃。

永琰的生母是魏佳氏,乾隆十年被封為貴人,後來得到了乾隆的寵愛,生下了永琰,之後又在乾隆三十年被封為皇貴妃,只可惜魏佳氏還沒等到自己的兒子登基,她就在乾隆四十年病逝。

對比一下永瑆和永琰的生母,他們兩人的母親地位並不高,最後都被封為皇貴妃,只是永琰的生母獲得更久一些,因此魏佳氏或許對永琰的皇位有一定的幫助。

再對比一下永瑆和永琰,要知道在乾隆三十八年立儲時,永瑆已經二十一歲,永琰十三歲,一個十幾歲的少年,肯定不如二十幾歲的人成熟,但至少此時的永琰還有一個深受寵愛的母妃相助。


相對而言,永琰確實有些平庸,畢竟永瑆極有才華,在書法上有極深的造詣,乾隆皇帝也十分喜歡書法,可以說兩人有很多共同語言。

但晚年的乾隆皇帝傳位給永琰,而不是德才兼備的十一子永瑆。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在我看來,永瑆很可能在某些方面遭到了乾隆的厭惡,畢竟晚年的乾隆喜怒無常,不僅大搞文字獄,還特別厭惡別人提及“老”和“死”字,或許永瑆在這些方面觸及了乾隆的逆鱗。

除此之外,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文治武功無人能及,永瑆用心文學,雖然和自己興趣相同,或許在乾隆看來,清朝於馬上得天下,下一任皇帝自然要精通武功,永瑆在這方面就差了一些。

綜合起來,乾隆皇帝認為在自己的兒子中,永琰雖然資質平庸,但整體看來,永琰的缺點比永瑆少,因此乾隆才會選擇永琰。


所以在乾隆六十年,已經在位60年的乾隆皇帝正式下旨立永琰為太子,並於次年傳位給永琰,自己當太上皇。


東方大史


與康熙晚年“九子奪嫡”的激烈爭奪不同,乾隆晚年卻因為皇子數量過少而不得不“矮子中間挑高個”。乾隆最終可選擇繼位的皇子僅有四位,最終選擇相對平庸的皇十五子琰也是無奈之下的最佳選擇。

長壽乾隆“熬死”眾皇子。

乾隆皇帝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最長壽的帝王,享年89歲。乾隆一生生育了十七位皇子,而在乾隆三十八年立儲時,存活在世的皇子共計七位,其餘的不是早早夭折就是英年早逝。即便這七位皇子中,最終活過乾隆的卻僅有四位,分別是皇八子、皇十一子、皇十五子以及皇十七子。也就是說,皇位只能在這四位皇子中選擇一個。乾隆立儲幾乎沒有選擇的餘地。

四選一?其實,乾隆的選擇更少。

皇八子永璇,他的長壽幾乎可以媲美乾隆,活到了87歲,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子。但是,他的性格脾氣和處事方式都不討乾隆歡喜,加上他患有腳疾這樣的生理缺陷,幾乎註定了他與皇位無緣。

皇十七子永璘,乾隆最小的兒子。但他在乾隆秘密立儲時年僅八歲,不但有著早夭的風險,且太過年幼還未成型。加上他是永琰的同母弟,在永琰並沒有明顯弱項的前提,以及秉持“立長不立幼”的原則,永璘顯然是競爭不過親哥哥永琰的。


那麼剩下的就只有皇十一永瑆了可以跟永琰扳扳手腕了。

才華橫溢卻嚴重“偏科”的皇十一子永瑆。

如果說乾隆的兒子中誰最有才華,那麼就非皇十一子永瑆莫屬。永瑆在書法、繪畫上的造詣非凡,深受乾隆皇帝讚賞和肯定。但永瑆也有一個令乾隆皇帝非常排斥的地方,那就是其有著極為嚴重的“漢化”傾向。永瑆雖然在文學方面的突出很成就,但在滿人引以為傲的騎射方面弱點明顯。永瑆如此嚴重的“偏科”,讓乾隆對他失望大過於喜愛。


反觀皇十五子永琰,雖然各方面都很平庸,卻也沒有明顯的“短板”存在。加上其母乃是乾隆極為寵愛的令妃,愛屋及烏、子憑母貴之下,雖然乾隆可能對他並不太滿意,卻也是當時唯一的選擇。

