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Q: 什麼是“碟仕”

A: 浣熊唱片的人物專訪。

講述唱片和人的故事,記錄唱片和我們的記憶。

碟仕暢談,文化傳承,百年百人眾生相。

No.24 姚老闆

姚老闆曾是大陸第一代流行歌手,從小熱愛音樂,專業院校畢業,每天和朋友聊音樂、談理想,白天排練、晚上演出,甚至也嘗試過創作。

不過,這卻和現在的姚老闆對不上號。三年前,他做了件和音樂不搭邊的事:創立上海本幫麵食品牌“姚面記”。

他也不再聽流行樂,甚至一聽到時興的音樂,他就納悶兒:“誰放這麼難聽的音樂!”當然,姚老闆並沒有放棄熱愛的音樂,只不過是換了種方式:

早在十幾年前,他就開始收藏唱片,還接觸到了爵士樂:“感覺很奔放、很舒服”,便一發不可收拾,沉溺於唱片和爵士的世界。

如今的姚老闆坐擁十幾萬張唱片,獨特的經歷使得他對唱片與音樂有著獨到的見解。

在他看來:“爵士會讓你發現人生的美妙,要做的事情及時去做,該愛的人及時去愛,而只有唱片才能給予你這樣一個的自由空間。”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姚老闆家中一角

Part 1 我是一個懷舊的人 2005年接觸黑膠,現在有十幾萬張

最近在聽哪張唱片?

松任谷由實的《水の中のASIAへ》,我最近最迷上日本歌曲。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現在有收藏多少張唱片?

具體數字我也搞不清楚,家裡有一些自己喜歡、常聽的唱片,和弟弟也一起收藏了很多唱片,在郊區的房子裡專門做了唱片倉庫。我弟弟Dave K也是搞音樂的,最早在電臺做音樂類主持,現在也是一個專業的DJ,專業從事電子樂的發展,以及黑膠唱片的收藏。我們收藏的黑膠唱片總量大概有幾十萬張吧。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姚老闆和弟弟的黑膠倉庫

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唱片?

2005年左右,那時我在廣東,淘碟比較方便,就開始慢慢的收藏,從流行開始慢慢轉到爵士和古典。

聽音樂本來就是件很開心的事情,再加上黑膠唱片這種觸摸的感覺,這個過程更是開心。我這個人比較懷舊,以前的東西我都留到現在,從磁帶、CD到黑膠。有時候不一定聽,拿出來看看。回憶一下收這張唱片的時候我在幹嘛。

還記得自己買的第一張唱片嗎?

第一張唱片是張學友的磁帶《愛慕》。那時都是港臺音樂,沒有爵士可以聽。到現在我也不算是一個收藏家,也扔了很多舊唱片,但黑膠我從來不扔。

第一張黑膠記不清了,很早以前就有黑膠唱片,後來才開始收藏。那時候黑膠便宜,我記得張學友的唱片也就5、60一張,現在基本上都是要3、400元。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張學友《愛慕》卡帶(圖片源自網絡)

那時想過黑膠會升值嗎?

沒有,我現在也沒有賣出過任何一張自己收藏的唱片,我弟弟會賣一些電子樂唱片,我們不賣任何的自己的收藏,再貴我也不賣。

印象最深的一張唱片是?

印象最深的一張唱片和上海有關。以前做歌手時,上海越劇院的肖雅老師送我了一張唱片,是她翻唱的一張流行樂專輯,我留到了現在,是中唱發行的。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肖雅《是不是這樣》

這麼說以前做過歌手?

我從小就喜歡音樂,以前在上海樂團跟劉明義老師學聲樂。當時流行去歌廳唱歌,我們就出去唱些港臺流行歌曲,就像以前說的播帶子那樣,磁帶怎麼演,我們就怎麼演。

那時對音樂沒有什麼特殊想法,我是中國大陸的第一批流行歌手,自認為以前唱的還不錯,還獲得過十大茶座歌手獎,但沒把這條路走下去,這是比較遺憾的。

為什麼沒有堅持下去?

這和個人生活息息相關,大陸以前沒有創作,就算創作出來也沒人推廣,我創作過幾首原創歌曲,但是沒有經濟實力和資本去推動,我經歷過這一段就行了。

當時很多朋友推薦去北京發展,我沒去,我覺得上海歌手出去都不大好,以前唱歌的時候,北方歌手和上海歌手完全不一樣,他們什麼場子都願去,哪怕給15塊錢他都唱,但我們不行,所以當時上海歌手走不出去也是有原因的。

為什麼後來去做了餐飲這個和音樂幾乎沒關係的行業?

