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鮫人——悲哀的一族

鮫人也被稱為美人魚,在不同的文學作品裡有著不同的形象和性格,在童話裡多是善良美麗的。而在一些西方影視劇中則都是吃人的怪物。中國自古也有鮫人的說法,那世界到底有沒有鮫人呢?

如果真有鮫人一族,那麼大概是一個悲傷的種族。因為無論是安徒生筆下的《海的女兒》,小川未明的《紅蠟燭和美人魚》,還是杜甫的《雨》詩之四寫到的“神女花鈿落,鮫人織杼悲”,鮫人無外乎都在其中扮演了一個哀婉、悲傷的角色。

那麼鮫人之殤,其源頭在何處呢。

中國古代的鮫人——悲哀的一族


01

/南海之外有鮫人/

鮫人,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魚尾人身的神秘生物。早在幹寶的《搜神記》中就有記載:“南海之外有鮫人,水居如魚,不廢織績。其眼泣則能出珠。”這種說法在《博物志》、《述異記》中也均有記載,內容幾乎一致。

《述異記》捲上亦有言:“蛟人即泉先也,又名泉客。南海出蛟綃紗,泉先潛織,一名龍紗,其價百餘金。以為入水不濡。南海有龍綃宮,泉先織綃之處,綃有白之如霜者。”

又《太平御覽》亦云:“鮫人從水出,寓人家,積日賣絹。將去,從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滿盤,以與主人。”

一言以蔽之,各類古籍所載勾勒出的鮫人形象無非是:魚尾人生,生活在海水中,猶善織,織綃入水不溼,泣淚能成珠。此外,還有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火久不滅的傳聞。

02

/非我族類/

實際上另有一特點,常常為人所忽略。這一點也是談起鮫人,大多數人印象裡悲傷和憂鬱的來源,那便是鮫人的善良和溫順。

這一點從《太平御覽》中的記載便可窺一二。鮫人從水出,寓於人家,“積日賣絹”。“積日”為累日、連日的意思,可見過的著實幸苦。離開時候,心有不忍,便泣珠滿盤與主人,作惜別之禮。淚珠落盤化作珍珠叮咚,這是鮫人善良的迴響。

若是禮尚往來,這也便罷。再往後,《太平廣記》載:海人魚,東海有之,大者長五六尺,狀如人,眉目、口鼻、手爪、頭皆為美麗女子,無不具足。皮肉白如玉,無鱗,有細毛,五色輕軟,長一二寸。發如馬尾,長五六尺。陰形與丈夫女子無異,臨海鰥寡多取得,養之於池沼。交合之際,與人無異,亦不傷人。

這裡,鮫人(人魚)已經因其美貌、溫順和不具攻擊性的被動,被“臨海鰥寡”當作禁臠養於池沼之間。甚至流傳出,褻玩之間“與人無異,亦不傷人“的說法,實在可悲。

更甚,《異物志》雲:“人魚似人形,長尺餘。不堪食。皮利於鮫魚,鋸材木入。項上有小穿,氣從中出。秦始皇冢中以人魚膏為燭,即此魚也。出東海中,今台州有之。”按:今帝王用漆燈冢中,則火不滅。”

至此,由記載來看,鮫人(人魚)已經遭到戮殺,幾乎完全淪陷為貴族間交易的商品或者權力的附屬品。

鮫人,雖亦以“人”稱,亦擁有猶為出眾的容貌和溫順善良,但是卻並未受到相應的“人”的待遇,被貪婪的人類劃分為“非我族類”。如此,人類便毫無道德約束,鮫人從此在利益驅使下被肆意踐踏。

03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出自《春秋左傳-桓公十年》,本意是說一個人本來無罪,卻會因為擁有寶玉招來貪得無厭之人的覬覦而獲罪。

這句話放在鮫人身上,便是再恰當不過。無論是“美貌”、“善織貴重的鮫綃”還是“泣淚成珠”、“脂燃千年”,鮫人所擁有的“寶藏”太多,對於常人而言的誘惑也太大。“懷璧”之罪固然有,更殘酷的是,鮫人的戰鬥力甚至不如“匹夫”。或者說,可以這樣理解,“懷璧”本不是獲罪之根本,其根本在於沒有相應的力量或者權力來抗衡“懷璧”所帶來的危險。罪不在“懷璧”,而在“匹夫”之弱勢。

鮫人之殤,因其美麗、溫順而美好,也因其無力、脆弱而易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