以上是月關略萌的獨家原創回答。可以的話加個關注唄,感謝。


月關略萌


都知道,乾隆帝是最長壽的皇帝,長壽既給他帶來了好處,亦給他帶來了煩惱。繼承人的選擇便是他的煩惱之一。

乾隆帝太長壽,熬死了不少兒子。到了乾隆帝中晚年準備立儲時,身邊僅剩下的皇子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永璇性情乖張且有腿疾,永璂因為繼皇后的關係早已失了帝心,永璘年幼。算下來,似乎只有永瑆與永琰相對值得考慮。

而根據史料記載,永瑆的文學書法造詣皆在永琰之上,為什麼最後乾隆帝選擇了永琰而非永瑆呢?

1、永瑆身上漢化氣息太濃重。雖然清軍入關後,不斷倡導滿漢一家,包括乾隆帝自己也喜歡穿著漢服四處玩,可是他骨子裡卻是要求滿洲親貴要學好滿人的騎射、滿語。永瑆身上文人氣息過於濃重,小時候可能還頗得乾隆帝喜愛,可如果是考慮繼承人,永瑆這樣的在乾隆帝心裡是不合格的。

2、文學書法能力不等同與治國理政能力。永瑆有如此高的書法和文學造詣,卻不表示他的治國理政能力也同樣厲害。況且,前車之鑑擺在眼前,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等等,哪個文學書法造詣差呢?可是偏偏在他們手上丟了江山。思前想後,乾隆帝不敢冒這個險。

3、各自生母的情分。儘管永瑆的生母淑嘉皇貴妃生前也頗為得寵,然而在乾隆二十年時已經崩逝了,再多的恩寵情分,十多年後也逐漸淡去。而永琰的生母令皇貴妃則是一直到了乾隆四十年時才去世,從情分上來說,令皇貴妃顯然會比淑嘉皇貴妃更為深厚。


若淺話史


乾隆到了歲數,想著自己該退位了,就在考慮把皇位傳給誰,那乾隆當時為什麼要傳位給永琰呢?


首先來看,當時還有哪些皇子有可能,他們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以及皇十七子永璘。其中皇四子和皇六子被過繼出去了,就不在考慮範圍內了,下面我們依次來看。

皇五子永琪,是深受乾隆的賞識,也是最有可能接班乾隆的,他騎射超群,精通漢、滿、蒙三種語言,可以說是文武雙全了,但是在乾隆三十一年,26歲的永琪因病去世了。就沒戲了。


皇八子整日就是遊手好閒,貪圖享樂主,而且乾隆曾多次訓誡他都不管用,乾隆對他印象很差,所以他肯定沒戲。

皇十一子永瑆,他天資聰慧,而且在書法上也算是有一定的造詣。但是,他有一個很嚴重的缺點,就是吝嗇。永瑆娶了大學士傅恆的女兒做福晉,可他卻每天就吃粗茶淡飯,把人家的陪嫁之物都藏在府倉庫裡不給人家用,傅恆也向乾隆反映過這個事,而且乾隆也批評過他,但他還是不思悔改。還有,永瑆家的馬忽然死了,永瑆就下令將馬處理一下,煮來吃,結果一家人全天除了吃馬肉,什麼菜都沒有。這樣是很可怕的。


接下來是皇十二子永璂,永璂是被乾隆廢的皇后烏拉那拉氏所生,因為他母親的原因,所以直接影響了他的政治前途,乾隆根本就不將其放在考慮範圍之內。

而皇十七子永璘年齡小,而且也不務正業,從小就不愛學習,就知道惹是生非,所以他更沒戲。

所以,相對而言比較老實聽話的永琰就成了乾隆的首選,就把皇位傳給了他,就是後來的嘉慶皇帝。


煙雨笑春風


乾隆晚年為什麼不傳位德才兼備的十一子永瑆,卻選平庸的永琰?


