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回寧縣有感(一)——寧州秦韻

回寧縣有感(一)——寧州秦韻

對於寧縣,每次回來心情都是複雜的,思緒不由自主的總會回到那遙遠的年代,這裡有回憶,有思念,而更多的是時過境遷,歲月流逝的傷感。

一條終年流淌的馬蓮河和那有著千年歷史傳奇的九龍河孕育和滋潤了寧縣這座小縣城。成就了九龍川大大小小的溝渠、高高低低的山樑、彎彎曲曲的河流,飄帶一般的川臺。九龍大棗、黃柑桃、香瓜聞名千里。

時光荏苒,如今封存於腦海中的30多年前的一切已是人去樓空,面目全非了。行走於馬蓮河邊,耳畔彷彿又響起了那高亢嘹亮而又悽婉動人的大秦腔來,思緒一下子又回到了那令人難忘的歲月。

回寧縣有感(一)——寧州秦韻

因了當時文化的落後,老百姓的厚道純樸,唱戲成為了最快樂的日子,也是最為老百姓欣賞的娛樂活動了。那時各地的廟會都稱為“物資交流大會”,一唱就是二三十天。剛實行了生產責任制,老百姓的日子消閒了。囤裡有糧,心中不慌,那就放開樂吧!磨白麵、蒸自饃、請親戚,過喜事一般。自家出產的農產品,餵養的牛羊豬雞兔貓狗都可以牽到集市上賣幾個錢,老百姓第一次感覺到缺錢了。是啊!單就會上那些花花綠綠的衣裳,時興的髮卡頭巾了就讓人眼花繚亂,老婆孩子看上一件不買行嗎?好在當時的物價便宜,賣得那兩個小錢也勉強能對付得了。

戲院內莊稼人擠破腦袋往裡鑽,到處擠得水洩不通。吃過早飯,人們便帶上凳子去佔地方,中午戲散場了,好多人都不回家,吃一點自帶的乾糧或買些吃食,又坐在舞臺下為晚上看夜戲佔位置了。縣劇團的幾個演員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比當年的電影明星劉曉慶名氣還大,走到哪人們都指指點點地議論著,甚至連他們的祖宗三代都搞得清清楚楚。後臺化裝室的門窗外面被圍得內三層外三層的,演員想上個廁所都出不去。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我懷揣一顆少年熾熱的心來到了這令人嚮往而又神秘的地方——縣劇團。

然而,這樣的好景不長。當時間大踏步邁進了八十年代後期時,看似熱鬧紅火、前途無量的戲曲事業,迅速的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隨著電視和其它文化娛樂的普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似乎再也沒有那份閒情去看戲了,尤其年輕人,說那是老掉樂的東西,咿咿呀呀一句也聽不懂,觀眾是後繼無人啊!戲曲藝術進入了千百年來最為低迷的時期。上了年紀的老頭老太太坐在熱炕頭上就能在電視上看到名演員的表演,誰還願意花那傷錢,受那份罪請你唱戲哩?劇團一時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了。

但曾經繁榮過二十多年的劇團仍不愧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姜老師的板胡演奏水平當時在全省也是數一數二的。聽他演奏那絕對是一種極高的藝術享受,他對樂曲的理解和駕馭能力以及他演奏的經驗技巧非一般人能及也。演出時,只要他在臺口邊上一坐,我們樂隊的每一個人都像吃了定心丸,再大的陣勢也心中不慌了,演員們也無形中增加了自信。臺下的不少觀眾都是來看他的演奏的,姜老師真大師也!只是我那時年輕愚鈍,辜負了大師的栽培和苦心了,沒能真正領悟和得到大師的真傳。今天,老師早已駕鶴西去,而這也成為了我終生的一大憾事,想起來心中禁不住總有一種悵悵然的感覺。

回寧縣有感(一)——寧州秦韻

每次回去,我都會去自己曾經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轉轉看看,儘管當年的一切已不復存在。在劇團一起學二胡的同學王宏偉家就在劇團下邊的半坡處,當年我們一塊經歷了那艱難困苦的生活。記得那年冬天特別冷,劇團實在沒法住,一冬天我就住在他們家。當時他們家條件也不是很好,爸爸在外地劇團工作,家裡開了一個小旅店,也就能住幾個人而已。而我一冬就住他們家,那就少住一個旅客,少賺不少錢。而同學的媽媽和姐姐從沒有嫌棄過我,反而處處對我照顧有加。好人啊!隨後幾年裡,我去過他們家幾次,陰差陽錯再也沒能見著他們姐弟倆,從此也就斷了來往。

多少次我徘徊在他家的門口,但再也沒有進去過。幾十年的歲月過去了,他可能壓根就不記得還有我這個相處時間短暫的朋友了。站在他家門前,那熟悉而親切的家沒變,想得到變了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如今已是40多歲的中年人了,甚於當年對我很是熱情照顧的同學她媽,我已無法想象她現在的容顏了,那一定也是滿頭銀髮了。不見也罷,免得傷感。就讓我每次在他家門前看看也就夠了,記憶中永存一個年輕活潑的好朋友吧,回憶總好過於現實。

當一個人總愛回憶和惦記過去的人和事的時候,也可能是他的心態變老了吧,連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時候又鬼使神差地站到了他家門口,我一定要見見他們,見見那位對我有恩的阿姨。但眼前的一幕讓我心痛,這裡早已是塌牆爛院了,那熟悉的窯洞空蕩蕩的什麼也沒有了,問鄰居說是搬走了。我站在他家院子裡不由得淚流滿面,別了,同學;別了,阿姨。這輩子不知還能不能再見到你們。

我懷著悲傷的心情又轉悠到曾經工作過的五金廠所在地,當年的五金廠正處於輝煌時期。在這震天價吼的機器聲和刺耳的電焊、切割機聲中,我結識了許多和我一般大的同事和朋友,在那鐵與火的環境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逛遍了縣城的角角落落。但這一年為了招工考試,雖身在廠裡但卻大部分時間都與書為伍了。如今,臨街的廠房和住宿樓都成為了門面房,店鋪林立,熱鬧異常了。當年的那些同事朋友不知生活的怎麼樣,真有點想念他們。

同樣,我也又一次登上了縣城的廟咀坪,幾年前,陪女兒在這山頂的職中參加高考,那幾天,父女倆在這清幽寂靜的坪上散步丶拍照,觀賞各種鮮花美景…現在當年的那些小樹已鬱鬱蔥蔥,遮天蔽日了。時光啊,就這麼一晃而過,留給我們的只有那無盡的思念和回憶!

值得一提的是,在廟咀坪上修建的灰磚灰瓦,白牆紅柱的"狄公祠"已初具規模,以紀念這位在寧縣曾造福百姓,斬九龍救黎民有著濃厚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悠悠千年,只留下九龍河在靜靜流淌,訴說著這曾經的過去與未來。

回寧縣有感(一)——寧州秦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