因為我比較懷舊,所以我自己開了一家餐飲店,就是專做上海本幫的麵食點心,像手作餛飩、現炒澆頭面這樣的。

我是上海人,從小也在上海長大,對上海的飲食文化很是熟悉。我覺得它應該傳承下去,現在上海菜越做越少,所以我在3年多之前,就創立了餐飲品牌叫姚面記。

其實我一直想把黑膠文化融入進去,放一些老上海的音樂,但感覺和吃麵完全不搭,就還是隱藏了一些。但最近有這樣一個打算:做一個黑膠咖啡沙龍店。

我有過這樣的創意,曾經讓設計師畫過圖紙。我的凳子都是用黑膠做出來,凳面、靠背就是個黑膠唱片的形狀等等諸如此類的,再加點文化活動,音樂交流會的元素進去,這是我一直想做的東西。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姚老闆的姚面記

Part 2 爵士古典和流行樂完全不一樣 黑膠唱片也不是年輕人能承受的

早期做歌手的經歷會讓你對音樂有著更深的理解嗎?

我覺得音樂帶給我最大的快樂就是自由。每個人聽音樂都有一個發洩點。但是因為藝人出身,可能我對音樂的發洩點和一般的音樂愛好者就會有點不一樣。

我會去一些去爵士酒吧,有些音樂做得很好,有的就很濫竽充數,相對於一般愛好者,我們的理解可能會比較深。我覺得我對欣賞音樂已經超脫了。現在大多數音樂幾乎都聽不下去,特別是流行樂,我一點都聽不進去。

為什麼從流行樂轉變到古典與爵士?

那時在香港,去國外出差比較多,他們酒吧放的音樂大多都是爵士樂。感覺很奔放很舒服,幾乎可以把人聲給抹殺掉,這和流行樂大不一樣,很奇妙。

然後又去接觸了爵士的人聲。感覺和流行歌曲完全不一樣,完全是兩種內涵的東西。就開始慢慢試著學習唱爵士,就慢慢喜歡上了。

隨著年齡轉變,已經沒有發洩的點了,然後發現肖邦的音樂可以發洩一下。貝多芬也很厲害,他那些憤怒的情緒是怎麼體現出來的?

電子樂中不一定找得到,流行樂也不行,流行樂的感情是直接傾訴,直接說“我愛你,你愛我”,而爵士和古典樂就不一樣,它很含蓄,也很自由,你甚至可以去幻想。

所以在我看來,音樂應該是幻想的、自由的。工作忙碌時,我會坐下來靜靜地聽會音樂,稍微放空,然後就把思路打開了。

爵士給我帶來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和奔放,這是我的起點。它不像流行樂夾雜了一些情緒,它不同時間去聽感覺都不一樣,我對這爵士、古典樂的理解就是:它永遠是新的語言。

流行歌曲幾個音符你就記住了,不少爵士、古典樂的旋律你不用記在心裡,有時拿出來聽你會發現永遠是新的。這讓我感觸很深,它推動著我不斷深入,其實音樂和人的年齡有一定的關係。經歷的多一點,再回頭去聽這些音樂,你會發現到很多得失都在裡面。

音樂是我生活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前英文不是很好的時候,拿著唱片不知道上面在說什麼,要通過朋友來告訴我,他為什麼要這樣唱?為什麼要這樣寫?為什麼要這樣彈?很多都可能都是別人的感受,但自己去體會時,會有另外一種感受。

所以現在我和朋友很少去交流太多音樂方面的東西,就沒有那麼多的感慨,或者這種激進性的想法,不像年輕的時候。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姚老闆最喜愛的爵士樂手:Bill Evans

年輕的時候會去爭執?

以前會常常會爭執,大家在一起聽音樂,會對這首歌有一些想法,聊到最後根本聊不下去,這跟和年齡有關,現在我覺得簡直是浪費時間。

就像我的弟弟,以前我跟我他之間會有一些音樂風格、內容上的爭執,現在我們也慢慢的也往爵士、古典上面去轉變。

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接觸喜歡爵士樂和黑膠唱片。

音樂當然很需要傳承,但我覺得黑膠唱片不是年輕人能承受的。不只是經濟方面,而是聽音樂的心情是承受不了,因為用唱片聽音樂的切入點是不一樣的。

現在手機聽音樂直接點,但黑膠唱片卻不是這樣,需要去找,比如我在媒體上看到一張Bill Evans的唱片,想到自己好像有這張1957年出的版本,我可能要翻一個多小時。

