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令百萬之師作戰,不是每一個將軍都能做到的,歷史上哪些將軍擅長指揮大兵團?

史學達人


解放戰爭期間,有海陸空優勢的國民黨軍隊兵敗如山倒,短短時間三年時間就丟失政權,逃亡臺灣。令人大跌眼鏡的同時,也有人質疑:在大兵團作戰的三大戰役裡,國軍起初都具有明顯優勢,可為何都以國民黨失敗而告終?難道國軍裡就沒有合格的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嗎?


的確,三大戰役的敗北,使得國民黨統治中國的根基徹底鬆動,但不能說國府裡就沒有合格的軍事將領,相反,國軍前線失利的原因也不能全部怪罪於將士不用命。


在國軍中,優秀的將領還是有的,薛嶽就是一名優秀的將領。


薛嶽,字伯陵,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他靠自己發明的天爐戰法,曾經在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指揮主力部隊與日軍在長沙進行三次大規模的激烈戰鬥,皆取得了最後勝利,殲滅日軍共計12萬人不到。薛嶽憑藉三次長沙會戰的戰果,成為了在國民黨軍隊裡殲滅日軍最多的將領。


長沙會戰,是抗戰進入到相持階段中,國軍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有力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民眾的抗戰熱情,也逼迫日軍回到戰役發起前的態勢。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9月,日軍在攻下無險可守的南昌後,十萬大軍兵峰直指長沙。而當時的湖南是中國最重要的糧食生產地。抗戰時期,更是成為了國民政府糧食、兵源及工業資源的重要供給基地。


薛嶽臨危不亂,鎮定自諾,投入國民黨部隊21個軍52個師迎戰。加上精心部署,提前洞察了日軍的企圖,在贛北成功攔截並伏擊日軍。此次戰鬥打了足足20多天,最終因國軍準備得當,信心十足,團結一致,使得日軍大敗,以傷亡四萬人的代價退出戰場。


第二次長沙會戰

距離第一次長沙會戰僅僅過去十來天,日寇投入12萬兵力又捲土重來。薛嶽憑藉手中的30萬大軍,制定了“邊打邊退,誘敵深入”的策略,使得日軍麻痺大意。薛嶽還部署一部分兵力利用地形優勢在日軍側翼不斷襲擾,牽制住了日軍大部分兵力。在國軍主力佯裝撤退,使得日軍步步緊逼,最終在撈刀河北面的埋伏點,給予了日軍重創,損失三萬多人後逃走。


第三次長沙會戰

不甘心失敗的日軍在一年多的1942年,第三次攻打長沙。薛嶽還是守株待兔,採取了八字口袋戰法,充分運用在正面戰場和側面戰場的雙重打擊,使得日軍最終第三次敗北,傷亡五萬餘人。




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使得日軍六年之內染指不了長沙。但是長沙屬於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的重要支點,日軍勢在必得。最終在1944年,第四次長沙會戰時,長沙失手,國軍損失也相當慘重。


前三次長沙會戰,薛嶽取得了輝煌戰果,但是在第四次戰役中,除了日軍準備充分,來勢洶洶外,也和主官薛嶽犯了致命錯誤有關。但不管怎麼樣,薛嶽還是為抗戰做出了自己巨大的貢獻。


在抗戰期間取得如此戰果的薛嶽,卻在內戰中成為了民族罪人,充當了蔣介石發動內戰的急先鋒。被蔣介石寄予厚望,擔任國民黨徐州“綏署”主任的薛嶽,在半年多時間裡,連戰連敗,丟盔卸甲,損失慘重,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和質疑。最終在1947年3月3日,蔣介石免去了他的“綏署”主任。



雖說薛嶽之後還在政壇上起起伏伏,但終歸得不到蔣介石的信任。如果歷史可以假設,薛嶽參與到三大戰役中進行決戰,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薛嶽作為國軍中少有的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將領,由於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也有自知之明,到臺灣後更是提前過起了半退休的生活,由於心態非常好,所以活到了1998年才去世,享年103歲。


對此,你覺得薛嶽有能力指揮大兵團作戰嗎?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