我們知道,“康乾盛世”的最後一個皇帝乾隆不但是中國歷史上年壽最高的皇帝,而且還是一位政治家、戰略家。乾隆一生有17個兒子,按照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皇位傳承原則,雖然乾隆的嫡子們先後夭折、早亡,但是卻把皇位傳給了十五皇子永琰,而不是十一皇子永瑆。相比而言,永瑆聰明睿智、才氣橫溢,做事很有主見,並且還是清朝著名書法家,可以說是德才兼備;永琰性格內向、性情凝重,為人規矩仁孝。雄才大略的乾隆在挑選最佳接班人時,應該選擇永瑆這樣一位性格鮮明、頗有主張、德才兼備的皇子來繼承皇位更合適,但他卻選擇了平庸的永琰。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小編認為,事出反常必有妖,乾隆皇帝作為執掌大清朝幾十年的政治家,在選擇繼承人時沒有選擇德才兼備的十一子永瑆,卻選平庸的永琰,既有特殊原因也有其特殊目的。具體原因是:

一是因為清朝皇帝,在選定太子的過程中,並沒有遵循“嫡長子繼承”的慣例。從乾隆之前的幾位皇帝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等看來,都不是嫡長子繼承皇位,這為十五阿哥永琰可以成為繼承皇位奠定了重要基礎。所以,乾隆在選擇繼承人時,不必遵守“嫡長子繼承”的慣例,也不會遭到眾人的反對,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思安排繼承人。

二是因為乾隆吸取歷史上才子皇帝誤國的教訓,怕選擇十一皇子永瑆將來當上皇帝震懾不住朝政。有才的乾隆皇帝熟讀歷史書籍,他明白當上皇帝的才子,像梁簡文帝蕭綱、梁元帝蕭繹、後蜀後主孟昶、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都沒好下場。並且在諸子爭位時,有才華的皇子往往是失敗者。因為太有才華的人,性格偏於軟弱,行事不拘小節,這樣的性格很難震懾住朝政。當時的永瑆名噪一時,是乾隆朝四大書法家之一。永瑆除了字寫的好,文學成就也在永琰之上,著作有《詒晉齋隨筆》、《倉龍集》、《詒晉齋法書》等流傳當時。但正是因為永瑆太有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才子,乾隆皇帝為了江山穩固,才選擇了平庸的永琰。

三是因為永瑆作為滿族皇子過於漢化,不利於維持滿洲統治。作為一代明君的乾隆皇帝,為了鞏固統治,雖然重用漢臣,並且自己經常在宮裡穿漢服遊玩,學習漢族文化,但這些都是治國的需要,是政治手段,是做給漢人看的,打心眼裡乾隆是反對滿洲親貴漢化的,認為這會埋下大清亡國的禍根,因為大清朝就是從漢族人手裡奪得的天下。乾隆帝經常要求滿洲親貴苦練騎射和滿語,不要學漢人士大夫的“輕浮”。但凡有人學漢人那樣,自稱某齋主人、某室主人的,都要被乾隆帝痛罵。而當時的永瑆漢化非常明顯,不但潛心學習漢文化,而且號稱“詒晉齋主人、號鏡泉”,給人的感覺他就是漢人的一個文壇雅士,可以說永瑆的漢化已經沁入骨子裡了,犯了乾隆皇帝的忌諱,所以乾隆出於維持滿洲統治的角度,不會選擇永瑆作為繼承人。

四是因為永瑆生性吝嗇、刻薄,乾隆認為他缺乏適合當皇帝的氣度和胸懷。永瑆作為皇子,生活再不濟也比一般的貴族條件好,但是他不僅對家人要求嚴苛,連自己也不例外,惜財如命,一毛不拔。妻子富察氏是當朝大學士傅恆之女,也是永瑆嫡母孝賢純皇后的親侄女。按理說,富察氏作為親王嫡福晉,生活應當非常優越,然而她一嫁到王府,嫁妝就被丈夫收走,藏在一間小黑屋裡。她整天都穿著麻布衣服,吃著鹹菜稀飯這樣的粗茶淡飯。曾經有一次,他王府中養的一匹馬病死,永瑆不忍將其丟棄,最後讓家廚加以烹製,王府上下一連吃了三天馬肉,滴米未沾,消息傳出去,淪為官場笑柄,把乾隆氣個半死。乾隆曾經數次批評斥罵,可永瑆的文人脾氣改不掉,依舊是我行我素,以當鐵公雞為樂,乾隆帝認為這樣的人不適合繼承皇位,所以只能放棄他。