這會發生有趣的事情:這張唱片原來也是57年的,或者那張是65年的版本,這首歌原來在那張唱片裡也有,這時會拿出來聽一下,再繼續找。這一個小時的快樂很多人體會不到。

這才能體會音樂的奧妙,我覺得一般的年輕人沒有體會過這樣的樂趣。

我收藏過一套Bill Evans的唱片,是從日本買回來的,裡面有本很厚的冊子,介紹錄製唱片的過程,我這張唱片時,會把它拿出來翻,不過是全英文的,看不懂的地方就去找翻譯軟件翻譯,看看到底寫了什麼。

日本人做唱片很精細,每首歌都寫得很清楚,包括製作過程,日版唱片大多都有一個策劃人,會把這張唱片的來龍去脈清清楚楚地寫出來。

還會介紹每一個樂手的想法,我會從中挖掘一些想法,他們到底在傳達些什麼,有時會想到一起,去理解他為什麼這樣去表達。不過這些想法都是模稜兩可的,不一定會有答案,共同點都在音樂裡面。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姚老闆的收藏:Bill Evans 《The Complete Riverside Recordings》

流媒體音樂就沒有這樣的快感?

對,現在聽完就完了,不會再去找,現在你只要點一個紅心就收藏了。黑膠唱片沒有辦法點收藏,你一排一排只能放在那。

這些經歷與想法會讓你排斥流媒體音樂嗎?

不排斥。有時回到家很累,也懶得去拿唱片,我會去摸索一下iPad上面的音樂,然後再找出有這首歌的唱片去聽。畢竟信息發達,很多唱片資料都能通過網絡蒐集,流媒體就像是一個連接的橋樑。

就像現在又開始復古黑膠、做一些新的唱片出來,但是在錄音方面肯定沒有以前那麼好,很多從數字轉過來的,只是個形式。我收藏的黑膠都是以前的唱片,都是模擬信號。我不發燒器材,我只發燒唱片。

不發燒器材?那一般使用怎樣的器材?

我的器材很簡單,有兩臺唱機,一臺是鐵三角,另外一臺是MICRO。音響就是定製的。還有一對監聽音響,我家裡因為地方不大,有一個小的空間聽音樂就很舒服。

很多朋友都說你怎麼不搞好一點?我說我只發燒原音,唱片通過什麼樣的喇叭出來,聲音就是純粹沒有修飾過的。

不過有時候也很煩惱,比如坐飛機時只能帶著耳機聽數字音樂,這時反而覺得電子樂比較好一點,直接轟頭就行了,也沒什麼想法。

我是Bill Evans的崇拜者,他的唱片我大概收了有六七十套,各種版本都有,復刻的我也會買。流行樂比較喜歡張學友,前幾年他也有涉及爵士,我覺得很有創意。張學友到現在79張唱片我全部收齊。

黑膠唱片就是讓年輕人感受靜下心來去做事。把塑料撕開,然後把唱片抽出來,怎麼拿都有講究,這需要耐心,需要靜心去觸碰這張唱片,隨後看一下正反面,輕輕地放在唱盤上,再把唱針移動下去,這時你會去做什麼?

有人就坐那聽音樂,而我則會坐下來把封套放在手上,研究一下版本和文字。現在的年輕人大多都不會去這麼做,你問他們林俊杰的某一首歌,連哪一年哪張唱片很多人都不知道。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姚老闆的收藏:張學友 《愛慕》

這是也許一個過程。千禧一代幾乎沒有經歷過實體唱片的年代,小時候就是百度MP3,大多數人腦子裡沒這個概念,甚至很多人還質疑為什麼聽音樂要付費?

對,以前我們都是出錢買的,哪怕是盜版的CD和磁帶也是付錢買的。以前的磁帶5塊9、7塊9、19塊九,進口的幾十元,那時候收入才多少錢。現在網絡音樂收費,我很支持,不管錄音棚都是需要成本,收費很重要。

年輕人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就需要實體唱片去了解音樂。當然可以有大眾的快消音樂存在,但也需要去聆聽一點不那麼大眾的東西。

對,實體和數字完全不一樣,這首你覺得歌不好聽,可以直接切掉換下一首,但黑膠都是有頭有尾的。我覺得其實音樂是私人的。應該去追尋自己的想法,就像Bill Evans,他就是這樣彈琴,音樂就是他的發洩。這就是藝術家。藝術家永遠遊走在這幾個音符當中,在旋律之中表達自我。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姚老闆的唱機

Part 3 黑膠回潮是人來瘋 社會變了,沒有情懷

為什麼你會如此熱愛爵士?

爵士會讓你醉掉,那種感受就是很難去用語言去表達。但流行音樂做不到這點。前幾天我看中國好聲音,每個人唱得都一樣。你飆三個八度,他也來飆三個八度。

流行歌手怎樣才能做到不同?

