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Q:碟事是什麼?

A:碟事(Raccoon Stories),是碟思文化旗下浣熊唱片策劃推出的自媒體欄目。各種關於唱片、關於音樂的故事,搬個小板凳聽起來,音樂真的不是隻有枯燥的五線譜和小蝌蚪。

本文近4800字,預計閱讀時間28分鐘

柏林牆,始建於1961年,它是分割東德和西德的軍事分界線,做為冷戰時期的著名標誌性事件和建築,柏林牆和音樂的關聯也是世界性的。

碟事 | 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輿論普遍認為,貓王是促成柏林牆建立的重要外因之一。20世紀50年代起風靡全球的貓王現象,被視為西方陣營向東方陣營釋出的冷戰武器。1958年至1960年,貓王服兵役期間正是在德國弗裡德貝格駐紮的陸軍第3裝甲師擔任偵察兵。1959年,東德政府掀起抵制搖滾樂的行動,遭到民眾反對,衝突之後,政府決定開始修建一座圍牆隔絕東西德的往來。

碟事 | 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一個全世界都認識的巨星,在前線當偵察兵真的好嗎?


碟事 | 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貓王退役1年後的1961年8月13日 柏林牆開始建造 全長155公里

貓王於1977年8月16日去世。兩年後,一支來自英國的偉大的搖滾樂隊Pink Floyd樂隊,發行了第9張錄音室專輯《The Wall》

。1979年11月30日專輯於英國率先發行。這張收錄了25首歌曲的雙碟唱片深深影響力不計其數的全球歌迷。發行20年後,RIAA給予了雙鑽石認證,那時候在美國的銷量已經超過1150萬。

碟事 | 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Pink Floyd《The Wall》(中國常被翻譯為迷牆)是音樂史上最富想象力的專輯唱片。《The Wall》錄製於1979年,1982年由

Alan Parker執導,拍攝了這張專輯的同步電影《迷牆》

碟事 | 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專輯與電影講述的是同一個故事:一個叫Pink Floyd的男孩,幼年時二次大戰奪去了他父親的生命。他在母親的過分呵護下長大,始終過著意氣消沉的生活,最終開始吸毒,陷入瘋狂狀態。

這張具有紀念意義的專輯其實是Pink Flody

兩位成員真實生活的寫照。Pink童年的遭遇同Roger Waters相象。Roger是《The Wall》最主要的創作者,他的父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亡。他在這張專輯中傾注了對父親的感情,以及失去父親後的孤獨感。Pink成年後的生活則基本上是原主唱Syd Barret的寫照。Roger Waters、David Gilmour、Nick Mason 和Richard Wright四人將這些生命的故事組合在一起,最終創作出了神秘的有關男性精神世界幻覺之旅的專輯——《The Wall》

碟事 | 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故事是圍繞著一個虛構的,將一位名為Pink Floyd歌星的孤獨比喻成一堵精神上的牆所展開的,而牆是由他在人生各個階段所產生的,而且無法排斥的一種精神失落,它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並隨他的人生成長也日益增長演化發展而成的。

碟事 | 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第一張碟專輯的開篇便是通過邀請無意識的觀眾進入Floyd的演出("In The Flesh?")而展開的,剛一出世Pink就面對著如履薄冰的人生("The Thin Ice"),然後轉回到孩提時代對在二戰中陣亡的父親的回憶("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1"),上學後又不得不面對填鴨式的刻板教育制度的傷害("The Happiest Days Of Our Lives "以及"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2");回到家中他的母親又對其的過分看護而使其感受不到任何家庭的溫暖("Mother"),他不由得自問“我該相信政府嗎?他們會把我送上火線嗎?我該修建一堵牆嗎?”

碟事 | 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但在甜言蜜語的回答中,他看到的卻是這個世界依舊充斥著漫天而降的炸彈和奔向掩體的平民("Goodbye Blue Sky ");他迷惑了,不知何去何從("Empty Spaces ");於是他自甘墮落下去,在他對性的憧憬和渴望中("Young Lust")高喊到“I need a dirty girl”;然而在現實無奈的空虛中,只能假裝一切都好,但日復一日,愛變得灰暗,他卻變老並得不到任何快樂("One Of My Turns");他感到的只是剃刀般的冰冷和葬禮的鼓聲,以及對女友離去後所發出的悽慘的哀鳴("Don\\'t Leave Me Now ");此時的Pink已經完全絕望,他已不再相信任何人,他覺得他就象一塊牆上的磚頭被強行禁錮在其中迷失了自我("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3 ");最後,在他結束曲("Goodbye Cruel World")中徹底將自己和周圍的世界隔離開而結束了第一盤的內容,而此時,Pink已完全建立起來的自我封閉的牆,它表明他已深深地陷入精神失落的旋渦裡。

