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春天是一個充滿希望與遐想的季節,當天地萬物經歷了冬天的蕭瑟之後,在春暖花開之時迎來生命復甦的大好時節。春天既是大自然生機盎然的人間天堂,同時也是古代文學家寄託情感的重要思想載體。

在這個五彩繽紛的季節裡,當春色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不僅可以綻放出更加絢麗的色彩,同時也可以讓文學充滿春意盎然的生命力。

正所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古代文學家的思想與感情變化,其實都可以展現出不同顏色的春天。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當詩人的思想、情感、體悟以及文學素養,付諸於春天中的一山一石、一花一草之時。這些原本沒有任何情感的自然產物,彷彿在詩人的筆下開始煥發出生命活力。在這些綜合因素的影響之下,春天也彷彿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季節。

唐詩中的春天就是一幅五彩繽紛的國畫。而宋代詞人書寫出來的春天,則更具有悲天憫人的性格特色。這其實與宋代政治、經濟、文化都息息相關。

當政治上暫時穩定之時,春天就會變成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當時局動盪之時春天也彷彿受了委屈一般梨花帶雨。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秦觀在《八六子·倚危亭》中,表達出來的“春情”

秦觀被尊為宋代婉約派“一代詞宗”,從這四字評語中完全可以看出,秦觀在北宋文壇上的重要地位。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在宋代婉約詞領域中的成就,具有承前啟後的積極引導作用。但由於秦觀一生坎坷、仕途不順,所以他的詞作也多以悲情色彩為主題。

1.《八六子·倚危亭》創作背景

《八六子·倚危亭》創作於北宋元豐八年,此時的秦觀早已過了而立之年。但由於一直沒有進士及第,所以也就無緣北宋官場。

在古代社會一個年過三十的男人,既沒有考取功名也沒有一官半職,可想而知秦觀的遭遇有多麼糟糕。

在這種處境之下秦觀看到眼前繁茂不息的青草,以及感拂面而過的春風,於是情不自禁之下想起了曾經的一位佳人。當時他們也是在這樣的春天裡相知、相戀,但當緣分走到了盡頭之時卻又不得不在春天裡分手。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2.《八六子·倚危亭》中的纏綿悱惻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

詩人獨自倚靠著危亭欄杆,內心的怨恨就像春天中的芳草,剛被鋤掉就又長得十分茂盛。實際上這句詞想表達的就是,詩人的怨恨之情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趨勢。

“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一想到春天之時在柳樹林蔭之外,你我二人騎馬分別的場景;亦或是詩人在水邊與紅粉佳人離別之時,一種難以抑制的傷心之情就會湧上心頭。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為什麼老天要讓你長得如此漂亮,又如此多情呢?想起當年在一個明月之夜,你我共同墜入一簾幽夢。就好像春風在溫柔地吹拂著你我。實際上詞作中的“春風”寫的是男女之情。

“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絃聲斷,翠綃香減,”但是往日的快樂與溫情早已隨水而流走,出現這樣的事情又讓我如何是好呢?我再也聞不到你身上的清香味道了,而且也再也聽不到你為我彈奏的琴聲。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那堪片片飛花弄晚,濛濛殘雨籠晴。”

現在已經到了暮春時節花瓣都紛紛落下,此時此刻正下起濛濛細雨,原本晴朗的天空也變得陰暗無邊。這兩句詞體現出了詩人的心情,就像那落花與春雨一般落寞。

“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我正在思念你的時候忽然傳來了黃鸝鳥的叫聲,把我的思緒從遙遠的回憶拉回了現實。筆者認為此時的秦觀之所以,會在暮春時節想起曾經的佳人。其實這也是他在人生失意時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春光流逝只餘嘆息《蝶戀花·春景》

《蝶戀花•春景》是宋代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創作的一首清新雅緻的婉約詞。這首詞不僅寫出了蘇軾不為人知的煩惱,同時也表達出了對春天易逝,歲月如梭人生如夢的嘆息。作為宋代最為著名的“詠春詞”,時至今日依然長盛不衰。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曾經奼紫嫣紅的鮮花已經褪去了殘紅,杏樹上已經長出了小青杏。歲月如梭、時光斗轉已是暮春時節。小燕子在天空中不斷盤旋飛翔,清澈見底的河水圍繞著遠處的村莊。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樹枝上的柳絮已經被春風吹得越來越少,普天之下哪裡還沒有風好呢?實際上如果從這兩句引申意義上去分析,可以得知詩人看到了殘花敗柳,不禁感嘆天下哪裡還會有芳草呢!

“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圍牆裡面有一位佳人,一邊盪鞦韆一邊歡笑。走在圍牆外的行人這裡是指詩人自己,聽到了這位佳人的歡笑。這種景象反而給暮春增添了幾分活躍的氣氛。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當行人逐漸遠離圍牆之後,圍牆中佳人的歡笑聲也漸行漸遠,圍牆外面的行人突然變得十分惆悵。這種感覺就像一個多情的人,被一個無情的少女傷害了一樣。

筆者認為北宋中期文壇領袖蘇軾,創作的這首《蝶戀花•春景》,雖然表面上都是在不斷描寫“春景”。但是其內涵卻給人留下了一種“傷春”之情。花褪殘紅、柳綿吹又少、何處無芳草等景物描寫,其實都在向人們訴說著對春天將去的感嘆之情。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寄託在春雨中的無奈之情《臨安春雨初霽》