那就是感染力了。還是歌手自身的感受,包括視覺角度。就像盧冠廷有一首歌叫《想你》,他寫的是去懷念他媽媽的。

一些年輕人一看《想你》,那就是情歌嘛,但他所做的東西完全不一樣,他能唱到你心裡,他讓去靜下來聽這個故事。但是如果你把它做成爵士,會發散到很多方面,它就是千變萬化的,你怎樣感受都是自由的。

再比如前段時間王菲唱的《我和我的祖國》,我覺得唱得像女特務一樣,當然這首歌很好,她唱得也不錯。我也蠻喜歡王菲的,前段時間剛在浣熊唱片買了她的《菲靡靡之音》。只是她的唱法和這個內容有點不搭,這樣的歌不適合她唱。

還有常石磊,現在把林憶蓮的音樂做得昏昏睡睡,搞了一張《0》出來,沒有一首歌好聽。這可能就是現在流行音樂的主導,就像Elvis一樣希望引領一個時代的演變。

但我覺得他們不行,周杰倫能做到,這也是他的運氣。就像李宗盛在一個座談會跟我們聊天時說,在布魯克林能找出來幾百個周杰倫。

中國現在缺乏的是什麼?我覺得是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力,要看你怎麼去消化這些東西。還有體驗感,我為人處事、做生意的方式方法,很多都是從音樂中悟出來的。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林憶蓮《0》

怎麼看黑膠唱片回潮?

我覺得是人來瘋,或是心血來潮。可能因為黑膠的確在視覺上做得很好,又大又漂亮,以前的唱片都有很大的海報,海報越大的、越值錢。

不過我覺得每個人的感受不一樣,如果年輕人喜歡黑膠,我會很支持。但社會壓力讓他們不一定有那麼長的時間去享受這個東西。

對有些年輕人來說,這就好像是一種復古或者潮流單品。

是的,很多年輕人就是擁有了放在那裡就可以,不一定把它擴大化。就像對一個品牌一樣,有一兩件就足夠。

我很支持年輕人去聽黑膠,年輕人如果能夠喜歡黑膠,我覺得他是能沉得下心做事的。不過這樣的年輕人比較少,但我相信可能隨著年齡長大,他們也會去搞這些東西。

主要因為是他們有條件限制:一個是經濟條件,還有就是時間。現在年輕人都沒時間,生活、環境、交際壓力等等。圈子也很重要,你圈子裡都用手機聽歌、都喜歡Hip-Hop,你喜歡卻古典就不大會有交集。還有要主動去找一些東西,去淘一些唱片回來。現在誰去找唱片,馬上手機一點就出來。

所以這種情懷沒有了,現在這個社會不一樣。雖然我懷舊,但是我覺得還是看個人,不能強制。但這對我們所謂的音樂、黑膠唱片的推廣者來說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就目前而言,你覺得中國的唱片文化處於一個怎樣的階段?

很式微,這裡人們對音樂的尊重完全不一樣。我去過幾家賣CD的店,全是盜版,進去和在日本去唱片店的感覺不一樣。人家是尊重音樂的,在中國很難。現在去推廣需要一點耐心,首先一定要自己喜歡這個東西,然後再去教會人家聽,這是關鍵。

對你而言,黑膠唱片意味著什麼?

大概已經是生活的一部分了,我必須要聽音樂,我太太、孩子都知道,每天總會留點空間給我聽音樂,他們不會來打擾我,我會躺在那裡,喝咖啡、聽聽唱片、抽抽菸。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姚老闆家中一角

最後給入門的朋友一些建議吧。

我覺得聽黑膠最重要還是靜下來心,黑膠能給你帶來寬廣無比的視聽效果,這是真實的原音,沒有任何修飾,彷彿就站在你面前表演。錄音模式也不一樣,以前錄音大家都在一起錄,現在錄音都分開來,最後合在一起,這樣錄出來的聲音是沒有辦法比較。

也要多去了解爵士。首先要靜下來心,然後要學會思考人生,才會懂得什麼是爵士,爵士就是自由的,在自由的過程當中,你會發現人生很美妙,要做的事情及時去做,該愛的人及時去愛,唱片能給予你這樣一個的自由空間。

坐擁萬張唱片的姚面記老闆:唱片給予你自由的空間 | 碟仕 No.24

(PS:以上觀點僅代表採訪者觀點,圖片除特殊標註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如果你也有故事和我們分享

請在後臺留言

我們想聽你的故事

--------

你每一次的閱讀、在看、分享與轉發

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圖片來源:除特別標註外,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