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固結 邦本輯寧”寧縣博物館線上展覽《寧州遺珍》篇——輯寧樓


“民心固結 邦本輯寧”寧縣博物館線上展覽《寧州遺珍》篇——輯寧樓

建國後輯寧樓正立面全貌


“民心固結 邦本輯寧”寧縣博物館線上展覽《寧州遺珍》篇——輯寧樓

2006年修繕時輯寧樓正門


“民心固結 邦本輯寧”寧縣博物館線上展覽《寧州遺珍》篇——輯寧樓

輯寧樓後門


“民心固結 邦本輯寧”寧縣博物館線上展覽《寧州遺珍》篇——輯寧樓

輯寧樓門窗


“民心固結 邦本輯寧”寧縣博物館線上展覽《寧州遺珍》篇——輯寧樓

輯寧樓斗拱


“民心固結 邦本輯寧”寧縣博物館線上展覽《寧州遺珍》篇——輯寧樓

輯寧樓一簷


“民心固結 邦本輯寧”寧縣博物館線上展覽《寧州遺珍》篇——輯寧樓

2019年輯寧樓維修中


輯寧樓位於寧縣城輯寧十字以北,約建於五代後梁龍德2年(公元922年),為原州衙門樓。寧州刺史牛知業修復寧州衙門署時重建。清康熙年間又於其上建置譙樓,上置角鼓,以警晨昏。同治年間暴亂,州衙被大火焚燒。平亂之後,寧縣知縣楊大年主政寧州,復修輯寧樓。民國26年(1937年)2月,國共第二次合作時,新寧縣委組織部長王炳祥與國民黨寧縣縣長王序賓在此樓舉行紅、白區劃界談判。1987年縣政府對輯寧樓進行整體維修。輯寧樓於1993年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6月編制了《輯寧樓保護修繕方案》,目前該樓正在維修中。

該樓坐北面南,通高25米,東西長23米,南北寬11.5米,佔地面積約264.5平方米。樓臺基為磚石砌築,高10米,正中闢卷頂門洞一孔,西側設有登樓臺階。臺階上樓高15米,東西長16米,西北寬6米。內為大廳5間,穿鬥式木架結構,單簷歇山頂,施無脊六獸,四簷出水,簷廓環以明柱16根,前後裝修為方格欞扇門窗,雕樑畫棟,氣勢壯觀。樓前繪《狄仁傑騎青牛斬九龍》的神話故事,樓後繪《公劉拓荒》《秦太后誘殺義渠王》《傅介子計斬樓蘭王》等寧縣歷史畫面。

整樓莊重古樸,構建精美,雕樑畫棟,氣勢壯觀,採用了我國傳統古建風格,是建築藝術和設計藝術的巧妙結合,為古寧州人聰明才智的代表作,具有較高的古建藝術價值,現為寧縣標誌性人文景觀之一。

《狄仁傑騎青牛斬九龍》:傳說寧州人每年四月初一時要給盤踞在寧州城內的一條巨蛇貢獻一對獨生童男、童女和大量錢財,否則這條巨蛇就要製造災難,禍害百姓。前任寧州州官不僅不想辦法除掉這條巨蛇,反而每年打著祭祀送餉的旗號,向老百姓巧取豪奪甚至強行綁買獨生子女。

狄仁傑得知此情後,決定除掉這條害人的巨蛇。他告訴地方上祭蛇的人員,今年照例行事,他將親往祭祀,要求事先準備滾油一鍋。四月初一到了,狄仁傑穿戴官服、官帽,命人將油鍋抬到蛇洞口,然後再用兩個童男童女引誘,結果妖蛇急不可耐,張開血盆大口竄了出來。狄仁傑命人立即將冒著青煙的滾油倒入蛇洞,妖蛇被活活燙死。

誰知這妖蛇原是寧州城東河之龍母,她有九個兒子,兒子們化作大漢挑著九江八海之水,準備水淹寧州,為母報仇,恰巧,觀音菩薩路過此地,看見後命童子,將九江八海之水喝掉了大半。然後又贈送給狄仁傑神劍、青牛,在大水快要淹沒寧州城的危機時刻,狄仁傑佩寶劍、跨青牛,如風馳電掣,直撲洪濤之中。青牛搏風斗浪,直奔河口;狄仁傑飛臂揮劍,力斬九龍。於是洪水如雪崩山塌,激流下川,水患消除。寧州城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至今,縣內有許多與這一故事相聯的地名,傳說龍池就是當時斬除老龍的地方(今寧縣九龍川境內),八縱坡就是追趕九龍、青牛八縱而過的山坡(今寧縣九龍川境內),爛泥溝本是淤泥陷住青牛的爛牛溝(今寧縣河西坡境內),青牛衚衕則是青牛累死後掩埋之地(今寧縣太昌境內)。青牛雖然累死,然而它的精靈,卻育出了馳名遐邇的後裔----早勝牛。當然了,這只是一個神話傳說,它其實就是狄仁傑為民除害,帶領寧州人民治理河道,興修水利,大搞農業生產的歷史寫照。.