第二張碟在Pink面對外面的世界尋求自我解脫("Hey You ")中開始,而美妙的吉他演奏曲("Is There Anybody Out There?")以及低沉的管樂曲("Nobody Home")折射出此時Floyd的孤獨情感,對人生迷茫的他哀嘆到“..But I've got nowhere to fly to”;精神憂鬱的Pink面對電視中反映二戰時期的電影時喚起他悲傷的回憶,不由發出痛苦的哀鳴("Vera");隨後在一片鼓樂齊鳴般的古典彌撒風格的頌歌合唱中,引出了整部專輯的核心曲目("Bring The Boys Back Home")中則唱出了他強烈的反戰心聲;當他的唱片公司使用藥物誘使其完成("Comfortably Numb")後,他不由得想逃避,發問到“這場表演還要繼續下去嗎?”為何不轉身逃走?然而此時此刻,他已沒有退路,他不得不將這場表演進行下去("The Show Must Go on");在演出現場,他那種憂鬱不振的情緒最終異化為一種莫名的憎惡和歇斯底里般的法西斯式發作("In The Flesh"),他嚎叫到“If I had my way, I'd have all of you shut”;他不願被社會帶走他的靈魂,寧願("Run Like Hell");在溫暖但混亂的戰慄中,他再度迷茫,孤立無援只能("Waiting for The Worms"),伴隨著痛苦,他的心在流血,精神已疲倦不堪,終於將這場表演("Stop");而在("The Trial")中,他通過對自己在精神上進行的審判,最終將他心靈中的這面牆推倒後,Pink終於走出牆外("Outside The Wall")和人們又會聚在一起而結束全曲。回首往事,牆那邊又是一群瘋狂的小孩們,他們是否又在建造他們自己的牆嗎?這張唱片向我們展示了追求理想的曲折路程,它以內心的沉思為主,以“牆”比喻人性的枷鎖,在經歷種種挫折和失敗後,不再沉淪,不再逃避,勇敢地走出“牆”外,尋找自己的新天地。

碟事 | 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The Wall》這部專輯廣受注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配合。例如,在專輯中多次出現的反戰內容唱出了廣大美國社會民眾對越戰深刻反思的心聲,而把自己比作是“牆上的一塊磚頭”且無足輕重,便採取逃避的方式以求解脫,這種思想又與當時美國社會中“垮掉的一代”的處世態度不謀而合,因此也同樣贏得了廣泛的社會共鳴。

這部抱負不凡的概念專輯憑其極富社會反叛性的內涵而在全球掀起熱潮。該專輯在美髮行後於當年12月15日進入美專輯榜併名第列51位,六週後升至榜首並一舉蟬聯15周冠軍,而在美國同期發行的單曲“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art 2)”也以其特有的叛逆性而成為其單曲榜的4周冠軍,並且也是他們歷史上唯一一首單曲榜冠軍歌曲。

The Wall的演出則是一部耗費心力的舞臺表演(如此奢華以至於樂隊只能將它帶到少數幾座城市進行演出)並被改編成一部完整的電影。該專輯同期在全球攻陷了幾乎所有西方工業化國家的排行榜並佔據榜首位置,除了日本和英國。好驚訝吧!不過想想英國Q雜誌給出的很普通的三顆星的打分,也沒什麼奇怪的啦。The Wall同樣標誌著WatersGilmour最後一次作為合作伙伴工作在一起。樂隊在下一部專輯《The Final Cut》完成後便宣告解體。

無可否認《The Wal》這張在滾石雜誌選出的500張歷代最強專輯中排名第87位的專輯,無論在音樂亦或是政治上歷史上都有著非凡的意義。1990年7月21日夜晚,在柏林牆的爆破前夕的這場跨時代的演唱會則無疑也是20世紀最豪華和最有意義的偉大的現場傑作之一。

除了締造者之一的Roger Waters,現場更是雲集了Scorpions,Cyndi Lauper,Joni Mitchell,Bryan Adams,The Band, Van Morrison等等一眾搖滾巨星,將1979年Pink Floyd版的《The Wall》中的所有曲目重新演繹,並在其上添加了更多更華麗的聽覺與視覺相結合的炫目效果。

碟事 | 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開場由著名德國搖滾樂隊

Scorpions演繹的“In the Flesh”華麗敦厚而沉穩,一改以往Scorpions的狂野金屬形象,為後面的群星演出奠定了一個凝重而穩定的框架。

Ute LemperRoger Waters合唱的“Thin Ice”;Roger Waters獨唱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1”忠於原作品的基礎上增加了對於音牆的掌控,歌曲中的薩克斯獨奏更是亮點,遊弋而迷幻。

Cyndi Lauper在“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2”中的表現亦不失為其演唱生涯中的上佳之作,而其中三段分別由Rick di Fonzo、Snowy White、Peter Wood所演奏的Solo亦是精彩紛呈,在各種版本的“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t. 2”裡絕對是首屈一指。

接著上場的Sinead o'ConnorJoni Mitchell分別演唱了“Mother”和“Goodbye Blue Sky”,兩位女權主義的搖滾巨星的演繹樸實無華卻又蘊含力量。

“Empty Spaces”和“Young Lust”由Bryan Adams演唱再也不過的符合他那種藍領搖滾的形象和風格,在其中甚至能聽到 Adams早期在著名專輯

《Waking Up the Neighbours》中的特有城市搖滾的味道。

之後的演出則基本都是由Roger WatersThe Band合作完成,與Van Morrison合作的“Comfortably Numb”也是絕對的高質量之作。

整個演出25首歌曲時長約3個小時,柏林牆倒塌了,世界格局也有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2007年2月12日,Roger Wates中國演唱會在上海大舞臺舉辦。這是Pink Flyod最親近中國觀眾的唯一一次機會,也是中國歌迷集體親近The Wall的第一次機會。浣熊採訪過的002號碟仕墨墨老師就是幸運的親歷者。

碟事 | 再大的牆 阻擋不了對自由的嚮往

也許我們沒有處在那個時代,也很遺憾的錯過了Roger Waters的演出,那今天你就真的不能再錯過《The Wall》新版2LP黑膠了!浣熊唱片行 瞭解一下,你可以比別人多一份值得收藏的珍寶!

圖片來源:除特別標註外,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