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摩藩和長州藩都要倒幕攘夷,為什麼薩摩藩反而背刺了長州藩?

在黑船事件之後,日本就被西方國家敲開了國門。相比於幕府的軟弱無能,與西方國家簽訂條約和打開港口,各地方藩國則出現了攘夷的呼聲,進而這種攘夷的呼聲變成了要推翻德川幕府的呼聲。其中長州藩和薩摩藩無疑是最為熱衷於推翻幕府的藩國,長州藩展開了許多針對幕府的刺殺活動,而薩摩藩則暗中積蓄力量,意圖武裝推翻幕府。但是雖然說這兩個藩國在後來確實締結了同盟,可是在這之前薩摩藩卻聯合會津藩屢屢打擊長州藩,直接破壞了長州藩的攘夷大計,這又是為什麼呢?

一、二者的本質區別

事實上,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薩摩藩和長州藩在本質上的區別。長州藩的第一目標是攘夷,第二目標就是推翻幕府。推翻幕府的原因則在於長州藩的第一代藩主毛利輝元在關原之戰裡是西軍總大將,幫助石田三成對抗德川家康的東軍。

當然了,關原之戰的結局我們都知道,西軍被東軍給打敗了。德川家康也不是什麼善茬,所以說在這之後德川家康就對長州藩做了處罰,改易後石高大減封為37萬石。面對這種赤裸裸的報復行為,長州藩和幕府是一直關係不好,歷史上長期有摩擦。

薩摩藩和長州藩都要倒幕攘夷,為什麼薩摩藩反而背刺了長州藩?

而這次幕府被西方國家敲開國門,長州藩也是各種不滿,遂自行起兵抗擊西方國家,決定開始進行攘夷運動。其主要措施就是在1863年5月封鎖馬關海峽(現在的關門海峽),並且對航行中的美國和法國商船進行炮擊。英國和法國吃了虧之後,自然不會不展開報復,於是美國和法國的軍艦遂在6月份展開報復還擊。這一次長州藩徹底撐不住了,被打的大敗而歸。此後長州藩雖然說是積極學習西方列強,可是攘夷舉動卻沒有停止,相反更加激進了,不僅要攘夷,還要刺殺幕府高層。

而比較之下呢,薩摩藩就不同於“勇武”的長州藩,他們更明白審時度勢這一點。在薩摩藩和美法兩國打的不亦樂乎的時候,薩摩藩也遭到了英軍的進攻。這件事因為島津久光的隨從砍死了英國人查理斯和他的店員克拉克,以及他的朋友馬歇爾,英國政府和幕府就此事進行了商討,幕府決定讓薩摩藩對死難者做出賠償,但是薩摩藩不肯交付賠款。

於是英軍遂調遣七艘軍艦炮擊了薩摩藩,這也就是歷史上爆發在1863年8月的薩英戰爭。

薩摩藩在此次交戰裡未能取勝不說,反而是讓自身損失慘重,於是趕緊和英國進行議和,以同意賠款為結果息事寧人,並且也開始積極的學習西方技術以壯大自身。

薩摩藩和長州藩都要倒幕攘夷,為什麼薩摩藩反而背刺了長州藩?

不過與“武勇”過人,腦子轉不過來的長州藩不同。薩摩藩並沒有採取過分的攘夷措施,而是積極的效仿西方國家,系統的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文化。這是因為薩摩藩自古就是以海運貿易為主,很容易接觸到這些。所以他們心裡也就很明白,如果自身實力不夠,這夷你是攘不走的。既然攘不走這個夷,那薩摩藩就開始學習他們了。可這麼一來的話,薩摩藩就需要一個較為穩定的環境,而不是天天面對一個動盪的社會環境。所以說薩摩藩自然就不是特別喜歡,這個發了瘋一樣的長州藩。

二、頭腦發熱的長州藩

而長州藩的舉動,對於薩摩藩而言也是非常不合理和不可取的。當年被黑船事件打開國門的時候,攘夷派就因為採取過激措施,所以導致了攘夷派在井伊直弼於1858掀起的“安政大獄”中損失慘重。於是當時的攘夷派志士就在1860年3月24日策劃了櫻田門之變刺殺了井伊直弼,18名攘夷派志士埋伏在井伊直弼的櫻田門一舉襲殺了井伊直弼。

這一舉動固然是讓幕府勢力受到巨大打擊,可是攘夷派的舉動也更加激進,一時間幕府高層紛紛遭到刺殺,以至於幕府勢力過分衰弱,整個日本的局勢都變得動盪了起來。

薩摩藩和長州藩都要倒幕攘夷,為什麼薩摩藩反而背刺了長州藩?

受到鼓舞的攘夷派此時又開始變本加厲,針對西方國家的在日人員進行更為大膽的刺殺,或者說已經發展到白日行兇的地步了。這樣的話就不免引起西方列強的直接干涉,其中長州藩挑起的下關戰爭就是個直接的例子。換句話說,攘夷派的過激舉動,已經導致了西方國家有可能直接介入日本內部政局,從而導致攘夷派和倒幕派的勢力都大受打擊。

如此一來的話,幕府豈不是坐收漁翁之利?這一結果自然是薩摩藩為首的攘夷派非常不希望看到的,畢竟這意味著他們將倍受打擊。

而此時薩摩藩已經在京都得以佈置軍力,並且在京都的朝廷中已經取得了不小的勢力,正參與到“公武合體”的政治活動中。如果繼續維持這個局面,薩摩藩必然能夠在政治上取得更多的優勢。可問題在於同樣在京都握有兵力的還有長州藩,而長州藩的行動則是出了名的過激。

而這一次長州藩的計劃就有點過於激進了——在京都的長州藩將領計劃趁著孝明天皇出巡的時候,突然出兵挾持孝明天皇,以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同時迫使孝明天皇下令攘夷,完成他們的攘夷大計。

薩摩藩和長州藩都要倒幕攘夷,為什麼薩摩藩反而背刺了長州藩?