五是因為乾隆皇帝他不想放權,需要一個聽話的繼承人,而永瑆與永琰相比,永琰更適合。雖然乾隆皇帝曾有過“朕八旬有六歸政”的誓言,但真到他退位之時,卻把皇位和皇權看的無比重要,即便是自己的親兒子也不行,為此他需要一個聽話的兒子來做繼承人。一方面可以堅定的遵從他的意志,執行他的決策,維護他的權威,保持盛世;另一方面實現“退位不退權”的目的,實現他在有生之年繼續把持朝政的目的。只有選擇一位恪守仁孝、老實巴交、唯父命是從的接班人,而永琰正是這樣的一個人。在永瑆與永琰相比之下,永琰忠厚老實、規規矩矩、重視仁孝,對乾隆的話言聽計從,最符合乾隆皇帝的選嗣標準。這也是乾隆在退位後仍然自稱為“朕”,“傳位不傳璽”,他的諭旨稱為“敕旨”的鬧劇的原因。他在傳位時明確宣佈:“凡遇軍國大事和用人事宜,決不會置之不問,仍要親自處理。”在乾隆的淫威下,以仁孝著稱的嘉慶,只能沒頭沒腦地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二皇帝”。

所以,綜合以上幾方面,小編認為,乾隆在選擇繼承人時沒有選擇德才兼備的十一子永瑆,卻選平庸的永琰,既有為國考慮的原因。也有為自己不願放權考慮的原因,應該說是為一己之私的原因多一些。


葛大小姐


所謂十一阿哥德才兼備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德是指他的"吝嗇"嗎?他的吝嗇程度是皇子們首屈一指的,他被封成親王,他的福晉是傅恆的女兒,富察皇后的侄女,身份尊貴,嬌生慣養,可是嫁給他之後只能吃稀飯青菜,想用自己的錢改善一下伙食,所帶過去的嫁妝卻被他藏起來,影都見不到,最後,還是他的一匹馬死了,全府上下都不做飯,都去吃那匹馬,這才得到一次改善伙食的機會。這樣的摳門在普通人身上或者還沒什麼,但是如果對於一個想要成為儲君來說那就是不大氣,沒有君王的格局了。

再說他的才,他的才好像僅限於他的文才和書法造詣是皇子們最高的,但對於滿人引以為豪的騎馬射箭卻是不行的,文才好的人往往性格比較軟弱,是不適合當皇帝的,當上皇帝的也大多沒有好下場,就像南唐後主李煜宋徽宗趙佶那樣,乾隆熟讀史書,這一點自然不會不知道。

再說永琰,也許他確實比較平庸,但同時也沒有明顯的缺點,更重要的是聽話 ,這個從乾隆禪位之後嘉慶能心甘情願的當傀儡皇帝就可以看出,這對於權力慾極強的乾隆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或許就是他最後勝出的原因吧。


隨豫而安2020


這主要體現了乾隆對權力的執著。

如果選擇有才能的皇子做皇帝,自己這個太上皇只能算擺設,而嘉慶雖然才華不是特別出眾,但是也不算太平庸,關鍵是能夠對乾隆的話言聽計從,這是乾隆非常看中的,因此嘉慶做了幾年傀儡皇帝。

乾隆到底選錯皇帝了嗎,這個很難說,有人說嘉慶做皇帝其實也是不錯的,雖無大功但是也無大過,後期的衰落其實跟乾隆後期有關,也有人說嘉慶太過平庸,如果選擇一位有才能的做皇帝,說不定歷史就要改寫了,大家覺得呢?




