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古羅馬,經歷了大約七百年左右的時間,從意大利半島的一座小城鎮發展為橫跨歐亞非的一個大帝國。在東西方古代的專制性大政權中,雖然,它不是最早出現的卻是最具聲隆的,而且,古羅馬帝國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整體影響力,超過了其它的古文明。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作為一座小城鎮的古羅馬也就是羅馬城,位於意大利半島中部臺伯河下游兩岸。它在公元前八世紀中期確立,以後逐步朝著王國與共和制以及帝國方向不斷壯大。它的發展與意義,在政治和軍事以及文化和宗教等方面,自始至終都超越了古城本身。
同眾多古文明起源相類似,古羅馬也被賦予神性,即羅馬城由類似古埃及的荷魯斯或類似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的羅慕路斯兄弟建立。他們是古希臘神祗阿芙洛狄忒兒子也就是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逃亡的後代,並有著母狼乳嬰和牧人撫養以及成功復仇和奪回王位的傳說。因而,母狼乳嬰像也就成為羅馬城標誌。
以眾多考古學發現為基礎,古羅馬人或者說古意大利人,與其直接關聯的,是意大利半島中部古拉丁的拉丁人和附近的薩賓人以及翁布里亞人,包括北部的埃特魯斯坎人和南部尤其西西里島的古希臘人等。其中,埃特魯斯坎人對古羅馬的早期歷史產生較大影響,雖然,埃特魯斯坎人的來源,存在本地和阿爾卑斯山北部以及安納托利亞半島即小亞細亞的不同說法。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從公元前八世紀中期到公元前六世紀末期,大約二百五十年左右為古羅馬王國時期。因為缺乏文字記載,除了經歷七山聯盟和七王統治以外,這段時期並非完全清晰。其中,羅慕路斯時期的劫奪薩賓婦女為後世所熟悉,主要是基於城市發展和人口需要而進行的原始性掠奪事件,並長期屬於藝術創作的歷史題材之一。同時,古羅馬王國的末期獨裁君主即驕傲的塔奎恩,以暴政聞名被民眾推翻。隨後,古羅馬由君主制走向共和制。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從公元前六世紀末期到公元前一世紀末期,將近五百年時間為古羅馬共和時期。早在王國時期已經受到古希臘影響的古羅馬,進入共和時期以後,幾乎全面學習和繼承古希臘文明,包括其民主制,如公民大會和執政官以及元老院等。
雖然,古羅馬共和政治更屬於精英派貴族政治而並非古希臘平民政治,不過,它提出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且羅馬法也有著重大的現當代價值性。例如,羅馬法對今天的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以及伊斯蘭法系的影響,包括其高超立法技術也值得今人學習。
此外,與古希臘文明在其它方面的較明顯區別是,古羅馬不斷的軍事擴張和對外征服,如布匿戰爭和馬其頓戰爭以及敘利亞戰爭包括對古埃及的征服等。這些對外軍事活動走出意大利半島,在學習和積累以及模仿和創新中,建立起影響當時與後世的軍事技術和軍事思想等。最後,古羅馬由共和制走向帝國制。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世界史之歐洲篇—超過其它古文明的古羅馬帝國—概述篇

公元前二十七年,繼前三頭後,屋大維結束了後三頭,並被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稱號,古羅馬進入帝國時期,並於公元二世紀初期圖拉真皇帝在位時發展到最強盛,疆域達到五百萬平方公里而人口超過五千萬。
同時,古羅馬帝國時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就是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三百一十二年的米爾維亞橋戰役中皈依基督教,並在公元三百一十三年頒佈的米蘭敕令中給予基督教合法地位,整體影響是持久的也是深遠以及廣泛的。此外,古羅馬帝國時期在希臘化以後繼續羅馬化,將古希臘文明的繼承和弘揚在各個領域中不斷推進,如古希臘人柱式建築上所完善的古羅馬人券柱結構,對西方建築包括全球建築的普遍影響保持一千多年以上直到今天。
然而,古羅馬帝國時期最合乎情理也最難以預測的事件之一,就是為了在龐大帝國內提高治理效率和降低安全風險,戴克裡先皇帝於公元三世紀末期首次將整個帝國一分為二甚至四帝共治,給以後的東西羅馬帝國徹底分裂開來埋下隱患。即便,古羅馬人從來沒有認為整個帝國屬於分離狀態,包括,事實上也存在一帝統治整個帝國,如君士坦丁大帝,但是,狄奧多西一世於公元四世紀末期再次將整個帝國劃分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分別治理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從後世的觀點看,東羅馬帝國尚延續了一千多年而西羅馬帝國僅維持了不到百年,嚴重的不平衡帶給歷史的可能性,或許,根本無法確定而屬於更多未知且永遠無解。


注:
古羅馬:Ancient Rome;古羅馬帝國:Ancient Roman Empire;
羅馬城:the City of Rome;意大利半島:Italian Peninsula;
臺伯河:Tiber River;古埃及的荷魯斯:Horus of Ancient Egypt;
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Shakespeare""""s Hamlet;埃涅阿斯:Aineias;
古希臘神祗:Ancient Greek god;阿芙洛狄忒:Aphrodite;
特洛伊英雄:Trojan hero;羅慕路斯兄弟:Romulus and Remus;
母狼乳嬰像:Sculpure of Capitoline Wolf;古羅馬人:Ancient Romans;
古意大利人:Ancient Italians;古拉丁:Latium;拉丁人:Latins;
薩賓人:Sabines;翁布里亞人:Umbrians;埃特魯斯坎人:Etruscans;
西西里島:Sicily;古希臘人:Ancient Greeks;阿爾卑斯山:Alps;
安納托利亞半島:Anatolia Peninsula;小亞細亞:Asia Minor;
古羅馬王國:Ancient Roman Kingdom;帕拉丁山:Palatine Hill;
七山聯盟:Seven Hills of Rome;七王統治:Seven Kings of Rome;
劫奪薩賓婦女:Rape of the Sabine Women;君主制:Monarchy;
驕傲的塔奎恩:Tarquin the Proud;公民大會:Roman Assemblies;
執政官:Roman Praetor;元老院:Roman Senate;屋大維:Octavian;
古羅馬共和:Ancient Roman Republic;共和制:Republicanism;
羅馬法:Roman law;十二銅表法:Laws of the Twelve Tables;
大陸法系:Civil Law System;英美法系:Common Law System;
伊斯蘭法系:Islamic Law System;馬其頓戰爭:Macedonian War;

敘利亞戰爭:Syrian War;君士坦丁大帝:Constantine the Great;
布匿戰爭:Punic War;帝國制:Imperial System;奧古斯都:Augustus;
米爾維亞橋戰役:Battle of the Milvian Bridge;圖拉真:Trajan;
前三頭:First Triumvirate;後三頭:Second Triumvirate;
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基督教:Christianity;希臘化:Hellenize;
羅馬化:Romanize;柱式建築:architecture of column order;
四帝共治:Tetrarchy;券柱結構:structure of arch and column;
戴克裡先:Diocletian;東羅馬帝國:Eastern Roman Empire;
西羅馬帝國:Western Roman Empire;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


注:本文部分圖片引用自互聯網,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