獲悉了這個計劃的薩摩藩可以說是驚出了一身冷汗,因為長州藩的這個策略幾乎就是一記毒藥。雖然說在日本要做一件事你得先掌握大義,得到天皇的認可自然是大義中的大義。可一旦此事失敗,不僅長州藩可能會成為“朝敵”,就連整個攘夷派,甚至是倒幕派都可能會被打成“國賊”。

如果這件事真的發生,其結果很可能是對倒幕派造成巨大的打擊,所以薩摩藩無論如何都要阻止這件事,於是薩摩藩就聯合了會津藩和天皇,在1863年9月30日將京都裡的長州藩將領的兵權解除,並且將攘夷派官員趕出了京都。因為按照日本舊曆法這一天是文久三年8月18日,所以此事也被稱為“八月十八日政變”。

三、對長州藩的敲打

如果說從表面上看,薩摩藩挑起的“八月十八日政變”造成了攘夷派在京都裡的勢力大幅度削弱,並且讓幕府勢力變得更加穩固。

可是從長遠來看,儘管長州藩這一次損失慘重,但是攘夷派的元氣得以保存,攘夷派的官員也大多沒有損失。

不難看出,薩摩藩的目的不在於消滅長州藩,而是希望通過這種打擊,能夠讓長州藩冷靜下來,不再進行這種有弊無利的行動。可是出乎薩摩藩意料之外的是,長州藩並沒有冷靜下來,反而還將薩摩藩和會津藩稱之為“薩奸會賊”,同時還策劃著下一個行動。不過這一次長州藩還是因為保密工作太差而失敗,並且引發了著名的“池田屋事件”。

薩摩藩和長州藩都要倒幕攘夷,為什麼薩摩藩反而背刺了長州藩?

在1864年7月,負責京都治安工作的新選組在巡邏過程中,發現在京都經營炭柴生意的商古高俊太郎十分可疑,在將其抓捕後還發現了其藏有大量的武器和與長州藩的書信。新選組副會長土方歲三嚴刑拷打了古高俊太郎,獲悉了長州藩打算趁祇園祭前的強風及烈日在皇宮放火,製造混亂,乘機囚禁中川宮朝彥親王,暗殺一橋慶喜和會津藩主松平容保,把孝明天皇帶到長州。

新選組遂在1864年7月8日對京都進行搜查,最終新選組會長近藤勇等十人在池田屋旅館發現了來自長州藩和肥後、熊本藩的倒幕派人士二十餘人。一場混戰下來,倒幕派全面敗北,計劃也徹底暴露。

此事一出,薩摩藩和會津藩又是被嚇了一跳,他們意識到長州藩還有更大的動作,事情不會就這麼告一段落。得到了預警的薩摩藩和會津藩立刻聯合了桑名藩展開了佈防工作,以防止長州藩突襲京都。與此同時長州藩也藉著“藩主蒙受冤屈,欲向天皇申訴”的名義出兵京都。

在1864年8月20日,京都守軍和長州軍在在京都御所西側蛤御門附近發生戰鬥。三千餘人的長州藩軍隊完全不是佔據兵力優勢的京都守軍的對手,遂全面被擊潰。此戰造成了京都發生大火,整個京都都變得一片狼藉。

薩摩藩和長州藩都要倒幕攘夷,為什麼薩摩藩反而背刺了長州藩?

這一事件被日本史學家稱之為“禁門之變”,而其後果也是十分嚴重的。被激怒的孝明天皇下令以薩摩藩對京都展開攻擊為由,將長州藩定為了“朝敵”,並且向幕府下令對長州藩展開徵討。得到了命令的幕府不敢怠慢,立刻以尾張藩藩主德川慶勝為總督,越前藩藩主松平茂昭為副總督,薩摩藩士西鄉隆盛為參謀,聚集了36個藩的15萬大軍向長州殺去。

此時長州藩也剛剛遭到了英國、美國、法國和荷蘭的聯合打擊,下關戰爭徹底失敗。內憂外患之下,長州藩根本無力與討伐軍對抗,只能強行冷靜下來與西鄉隆盛進行談判了。

結語

最終長州藩接受了西鄉隆盛的提議,接受了幕府軍的要求:在“禁門之變”負有主要責任的國司信濃、益田右衛門介、福原越後切腹謝罪、三條實美等人則被移轉至其它藩國囚禁,同時拆毀了山口城。但是長州藩的整體實力卻沒有因此受損,反而在議和後被薩摩藩保住,並且獲得了喘息之機。儘管長州藩的武士們還是在鞋底寫上“薩摩奸賊”出氣,可是冷靜下來的長州藩還是和薩摩藩締結了“薩長盟約”,這就為後來的武裝倒幕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戊辰戰爭全史》

《日本近代史》

《日本的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