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刘邦的功臣,为何韩信和张良的命运截然不同?

___吕晓龙-


同为刘邦的功臣,为何韩信和张良的命运截然不同?

刘邦由一个小小的亭长,坐到了大汉天子的宝座上,他的跟随者们立功很多,刘邦为人还算不错,这些人,大多都有了比较好的结局。这其中,被誉为“汉初三杰”的对比很明显,韩信被杀,萧何虽一度进了监狱但还有善终,张良呢尽享荣华,同是立下大功,韩信和张良的命运为什么会如此不同?

同人不同命,其实和他们自己有很大的关系,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吧。

韩信被杀,其实很早以前就埋下了伏笔,他政治的幼稚,实在是颗不定时炸弹。

韩信平定齐国后,派人向刘邦上书,说为了稳定齐国的局势,希望刘邦能够封他为齐国的假王。对于韩信来说,自己立下这么大功,封个假王,也算不得过分吧。可是对于刘邦来说,这小子实在是野心不小,要知道他当时正被困在荥阳,急等人救,再没人救他就要被人包了饺子,可是韩信却想着自立为王,我们相信,如果当时可以,刘邦能有手刃韩信的机会,他一定不会手软。只是刘邦到底是个听人劝的,张良陈平让他先答应,他就坡下驴,直接封韩信为齐王。

后来,刘邦与韩信相约一起打韩信,韩信又没来,张良让刘邦答应多给韩信封地,韩信才率兵前来救助。

——这种种过往,想不让刘邦起疑都不行。

如果说这都是建汉以前的事情,如果大汉建立后,韩信能夹起尾巴来做人,低调行事,谨慎做人,估计还有一线活着的机会。可是陈豨造反,刘邦亲自率兵前往平叛,韩信托病不肯随从,他还赦免各官府的罪犯奴隶,企图袭击皇宫,响应老部下陈豨,这就不可饶恕了。吕后用了萧何的计,诱骗韩信到长乐宫,灭杀。

韩信的被杀,实在有自找的。陈豨是他的老部下,造了反了,刘邦去攻打,这个时候,他竟然病了,病就真病好了,可是他又搞些小动作,结果事情又没做周密,被人给咔了,没什么好怨的。

偏偏政治上不够忠心的韩信,手上握着重兵,影响力非常非常大,就算他行事小心对刘邦也很有威胁,这样的炸弹,刘邦怎么不会处理?

而张良呢?大汉建立,出力很多很多,但是他从来没有统帅过军队,谋士的身份根本不会让刘邦产生威胁感。张良也很小心,封侯时的选择,封侯后的极端低调,自请隐退的举动,让刘邦很放心。厚待张良,也留下了美名。在吕后那里,张良想出计策,保住了太子刘盈的位置,在吕后那里,张良也没有必死的理由,不但不能死,还得供起来。

所以,这两位的结局不同,也就正常得很了。

抛砖引玉吧,期待朋友们关注叶之秋的头条号。


叶之秋


韩信和张良的命运截然不同,印证了一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如此而已。

韩信是军事天才,战必胜,攻必取,这是他对敌的一面;而对己方,他常常暴露出好胜、自负、看不起同僚乃至君上的毛病。

张良是谋略天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临敌决疑,从无遗漏;对己方,他充分展露政治家本色,把握时机,急流勇退,得到了圆满的结果。

一代军神,身死族灭

刘邦是一代雄主,在用人之际,能登台拜将,给予臣下极大的权柄。但刘邦不是用人不疑,而是用而又疑。在事关兵权这一极其敏感的问题上,刘邦在关键的节点,试探了韩信三次,也敲打了韩信三次:



第一次是前204年六月,刘邦一大早自称汉使,进入韩信、张耳军营。刘邦径直进其卧室,夺取了他们的印信兵符,并召集诸将,调动了诸将的位置。等韩信、张耳起床后,才得知刘邦来过,不禁大惊失色。


第二次是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之战中,汉军全歼楚军,项羽自刎。刘邦立即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

第三次是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韩信害怕,持钟离眛首级去谒见刘邦。刘邦赦免了韩信的罪过,改封他为淮阴侯。



刘邦对手握兵权的韩信有猜忌之心,其实是人情之常。而韩信的应对,却有三错:

一是在刘邦前两次试探时,韩信应该明白了刘邦是什么样的君主,应该明白刘邦为什么会试探他?从韩信的反应看,他似乎根本没有明白;

二是第三次试探刘邦已有疑忌之心了,但贬降为侯,以示惩戒,说明刘邦当时还没有杀韩信的意思;



三是项羽、蒯通都曾游韩信,但韩信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不忍背叛,且自以为功高,刘邦不会把他怎么样,终于落得悲惨的结局。

一代谋圣,功成身退

张良有与韩信在政治上的幼稚、低能相比,张良未雨绸缪,走一步、看三步。论起玩政治,不说韩信,就是刘邦也算不过张良。



一是自天下初定,张良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在汉初刘邦诛除异姓王及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尽量不参与谋划。

二是在对开国功臣论功行赏时,张良再三辞让,并谦请封留地,刘邦很高兴,封张良为留侯。



三是张良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于是功成身退,自请告老,从此崇信黄老,专心修道。


前186年,张良病逝,谥号文成侯。



和张良一样,萧何、陈平的结局都很好,唯有韩信,惨死于未央宫。


在下德诚读金庸


楚汉相争,刘邦得以战胜项羽,跟韩信,张良脱离不了关系,而两位这样的大功臣结局却恰恰相反,一个善终,一个夷被灭三族,造成两人有不同结果的原因是性格!