沂水長流水


乾隆皇帝子嗣眾多,最喜歡的當然是孝賢皇后所生的兩個嫡子,他們也先後成了秘密立儲的人選,但是這兩位皇子都早早去世,令乾隆十分困擾,其後多年都沒有立儲的念頭。當他在再次立儲時,已經是乾隆三十八年了,這時的乾隆已經年過六旬。

乾隆皇帝共17子,其中大阿哥、二阿哥、三阿哥、五阿哥、七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和十六阿哥都已經相繼亡故。目前還活著的有:

十二阿哥,那拉皇后的嫡子,但因為乾隆對這位皇后深惡痛絕,十二阿哥早早就失去了繼承權;

四阿哥和六阿哥在此之前過繼給了履親王允裪和慎郡王允禧為孫;

八阿哥永璇,文采出眾,但一副紈絝子弟形象,且有腳疾,儀表欠佳;

十七阿哥永璘,最不成器,為人輕佻,還喜歡出去尋花問柳,在乾隆朝一直是個貝勒的身份,可見不受皇帝待見;

十一阿哥,愛新覺羅·永瑆,乾隆十七年壬申(1752)二月初七辰時出生於啟祥宮。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和碩成親王。

永瑆應該是所有皇子中文藝天分最高的。他詩文簡潔,工於書法,獨創“拔鐙法”,名噪一時,與翁方綱、劉墉、鐵保並列“乾隆四家”。應該說永瑆與喜愛賣弄風雅的乾隆皇帝在喜好方面如出一轍,但其缺點,乾隆也看在眼裡。

過於文弱,不符合滿人的勇武。滿清是馬上得天下,歷代帝王都十分注重對於皇子弓馬的教育,而永瑆確實對此無感。這裡還有個故事:乾隆三十一年的一天,乾隆看見十五阿哥永琰手中的扇子上有詩名,落款為“兄景泉”,一問才知景泉是十一阿哥的別號,這讓乾隆十分不滿,認為其“所關國運人心,良非淺鮮”,為人太過文弱。

性格乖張,十分吝嗇。隨著永瑆年齡增長,怪脾氣越來越多,越來越吝嗇。有個故事說:永瑆所乘的馬死了,竟然命令烹馬肉代膳,當天王府即不舉飲。這事傳了出去,永瑆成了朝野內外的笑談,這讓皇帝臉面無光,這樣的人,顯然無人君之相。

所以相比之下,那麼只剩下十五阿哥永琰(後改名顒琰)了,永琰確實比較平庸,但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缺點,為人寬厚,做事穩妥,仁孝為先,這使得永琰成了唯一的繼承人,這已經成了當時公開的秘密了。


黑水布衣


討論這個問題,其實要分好幾個個方面,一是永瑆是否德才兼備,二是永琰是否平庸,三是他們兩人之中,誰更適合做為繼承者,最後才是晚年乾隆的考慮。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永瑆是否德才兼備。根據史料記載,永瑆的才華主要表現在書法和文學領域,可以說他的漢化程度較深,是一個比較有成就的滿洲貴族知識分子,但如果這樣就說他德才兼備,稍嫌過分,未免過譽。永瑆在嘉慶年間曾經短暫擔任地擔任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朝自雍正以後最為重要的行政中樞,永瑆此時的身份大致相當於如今的政府總理,但遍查史書,並沒有發現他在如此關鍵的職位上,有過多麼突出的貢獻。可以說此人的書法、文學才能要勝於政治才能,可見不是一個優秀的繼承人人選。何況,歷史上擅長書法和文學的帝王,如宋徽宗、李後主,都不是合格的統治者,這一點,自幼熟讀史書的乾隆又怎麼會忽視呢。

(永瑆書法 書法好的皇帝 大都進了歷史的黑名單)

接下來就是永琰了。永琰接受了完備的帝王教育,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乾隆實際上很早就在把他作為繼承人培養,只不過因為老爸的待機時間實在太長,永琰才不得不一再延長自己的考核期。從史料記載和歷史評價上來看,嘉慶的平庸是有兩面性的,同他的父親、祖父以及曾祖父相比,嘉慶作為帝王的才能當然是遠遠不及的,但同他的後繼者相比,嘉慶又是一個十分合格甚至可以說是出色的統治者了。帝王這一行,也全都靠同行的襯托。此外,嘉慶個人的道德水平,無論在當時還是後世,都是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他的廟號為仁宗,作為蓋棺定論的評價,可以說是一份中等偏上的答卷。嘉慶作為帝王當然不夠完美,但就德才兩方面來看,勝過永瑆,當無疑問。

(嘉慶被評為清朝最有帝王相的皇帝)