陸游是南宋時期非常著名的詩人之一,由於他一生都主張“北伐”, 因為政治觀點與統治者相悖,所以一生都處於仕途坎坷、人生齟齬之中。陸游創作的詩詞,都含有極為濃重的悲情色彩。尤其是《臨安春雨初霽》中,更是表達了對世態炎涼的無奈。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臨安春雨初霽》賞析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近年來越來越覺得做官是一件無趣之事,功名利祿之心就像薄紗一樣。誰就讓我騎著高頭大馬,趕赴京城去沾染繁華與富貴。筆者認為這兩句詩歌雖然,體現出了陸游淡泊名利之心。但實際上卻有一點自欺欺人的感覺,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昨夜下了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詩人住在小樓中也聽了一夜春雨之聲。這說明詩人內心充滿了愁苦之情,所以才會在下雨的夜晚無法入眠。早上的時候小巷裡突然傳出了,一聲聲叫賣杏花的聲音。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鋪開一張小紙寫幾句詩,抬頭一看此時太陽已經升起來了。詩人坐在小窗前開始煮茶,想要品嚐一下茶中滋味。這兩句描繪了詩人沏起床之後的一些小事。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千萬不要感嘆京城的風沙會弄髒淺色的衣服,因為在清明節前後詩人就可以回到自己的老家。

常言道:一年之計在於春,但為何春天在宋代詞人筆下卻充滿傷感?

創作這首詩歌的時候陸游已經62歲高齡,此時他已經在家中賦閒5年。雖然他內心的“北伐”夙願依然歷歷在目,但此時已經年老幾歲無法再完成北伐大業。這首與“春雨” 有關的詩歌,就創作於詩人被再次啟用為官之時。

《一剪梅·舟過吳江》中表現出的“春愁”

宋代詞人蔣捷在宋朝文壇上的聲望,雖然無法與蘇軾、秦觀、陸游等人相提並論。但單純的從宋詞角度來講,蔣捷的詞作其實也非常值得關注。

作為一位在南宋滅亡之後隱居不仕的清流,他創作的詩詞作品往往都含有比較深刻的內涵。

1. 《一剪梅·舟過吳江》創作背景

作為蔣捷比較知名的詞作,這首詞創作於南宋滅亡之初。自從元軍攻破臨安之後,蔣捷就開始了四處流亡的生活。當他乘坐小舟途經吳淞江時,看著眼前蕭瑟的春景不禁愁上心頭,於是就創作了這首飽含思鄉之情與亡國之痛的詞作。

2.《一剪梅·舟過吳江》中的“春怨”

“一片春愁待酒澆。江上舟搖,樓上簾招。”詩人乘坐的小船在吳淞江上隨風飄蕩,此時正值鳥語花香的春季,但是詩人卻無心去欣賞春景。因為他的內心中充滿了羈旅之苦以及亡國之恨。所以當看見眼前的春景之時反而產生了“春愁”。

吳淞江岸邊的酒旗在風中搖擺,彷彿在招攬客人去酒樓飲酒買醉。於是詩人在多種情緒的衝擊之下,突然產生了借酒消愁的想法。

“秋娘渡與泰娘橋,風又飄飄,雨又蕭蕭。”

詩人乘坐的小船經過了無數文人,都趨之若鶩的秋娘渡與泰娘橋。但由於此時詩人正處於顛沛流離的狀態之中,所以也根本無心欣賞這裡的春景。而此時吳淞江上風飄飄、雨蕭蕭,使詩人陷入了無盡的哀愁之中。

“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什麼時候才能回到家中清洗客袍呢?調弄嵌刻著“銀”字的笙,燃一縷心字形的盤香。實際上這兩句詞表達的就是,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以及想過安穩生活的願望。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再美的春色也會隨著時間而流逝,即使想追也根本追不到。或者說歲月匆匆把青春都拋在了時間之後。櫻桃剛開始成熟芭蕉又綠了,實際上表達的是春去夏來的時光流轉。

筆者認為宋代詞人蔣捷創作的這首詞作,以“春景”映襯出了“春怨恨”。 雖然春光無限好但國家卻已經覆亡,而詩人自己也正在羈旅之中。所以眼前的春色彷彿都與他無關,而筆鋒一轉將時間流逝轉換到,時光匆匆青春已老層面,這才是整首詞的關鍵所在。


結 語

宋詞中的春天雖然美的不可方物,但也只是存在於現實場景之中。因為大多數宋代詞人撰寫的“詠春詞”, 都多少還有一些離愁別緒以及“春愁”與“春怨”。這其實與宋朝時期的政局有很大關係,同時也與宋代文學家的個人遭遇息息相關。

如果說春天在唐詩中是以景託情、寄情於景的畫卷。那麼宋詞中的春天就像一個人到暮年的老者。雖然也想去欣賞這無邊的春景,但由於總是感時傷懷所以,即使再美的春色在宋詞中也會蒙上一層灰色的霧氣。


【參考文獻】

劉敏《由蘇軾《蝶戀花·春景》引發的美學思考》

餘群《傷春之際也悲秋——蘇軾《蝶戀花(春景)》賞析》

張軍霞《《臨安春雨初霽》以樂寫哀手法品析》

劉萍《淡雅春意 淡淡惆悵——陸游《臨安春雨初霽》讀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