刘邦在荥阳被项羽包围时,韩信刚刚打下齐国,刘邦得知韩信打下齐国后大喜,以为韩信会派兵来救自己了。可韩信的举动却出乎刘邦的意料,韩信的确派了兵来了,只不过有点少,这些兵并不是来救刘邦,而是带着韩信的命令,请求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这个举动让当时还是汉王的刘邦火冒三丈,我在这里整天担惊受怕,说不定项羽哪天就攻进来,我命就不保了,而你在这种情况下,不顾我的生死竟然想还着封王。生气的刘邦甚至想派兵攻打韩信,多亏张良劝阻,刘邦才压下肚子里的怨气,顺韩信心意,封韩信为齐王,希望韩信早点来救自己。自从经历过这件事后,刘邦深知韩信绝对是个不忠之臣。

天下平定后,身为楚王的韩信,整天在楚国境内带领众多兵马巡逻,引起刘邦反感。之后刘邦在云梦泽设计将韩信拿下,降其官爵,封为淮阴侯。韩信为发泄心中的不满,称病不上朝,这时刘邦已经彻底怒了,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除掉韩信。陈稀叛乱时,刘邦请求韩信跟随自己一同出征,但被韩信一口回绝了。

自从张良投奔刘邦,便整日待在刘邦身边,时刻保持君臣该有的礼仪,从不冒犯。在刘邦统一天下后,张良不接受齐国的3万户封邑,而是选择在留县当个留侯。黥布叛乱时,张良已经危在旦夕,但依旧拖着病泱泱的身体来到灞上,恭迎刘邦出征,令刘邦对这个昔日同甘共苦的战友特别感动。张良卷入太子之争,向刘邦上书不要废除太子,被刘邦回绝后,张良立刻称病不理政事,但在吕后的请求下,张良便出一计,让吕后请来东园公,角李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当初刘邦怎么请都不出山的四人,正是这一计让刘盈稳坐皇位。吕后当权时期,一直感恩张良当年的恩情,经常派人前去慰问张良,直至张良去世。

韩信不懂得“走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在天下平定,自己毫无用处的情况下依旧自大。而张良特别懂这个道理,在天下平定后,极为低调,而且张良还知道怎么样才能令刘邦消除对自己的疑心。正是这些不同点,造就了两人不同的结局。





纳谏如流


我是HK君,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1.张良是战略家,是帝师,清楚地认识到刘邦的为人

刘邦不是那个与他人分享创业成果的人,他肯定会大肆屠戮功臣的,萧何下狱,韩信被杀,彭越、英布也被杀,就是韩信被刘邦抓住时,嘴中说的“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其实,张良一方面在楚汉争霸时,呆在刘邦身边,已经看到了刘邦的未来,也看到了自己的未来,以及韩信他们的未来。

张良一开始就以韩国人自居,他一直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看待刘邦政治集团的,因此他能看得清全貌。而韩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韩信是军事家和统帅,但是不是政治家,彭越也不是,英布也不是,所以他们都死了。

韩信的命运,并不能简单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说明。没有萧何强力引荐韩信,刘邦还真不一定能打赢项羽。但是最后即使没有萧何骗韩信入宫,韩信依然会被吕后杀死。

韩信对刘邦非常感恩,因为刘邦给了他军权,但是,其实这些刘邦是不想给,如果不是萧何从集团利益的角度劝说刘邦 的话,刘邦是肯定不会将军权给韩信的。

所以,韩信没有政治头脑,他感恩也感错了人。

所以,韩信心中一直感恩着刘邦,而刘邦从来就没有看中韩信,并且一直在堤防韩信,韩信却不知道。

韩信屡次放弃独立的机会,刘邦却不因此放松对他的警惕,韩信同理赵国兵马屡战屡胜,兵强马壮之后,刘邦就多了他的部队。然后,韩信再次从零开始,继续征战,这时候他攻克了齐国,想自封齐王,但是又要刘邦承认,这就是有点……当时韩信的谋士蒯彻建议韩信自立为王,与刘、项三分天下,因为以韩信现在所处的位置,已经超过了一个臣子的权限,若独立,前途光明,如果不顺水推舟地独立出来,以后势必水急舟倾,刘邦现在治不了韩信,是因为还有项羽在!