最後就是乾隆的考慮了,乾隆是在1796年正式禪讓的,那時,永瑆45歲,永琰38歲。兩者的年齡差,是一個比較關鍵的地方,38歲是中青年,既脫去了青澀,又不會過於暮氣沉沉,相較45歲的永瑆而言,乾隆心中的天平自然會傾斜。何況,永琰在作為皇子時的表現,完全足以讓乾隆放心。乾隆的一生跌宕起伏,雖然史書之中的他自負、傲慢,但真的到了晚年的時候,回首一生,必然也會伴隨有反思,相互作用之下,永琰的獲選正是情理之中。

(乾隆 )


樹新古


乾隆三十八年,已經63歲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對皇位傳承這一關鍵問題,當時在世的皇子共有7位,除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出繼旁支為嗣外,可供其選擇的皇位繼承人還有五位: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淑嘉皇貴妃金佳氏所出,年齡最長,但根據相關史料記載,永璇除了患有腳病外,還“沉迷酒色、素無人望”。甚至在時人筆記的記載中,他還“性行乖戾,屢失上意”,因此能被乾隆皇帝看中的幾率不大。

皇十二子永璂:繼皇后那拉氏所出,和其他皇子相比,嫡庶有別、出身高貴,但自乾隆三十年的“帝后矛盾”爆發後,繼皇后“忤旨截髮”,被乾隆皇帝下令收回“皇后、皇貴妃、嫻貴妃、嫻妃共四份冊寶夾紙”,相當於“不廢而廢”。受繼皇后牽連,皇十二子永璂也是去乾隆盛寵,失去繼位希望。

皇十七子永璘:令懿皇貴妃魏佳氏所出,皇十五子永琰的一母同胞。出生於乾隆三十一年的永璘,此時尚未成年,被密立為皇儲的機會也不大。

因此,滿堂朝臣猜測,乾隆皇帝對於皇位繼承人的選擇,或許會在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之間產生。乾隆五十四年,乾隆皇帝冊封皇子爵位,將永瑆和永琰同時晉封親王爵位,進一步坐實了時人對皇位繼承人的猜測。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皇帝發佈禪位決定諭旨,宣佈“立皇十五子嘉親王顒琰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慶元年”,揭開了乾隆三十八年的立儲謎底。

那麼, 乾隆皇帝為何選擇了一位資質平庸,毫無出彩表現的皇十五子永琰,卻放棄了才能卓著,書法方面和翁方綱、劉墉、鐵保並列“乾隆四家”的皇十一子永瑆呢?

其實,除了皇十五子永琰生母魏佳氏的正面影響,永瑆雖然才能卓著,但卻是一位無才無德甚至有著特殊癖好的怪誕皇子。乾隆皇帝放棄永瑆,而選擇永琰,絕對屬於明智、理性的選擇。

才能卓著的皇十一子永瑆

《嘯亭雜錄》記載了皇十一子永瑆在書法方面的巨大成就:

成親王諱永瑆,為純皇十一子。善書法,幼時握筆,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趙文敏。又嘗見康熙中某內監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握筆,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故王推廣其語作撥燈法,談論書法具備。

乾隆十七年,時為嘉貴妃的金佳氏生育三位皇子以後,生下了最後一位皇子——皇十一子永瑆。史料記載,永瑆“幼年工書,清高宗愛之,每幸其府第”。成年後,在書法和藏書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當時的文壇享有崇高地位和特殊影響。永瑆的巔峰時期,曾經一度達到“名重一時,士大夫得片紙隻字,重若珍寶”的瘋狂地步。對於永瑆在文壇的成就,乾隆皇帝也頗為自豪,曾經“特命刊其帖,序行諸海內,以為榮雲”。

不可否認,皇十一子永瑆在文壇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證了清代皇室教育的成功,證明了清代帝王對於漢文化的推崇和尊重。

嘉慶四年正月,在乾隆太上皇駕崩以後,嘉慶皇帝命永瑆領班軍機處,以親王領班軍機自永瑆始。這也證明了永瑆在政務處理方面的顯著能力,說其才能卓著、絕對屬於客觀評價。

文人氣息過重,反倒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反感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的記載,皇十一子永瑆雖然“為人愷悌,最著仁孝”,雖然“詩文精潔,書法遒勁,為海內所共推”,但卻也必然帶有文人氣息,“柔而無斷、遇事模稜,不竭力以報效”。而對於滿人向來注重的“騎射”,永瑆則給予了愛誰誰的不重視態度。

