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幸幷州”到過太山龍泉寺嗎

太原人喜歡講古,尤其喜歡講一千多年前的古太原,特別說到古晉陽城通往晉西北和陝甘寧驛道風峪溝旁的太山,還能追根溯源找到太原歷史的文化座標。

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幸幷州”到過太山龍泉寺嗎

太山龍泉寺坐北朝南,依山勢而建,殿堂樓閣,碑壇廊榭,自成格局。現在的龍泉寺裡,仍保存著一塊唐碑。碑額盤龍戲珠,龍體交錯,石碑整體氣質淳樸渾厚,有典型的初唐風格。只是碑的一半掩埋於地下,地上的一半經風吹日曬、雨雪漫漶,已基本上看不清碑刻的內容,也便淹沒了重要的歷史信息。但從碑的規制來看,它是目前全國發現的與武則天的無字碑和唐玄宗的孝經碑類似的唐代第三塊大碑。試想在氣象宏博的唐朝,能夠樹起一定規制的巨碑,一定非同一般。據史料記載,太山龍泉寺共分上、中、下三寺。從地形來講,也可稱東寺、西寺和中寺。這樣的規模,在當時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說1000多年前的太山龍泉寺不一般,並非空口無憑。2008年5月8日,太山文管所開挖工程中,發現一座唐代佛舍利塔地宮。在地宮內不僅整理出1000多年前的五重寶函,還發現了石函最核心層金棺裡的佛舍利。此發現為研究中國的文化史、宗教史、社會史、經濟史和科技史,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同時也印證了龍泉寺在建寺之初的規模和等級很高。在一個寺內建一座佛塔,佛塔裡還建有地宮,地宮裡還珍藏著五重寶函,寶函的金棺裡又供奉著佛舍利,如此殊榮,絕非普通佛教寺院可為。


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幸幷州”到過太山龍泉寺嗎


能夠體現太山在唐代佛教盛行地位的,應該還有太山下風峪溝的唐代華嚴經幢,它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歷史最久、且是唯一石刻華嚴經(八十華嚴)的版本。“八十華嚴”的翻譯與後來在中國的弘揚則是由武則天直接促成的。唐代華嚴經幢有著極高的藝術、文物、書法和佛學價值。一直到清初,著名學者朱彝尊在好友傅山的引導下,於康熙年間來山西搜碣訪碑時,才在風峪溝太山山洞裡發現了126通此經幢,這也旁證了太山作為唐代以來佛教聖地的尊崇地位。


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幸幷州”到過太山龍泉寺嗎


太山龍泉寺,肇建於唐景雲元年(710),距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幸幷州”已過去整整50年。其間,武則天於唐載初元年(690)登基,是為武周皇帝。即使武則天於唐顯慶五年(660)在幷州禮佛時並未上過太山,但幷州是唐朝的龍興之地,武則天的祖地又在文水,彼時正是武周皇帝當紅時代,加之又有唐“貞觀”之後和“開元”之時的經濟基礎,幷州官民傾其全力,修建起了中國磚木結構建築的鴻篇鉅製。歷經500年後,太山龍泉寺毀於金元時期的大火。直到明洪武24年(1391),幷州官民又籌劃重建了已毀龍泉寺的中寺,是謂“太山寺”。之後,人為損壞,自然災害,隨毀隨修,直至上世紀末遺存的龍泉寺現狀就成為當代人記憶中的模樣。


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幸幷州”到過太山龍泉寺嗎


2014年7月,太原市啟動了太山景區的修繕保護工程。歷經4年多,首先修整出西坪,規整出坦途,栽植了樹木草坪,整理保護了歷代舍利塔林,形成一處園林式的景區。之後,綜合治理了中軸線(即唐時中寺)上的龍泉寺,新建了牌樓、山門、彌陀殿及配殿、碑廊等唐代風格建築,對大雄寶殿、龍神祠等原有建築進行了修繕保護。重塑裝鑾了彌陀殿、大雄寶殿、佛祖閣和龍神祠等建築內部的造像,牆體上新繪了450多米的壁畫,使中寺建築群的規制和品格進一步完善和提升。綜合治理龍泉寺的重點是東坪。東坪就是唐代太山龍泉寺肇建之初的東寺,或許它和中寺所連接的舍利塔,都是在500年後一起損毀的,及至明洪武24年(1391)才有了重建龍泉寺的善舉,局部恢復了龍泉寺裡的中寺,而太山龍泉寺的其它遺蹟仍然沉睡在歷史的塵埃裡。


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幸幷州”到過太山龍泉寺嗎


時間又過了600年,在21世紀的當今,重修後的東寺、舍利塔和望都閣,以金碧輝煌、雕樑畫棟的面貌重新面世。

太山東坪上的東寺很宏偉,它的規制雖然小於歷代皇家寺廟的比例,但是超過了所有民間寺廟的儀軌。從第一重的寺前廣場到龍王廟和鐘鼓樓,從第二重的大雄寶殿到文殊殿和普賢殿,從第三重的藏經樓到一般寺廟必配的經房堂舍,以及殿後所有黌廬別業所特有的精舍院,無不顯得規制嚴整、格調高雅、唐風晉韻、古色古香,而寺廟裡的塑像都是用楠木雕鑿而成。整木雕成的佛像,都是精工細鑿,敷以原色,栩栩如生。從中寺到東寺的銜接處,恢復新修的地宮、舍利塔,則遠遠超過了唐代初建時的遺蹟規模,看上去更磅礴、更偉岸。地宮裡陳列著五重函棺和舍利子,還有釋迦牟尼涅槃的臥佛像。臥佛身長4.91米,完全是用黃銅鑄造。地宮裡的牆面和藻井都是用黃銅浮雕,呈現著佛教故事,加上塔基須彌座的純銅雕砌,一片金光燦燦的色相,彰顯著龍泉寺的貴氣和福運,成為太原地區佛教文化的室內博物館。

太山龍泉寺,顯現著唐代的建築風格,也顯現了唐代幷州在全國曆史文化方面的至高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