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財富管理平臺型生態圈迎接財富管理3.0時代的實踐與思考

(原文有刪改)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李教授在《中國式財富管理》一書中,把3.0時代歸為財富管理的全權委託模式。

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GDP累計達到69.8萬億元。十幾年來,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居民財富亦持續增長,據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測算,2013年至2018年,中國個人可投金融資產規模年複合增長率高達14%,2018年末達到147萬億元,2023年有望達到243萬億元。與財富規模一同迅速增長的還有財富管理需求。截至2018年末,我國財富管理市場規模約為112.4萬億元,個人、企業、政府、機構等已成為財富管理領域的重要相關方。

打造财富管理平台型生态圈迎接财富管理3.0时代的实践与思考

2018年頒佈的資管新規、理財細則等監管政策在打破剛兌、淨值化轉型、期限匹配等方面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財富管理行業發展面臨轉型挑戰。

時代趨勢:財富管理轉型提升的“大”“真”“新”

國際上通常所指的財富管理業務,是為高淨值個人和家庭提供的金融服務,其業態演進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其中,1.0時代以理財、信託、基金等金融產品銷售為主,屬於產品導向型階段;2.0時代重點從客戶角度出發,以組合投資方式,定製化、個性化地實現客戶需求與金融產品的匹配,屬於資產配置型階段;3.0時代強調全生命週期服務,全球資產配置,全面權衡安全性、流動性、增值保值,屬於價值管理型階段。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金李教授在《中國式財富管理》一書中,把3.0時代歸為財富管理的全權委託模式。立足我國金融業發展實際,中國財富管理3.0時代還應該特別強調“大”“真”“新”三大特徵,賦予財富管理理念更加全面、更為真實、更有前瞻性的內涵。

“大”,是指財富管理的客戶更加廣泛、產品更加多元。從客戶方面看,傳統財富管理主要服務於中高淨值個人客戶,而大財富管理時代,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日趨成熟和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公司、機構、政府客戶對財富配置、保值增值和風險對沖的需求日益迫切。從產品角度看,隨著金融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化,財富管理產品日趨多元,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理財產品,也包括現金管理、年金、資產證券化、投資、融資、租賃、代理等新興金融服務;既包括線下產品,也包括線上產品;既包括境內機構產品,也包括境外機構產品。

“真”,是指回歸財富管理本源。2018年出臺的資管新規針對之前種種亂象,撥亂反正,督促金融機構迴歸財富管理本源。核心是做到三個“真”:一是產品創設發行要真實。財富管理機構必須持牌經營,產品銷售要對應真實的財富管理需求,與投資者的風險識別、風險承擔能力相匹配。二是投資管理要真實。

財富管理機構要通過科學配置金融資源為客戶實現財富保值增值,而不能靠層層嵌套逃避監管、違規投資博取高收益。三是風險收益要真實。財富管理機構要盡到真實揭示風險之責、客觀披露信息之責、規範經營管理之責,真正實現“賣者盡責、買者自負”。

“新”,是指財富管理進入高科技、智能化新時代。為適應金融科技發展趨勢,金融機構要在市場中勝出,必須擁抱新科技。金融科技能大幅提升財富管理服務的覆蓋率,無論是VIP客戶還是“長尾客戶”,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開放銀行等數字手段都使其擺脫了對理財中心、私人銀行、大戶室等物理場所的依賴。金融科技能大幅提高理財產品使用率,使財富管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多樣化、個性化、定製化的理財產品搭配更為便捷。金融科技還能重塑財富管理的業務流程,人工智能、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用戶畫像、智能投顧等科技應用,加快了銷售、運營、投研、風控、清算等各流程的重構。

協同聯動:構建財富生態圈

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價值創造理論也從價值鏈、價值網向價值生態演進,即一方面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功能平臺;另一方面整合自身和其他組織的服務資源,形成持續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的能力。財富管理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需要通過相應的機制和機構安排,加強金融機構多條線、多部門協同,實現從客戶系統到產品線再到分銷端的全流程無縫銜接和一體化作業。不同業務板塊、不同產品線都要能以客戶為中心,圍繞一個核心價值、共建一套品牌體系、共有產品和客戶、共享技術與創新。這就需要構建協同戰略、培育協同文化、形成協同效應,實現營銷一體化、運營一體化、考核一體化、線上線下一體化,最終作為統一的產品創造者和服務商呈現在客戶面前。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等所著的《新時代中國金融控股公司研究》指出,金融控股公司模式能夠促進金融機構推動資源整合和共享,降低運營成本,從而有助於實現範圍經濟。金融控股集團能夠最大限度地整合資金、牌照、網點、科技等線上線下資源,形成更加緊密、穩固、開放、高效的協同體系,在構建財富生態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財富管理平臺。

產品創新:打造“陽光財富品牌”

從國際財富管理市場發展來看,歐美市場的財富管理中可供客戶選擇的金融產品眾多。以美國為例,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單設賬戶(SMA)以及RPM賬戶管理這四大類基礎產品,為財富管理機構提供了投資範圍廣泛、風險收益特徵豐富的配置工具。相比之下,我國的產品數量和種類較少,許多財富管理機構不具備產品研發的資質和能力。

客戶的財富管理需求要與多元化、全方位的產品對接,如果產品種類、收益和便利性沒有競爭力,客戶數量和規模增長將受到很大制約。對不同類型的客戶,既要有標準化、流程化的產品,也要能夠針對客戶的個性化需求,不斷進行產品創新,通過差異化的產品提高財富管理的覆蓋率、使用率和滲透率,進而提升客戶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風險防控:全流程+全類別風險管理

財富管理實質上也是金融風險管理。清華大學教授高皓認為,風險管理開始成為財富人群的“痛點”和短板。普益標準發佈的《2019中國財富管理市場報告》提及,投資者對理財機構的風險管理能力要求逐步提升。許多財富管理業務有跨境、跨產品、跨市場特徵,風險的隱蔽性、傳染性和複雜性較強,在業務發展過程中必須時刻牢記並守住風險底線。金融控股公司作為整合了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的綜合型企業,更需要堅持全面、全程、全員風險管理理念,構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在創新與風險中尋求平衡,不以冒險和激進來換取一時的高收益。

在風控全面化方面,要重視事前控制、事中管理、事後評估的全流程。在事前重視業務引導和項目審批,提高對市場方向和信用風險的前瞻性判斷,實現風控前置,提高項目准入質量。在事中細化放款和交易管理,嚴格執行管理辦法的各項要求,併為所有標的建立完整可溯的項目檔案。在事後夯實投後管理,建立全覆蓋式的投後管理工作流程,定期開展專項風險排查,強化問題資產管理和處置。與此同時,財富管理的風險防控也將涵蓋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等在內的所有風險類別。

大勢將至,未來已來。財富管理平臺要立志服務好廣大投資者,擁抱財富管理3.0時代,為財富管理的理論與實踐貢獻力量。

打造财富管理平台型生态圈迎接财富管理3.0时代的实践与思考

未來財富管理知識

更新財富觀念

找準理財姿勢

金李老師讓你不再為錢所困

一鍵直達財富管理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