永瑆不重騎射、仿效漢族儒生的文人習氣,逐漸讓乾隆皇帝生出反感,甚至數次對其公開訓斥。

除此之外,永瑆還“天性陰忮,好以權術馭人”,藉助身在皇家、見慣官場起起伏伏的環境便利,逐漸將陰謀詭道當成了自己的為人處世之道。

據《嘯亭續錄》記載,當時的皇十一子永瑆,“唯知逢迎權要,其上眷稍衰者,即罵詈之”,結交往來對象完全以乾隆皇帝的喜好作為劃分標準。如此一來,原本就人望較差的永瑆,更失朝臣支持,甚至逐漸失去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和恩寵。

自古文人多癲狂,永瑆的嗜好太過特殊,引得乾隆皇帝大怒

除了文人習氣太重,為人處世太過陰險外,皇十一子永瑆還是一個小氣到極致狀態的王爺。就永瑆當朝皇子的顯赫、高貴身份而言,用“吝嗇”這個詞來形容永瑆,都太過客氣。

《嘯亭續錄》有載:

成哲王持家苛虐,護衛多以非罪斥革。日用菲薄,庫積銀八十萬,莫肯揮霍,一任其子孫盜竊。

在乾隆皇帝如此“敗家”的皇父帶領下,在“乾隆盛世”如此具備揮霍條件的背景下,作為當朝皇子的永瑆非但沒有奢靡成風、揮霍無度,反倒“勤儉持家”乃至“小氣吝嗇”,以至於“庫積銀八十萬”。

另外,《嘯亭續錄》還專門例舉了三件事例,對皇十一子永瑆的吝嗇予以了具體說明:

1、其妃乃傅文忠公女,奩資頗豐,而王皆索入封樁庫中,妃惟日啖薄粥而已。

永瑆的嫡福晉,乃系富察·傅恆的長女富察氏,乾隆皇帝原配嫡後——孝賢純皇后的親侄女。如此顯赫的家族背景,富察氏出嫁時的嫁妝絕對不亞於皇家公主的標配嫁妝。可自幼錦衣玉食的富察氏攜帶鉅額嫁妝嫁給永瑆後,嫁妝立即被沒收入庫,過起了“日啖薄粥而已”的貧寒生活。永瑆的吝嗇,可見一斑。

2、一日乘馬斃,王命烹以代膳,是日即不舉爨,其嗇吝也若是。

永瑆的吝嗇在於充分藉助一切能夠節儉的機會,在於能夠以實際行動節省每一分錢。遊牧民族出身的皇室子弟,對於馬匹向來尊重和愛惜,可吝嗇的永瑆似乎找到了一次改善王府膳食的機會,下令王府上下集體吃馬肉,其餘食物一概不許食用。

3、未薨前數月,體不沐浴,發不枇櫛,溺自間出,仍狂號如故。

生活節儉、文學成就頗高的永瑆,卻沒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孫,以至於“子孫多以不檢暴薨”,惹得永瑆“憤懣不平,得狂癇症”。病逝之前的數個月裡,永瑆拒不洗澡,披頭散髮,瘋魔狂號。面對“左右有勸更衣者”,永瑆給出了自己的理由:死後蛆食蛆骸,又誰為滌垢也?

死了以後,更髒,何必死前浪費水資源!

後記

正如焦晃老爺子在《乾隆王朝》中所演繹的乾隆皇帝一樣,這個帶領大清王朝走向鼎盛的“十全老人”,幾乎憑藉一己之力將國庫耗費一空,在傳位於皇十五子永琰以後,依然不忘了交代“做皇帝,不要小氣”,足以證明其對永瑆吝嗇表現的厭惡和不齒。對於皇十五子永琰的選擇,雖然有著其生母魏佳氏的積極影響,但也絕對不能忽略乾隆皇帝排除其餘皇子以後的無奈原因。從某種程度上講,永瑆的特殊癖好反倒成就了嘉慶皇帝!


參考文獻:《嘯亭雜錄》、《嘯亭續錄》、《清史稿·列傳八·諸王七》、《清實錄·高宗實錄》、《愛新覺羅宗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