秦太后誘殺義渠王》:我們先來說說這兩位故事的主人公,秦太后也就是宣太后,又稱羋八子,出身楚國貴族,秦惠文王之妾,秦昭襄王之母,秦始皇的高祖母,攝政長達三十六年之久,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義渠民族從商代武乙年間建部落方國算起,至秦昭襄王時共存史800餘年,其中在豳地建立奴隸制君國(前772年——前272年)達500餘年,而秦與義渠戰爭與和平的鬥爭史卻長達400餘年。曾經稱雄一時,威震四方的義渠戎國卻在歷史上留下了一幕荒唐的悲劇。而導演並且擔任這出悲劇的主角就是這位問鼎中原的秦國母宣太后。

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立為國君,昭王母宣太后攝政,當時義渠國都就設在寧縣廟咀坪。面對強盛的義渠戎國,宣太后為達到吞併的政治目的,清楚地認識到靠單純的武力是征服不了的,迫使她委曲求全,以美色誘惑,且不惜以自己尊貴之軀委身於義渠戎王達數十年之久,以至於生下兩位“混血太子”的地步。等待國力進一步強大後,便果斷下手,終於在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誘殺義渠王於甘泉宮”,並一舉伐殘義渠。

公劉拓荒》:公劉,人稱周老公,不窋之孫,鞠陶之子,是整個豳地的開拓者,古豳國的建立者,我國農耕文化的奠基者。據《史記》記載:公劉繼先祖之業來到豳地身先士卒、不辭辛苦,勘測地形、闢洪拓荒,尋找一片適宜於農業生產發展的土地,不斷改進生產工具,提高生產、生活能力。並且營造宮室,建立城池(當時的城池就建在現在的廟咀坪一帶)。公劉才德出眾,勤懇和善,深受人民愛戴。經常深入原野、田間考察。在他的帶領下,豳地的生產活動日益頻繁,除農耕外還有養蠶、紡織、釀酒和狩獵等生產活動。生產技術也多樣化,有搓繩技術、耕地技術、修剪技術、塗牆技術、釀酒技術、紡紗織麻技術等等。傳說,現在的黃幹桃、金棗、豳州梨,就是公劉從西王母國帶回的神仙種子。可見,公劉是周祖中功績最大、影響最為深遠的一位領袖。繼公劉之後的九代子孫都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死後都葬在了今天的九龍川。

傅介子計斬樓蘭王》:傅介子,北地義渠(今寧縣)人。西漢時期著名的外交家、軍事家。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年),樓蘭王安歸和匈奴勾結起來“數遮殺漢使”,直接影響到大漢王朝的統一和絲綢之路的安全。漢昭帝及大臣霍光看到樓蘭王反覆無常,私通匈奴,就派傅介子前去懲辦,傅介子奉昭帝之命以賞賜為由,攜帶黃金、錦繡赴樓蘭,在飲宴中設計刺殺了樓蘭王安歸,從此昭帝改樓蘭為鄯善,並把安歸的弟弟尉屠立為鄯善王。不久,賞封傅介子為義陽侯。

傅介子征服樓蘭後,西漢設置了西域都護,進行軍事、政治管理,保護商旅往來,絲綢之路對外溝通交流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唐代大詩人李白讚頌為“願作刀下劍,直為斬樓蘭”。為緬懷傅介子的歷史功德,寧縣良平傅氏家族曾在明萬曆年間修建傅介子祠。

千年來,輯寧樓經風沐雨,巍然屹立,閱歷著寧縣的滄桑鉅變。有人曾擬聯一幅:往事竟何如,看青山橫廓,白水繞城,思古傷今,經營風雨飄搖後;此心別有意,願農服先疇士食舊德,升高望遠,休慼樓臺指顧間。

寧縣博物館 王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