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七)

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七)

(接上文)

道家:道家與茶的關係,比佛、儒更為久遠。“茶道”的概念雖然是由唐代皎然上人首先公開提出,但中國茶道自萌芽到產生,一直貫穿著道家的自然觀和哲學理念。中國的茶文化萌芽約為兩漢至兩晉南北朝時期,而此時期正是中國文人們為老莊思想陶醉得如痴如狂的時代,同時飲茶也成為一種文人的生活習慣。對生命的熱愛,對永恆的追求,促使道家的學說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歸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

道家品茶不講究太多的規矩,而是從養生貴生的目的出發,以茶來幫助行氣修功。“坐忘”是道家為了要在茶道達到“至虛極,守靜篤”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靜法門。受老子思想的影響,中國茶道將“和、靜、怡、真”稱為“四諦”。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時心境達到“一私不留、一塵不染,一妄不存”的空靈境界呢?道家也為茶道提供了入靜的法門,這稱之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聰明。茶道提倡人與自然的相互溝通,融化物我之間的界限,以及“滌除玄鑑”“澄心味象”的審美觀照,均可通過“坐忘”來實現。

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七)

“自古醫道不分家”,在道家貴生、養生、樂生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以養生、保健、治療為目的的“藥茶”。藥茶的出現至少可以追溯到漢代,具今至少已有2000年的歷史了。三國時期的張揖所著的《廣雅》:“荊巴間採茶作餅成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赤,......其飲醒酒。”梁代陶弘景認為"苦茶能輕身換骨",並提出以天冬等藥物也可代茶飲用。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載有“竹茹蘆根茶”等10首藥茶方。王燾在《外臺秘要》中載有“代茶新飲方”,詳細論述了藥茶的製作和飲用方法。藥茶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個龐大的茶類體系,成為中國傳統產業走向世界的生力軍。

道家不拘名教,任由自然,率性狂放、曠達逍遙的處世態度也是中國茶道的處世之道。道家所說的"無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無我"。無我,並非是從肉體上消滅自我,而是從精神上泯滅物我的對立,達到契合自然、心納萬物。“無我”是中國茶道對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幾年來海峽兩岸茶人頻頻聯合舉辦國際“無我”茶會,日本、韓國茶人也積極參與,這正是對“無我”境界的一種有益嘗試。

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七)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也是追求質美境界的一種生活方式。雅士有雅士的茶道,百姓有百姓的茶道;禪有禪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但無論選擇怎樣的飲茶方式,只要能夠在品茗賞茶中獲得身心上的舒爽、精神上的慰藉、思想上的啟迪、生活上的和美,那就是茶道。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尋經問道之《茶經》(十七)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