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村寧次求和記,暗地談了3年,得到3句話,後悔1個條件

一、一番心裡話

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戰後,岡村寧次被國民政府重新聘為軍事顧問,不是偶然的。

“反對擴大”“反對汪偽政權”“反對大東亞戰爭”,是戰後岡村的自我標榜。

反對盧溝橋事變,是因為他認為日本侵略的“最佳臨界點”,是1933年的《塘沽協定》,既牢牢確保了偽滿安全,又不越過長城。

反對汪偽,是因為汪是蔣的對手,而汪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沒有武裝的政權,是維持不久的。

他說,通過汪偽政權“逼迫重慶政府的想法,是根本不瞭解中國的人才會作出的。”

鑑於這種想法,他對蔣一直暗中聯絡,企圖談和。

1940年,他在日記裡說:“(佔領武漢後),日本面臨的是,應如何與重慶商談改善關係,然而卻熱衷於扶持汪工作,完全把事情弄顛倒了。”

“扶汪,只會讓蔣更抗日。”

“日本政府和陸軍當局,看錯了蔣的民族主義性格和他的實力。”

這番心裡話,在他晚年回憶錄中公開發布,想來受聘國民政府軍事顧問之時,也會向中方如此傾訴,令蔣十分受用,為合作奠定了信任基礎。

另外,早在投降前,他就與重慶有著頻繁的聯繫。

這在他戰後寫的回憶錄中,也有明確的記載。

岡村寧次求和記,暗地談了3年,得到3句話,後悔1個條件

二、談和4條線

第一次聯繫是在1942年底,當時的他是華北方面軍司令,駐北平。

在系列大掃蕩之後,他開始找漢奸殷同等,與重慶的王芃生接頭。

秘密談和的信息收發地,就設在殷同家裡。

岡村親自派自己的通訊兵駐守那裡。

他說,北平與重慶,每週交換電報一兩次,但“對方態度強硬,計劃沒有什麼實際效果。”

後來,岡村勝任第六方面軍,打通大陸南北交通線,即“1號作戰”,之後又升為中國派遣軍總司令。

在這個過程中,岡村一直掛念著“以戰迫和”,所以與重慶的聯繫始終未斷。

這就是岡村所說的第一條談和線路,也是最早的、最沒效果的線路。


1944年7月,東條英機下臺,小磯國昭組閣,開始了以“和平”為使命的第41任內閣。

小磯的談和渠道很多,其中大陸日軍與重慶方面的聯繫,全權交給了中國派遣軍頭目,岡村寧次。

岡村快馬加鞭,立即組織他的參謀研究方案,最後推出3條新的談和線路。

具體哪3條,岡村在回憶錄中未詳述,但一次與重慶密使的“0距離”接觸,則記得很具體。

岡村寧次求和記,暗地談了3年,得到3句話,後悔1個條件

戰時日本寫真

三、3個指示

1945年2月,岡村的密友,退休後在上海偽政府當顧問的船津辰一郎,到南京岡村官邸,帶來一條驚天好消息:

上海一個叫袁良的人,帶來重慶口諭,需要面見岡村當面轉達。但考慮到不便來南京,所以請岡村到上海會面。

2月14日,岡村及其貼身參謀、船津辰一郎、袁良在上海秘密會面。

據岡村說,當時在場的還有陳儀。

陳儀是日本陸士畢業,被稱為中國的“日本通”,由他傳達重慶秘密使帶給岡村的3點意見:

“①中國與美國不可分離,但我認為中日合作對大東亞至關重要;

“②因此,擬於適當時機為日本講話。拯救日本非我莫屬,然日本人誤解我的本意,實為憾事;

“③望相互盡力剋制。”

岡村聽了未當面回應,事後和參謀判研,認為口信真實性可靠,但決定不予以回應,因為對方

“出言狂妄”

岡村寧次求和記,暗地談了3年,得到3句話,後悔1個條件

日軍在北京

四、1個焦點

此時的岡村,其實心裡已有談判的底線,但被這次口信壓得喘不過氣來,乾脆“不予理睬”。

“我方下最大決心提出的條件為,中國派遣軍亦可撤至山海關(需時1年),而對方認為撤至山海關仍不滿足,要求撤至釜山。”他事後回憶說。

這就是說,日本要想談和,必須從中國大陸徹底退兵,包括滿洲,一兵不留。

這個條件,早在1941年日本決定與美國開戰前,就曾在內閣激烈討論過。

當時的陸相東條英機大喊,堅決不能聽美國的,堅決不能從中國撤兵,否則“事變成果毀於一旦,‘滿洲國’也將遭遇危機,進一步講,會威脅到我們對朝鮮的統治。”

威脅了朝鮮和滿洲,就動搖了明治維新以來日本擴張的所有“成果”。這是日本天皇裕仁也不同意的。

滿洲成為焦點中的焦點。

後來,東條替代近衛文麿上臺組閣,向美國偷襲。

可以說,日本10年前寧願退出國聯,10年後寧願向全世界宣戰,也不願退出滿洲。

死也要死在侵略擴張的道路上,那就讓他快點死吧。

所以,1945年2月的岡村,所能讓步的最大的底線,是退兵到滿洲,而不是放棄滿洲。

這就決定了他的談和是不會有結果的。

岡村寧次求和記,暗地談了3年,得到3句話,後悔1個條件

日軍投降

五、一聲感嘆

滿洲是中國的地盤,不能因為日本自視為解決日本人口和資源危機的“生命線”,就可以拿走的。

對於蔣的“出言狂妄”,岡村在戰後才知道有開羅會議在為其撐腰,

而自己長期居住戰地,對開羅會議決定毫無所知,所以在談判中自己也不妥協,導致日軍最終失去保全的機會。

1943年11月的開羅會議,討論反攻日本,以及打敗日本後的國際局勢,要求任何盟國不得單獨與日本媾和,必須逼迫日本無條件投降。

在這種大背景下,岡村求和一次次碰到硬釘子。

岡村晚年嘆曰:“蔣介石當時所講確是真心話,但直到停戰後我才知道。”

“如此條件在當時(我)不屑一顧,但以後考慮,作為投降條件,當然要撤至釜山。”

=============

參考文獻:

稻葉正夫《岡村寧次回憶錄》中華書局1981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