但是韩信没有采纳蒯彻的建议,因为他不忍心背叛刘邦,但是他却不能为了自己的齐王幕府组织的利益考虑,只考虑刘邦与他的个人感情,而实际上刘邦也重视与他的个人感情。

这次没有同意背叛刘邦,蒯彻就知道韩信以后必定会被刘邦所杀,因此就离开了韩信。

韩信果然在垓下之战后,等项羽一死,就再一次夺了韩信的兵权,罢了他的齐王,韩信没有怨言地接受了。


这时候,其实韩信还是有翻盘自救的机会。但是他再一次放弃了,或者错过了。

韩信后来被刘邦封为楚王,楚国的地方军事力量虽然不能同之前的齐王军队相媲美,但是韩信这时候还有一个钟离眜,钟离眜本来是项羽手下的大将,在之前韩信还是项羽手下将领的时候,钟离眜与韩信有交情。

在项羽被杀后,钟离眜就跑到韩信的王府中躲避。

后来刘邦出巡,故意到楚国边境,但是不仅如此韩信的势力范围内,反而要韩信去见他,韩信这时候干了一件傻事,他把钟离眜给杀了,去求饶刘邦。

钟离眜在自杀前,曾经说了,有他在,韩信去见刘邦还能活下去继续做楚王,如果等自己死后,那刘邦就无所顾忌,只要抓住韩信,楚国的军队就无人可以调动了,楚国就可以被除藩。

后来的事情果然应验了钟离眜的说法。

3.从勾践、刘邦、朱元璋这些典型的案例,用西方人的现代历史观分析,就是没有将“权力锁在牢笼里”。

三权没有分立,没有人能制衡王权,所以王权就可以为所欲为。

古语云,伴君如伴虎,王权就是吃人的老虎,对于老虎,只有打击。

真正的大老虎并不是贪污分子,而是没有其他权力能制约的人!

对于老虎,不是将他关进动物园,就需要将他驯化。西方有很多这样的名著《驯化君主》《驯化利维坦》,这些都是讲王权必须受到制约!必须将王权进行制衡!

王权如果从内部体制不能制衡的话,就只能靠外部力量来制衡了。比如说越王勾践。

从先秦时的越王勾践逼死文种,可以看出范蠡和张良都是看得出问题的人。越国在勾践之后就迅速衰落,后来被楚国灭亡。

范蠡那时候,中国没有统一,他还能离开越国去经商,而张良的祖国韩国灭了,汉朝一统,张良自己已经跑不到外国去经商了。

朱元璋的时候也是这样,中国一统,蒙古人这时候也衰落了,没有人能制衡明朝帝王,所以朱元璋就可以为所欲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我是HK君,期待您的关注。


HK君


韩信、张良这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均为汉高祖刘邦一统天下、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俩功成名就之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一个是心高气傲、好大喜功、贪图富贵,随被诛灭三族,演绎出一场极其惨烈的悲剧;一个是心怀坦诚、淡泊名利、急流勇退,后归隐山林博得善终,\t\t\t

公元前206年,韩信投奔刘邦,不为重用,遂弃汉东归,行至寒溪,突遇河水猛涨,挡住了去路。萧何趁着月夜追至河边,将韩信力劝回到汉中。于是,刘邦筑坛拜将,韩信遂统帅三军,全力辅佐刘邦,名修栈道,暗渡陈仓,后一举平定三秦,击败项羽,建立了辉煌四百年的汉家基业。\t

不可否认,韩信为西汉王朝立下了卓越功勋,拜将坛亦是“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心者得天下”的历史见证。然而刘邦当年“择良日,设坛场,拜大将”,但结果呢?“辜负孤忠一片丹,未央空月剑光寒”,拜将坛石碑上镌刻的这句诗,无情地向世人揭示了大将韩信的悲惨结局

韩信曾在刘邦拜将时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致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玩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他贪图富贵之心充分暴露在刘邦面前。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动机,也就对自己已预见的结局心存侥幸、无所谓了。也正是他的言行不检点,祸从口出,才引火烧身,使得刘邦心中积下了怨恨,从而为他的悲剧人生种下了苦果、埋下了伏笔。\t\t\t

试想,这种赤裸裸的言行举止,又怎能使刘邦放心?故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就立即封韩信为楚王,以满足他那颗贪婪的心。然而,好景不长,刘邦就借口游云梦泽大会诸侯,一举将韩信拿下,后贬为淮阴侯。但他却仍不知悔悟、自省,反而对汉高祖怨恨更深,以致称病不朝,终于落得个被诛灭三族的悲惨下场。\t\t\t\t\t\t\t\t\t\t再说张良是秦汉之际最出色的谋略家,也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甚得善终的人。他虽身居乱世,却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毅然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张良精心辅佐汉高祖,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使刘邦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夺得天下。张良虽被汉高祖称为“人杰”,但他却没居功自傲,而视功名利禄为鸿毛;他也深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及后果。汉高祖曾以齐地三万户封赏张良,都被他婉言谢绝,表示只愿被封为不毛之地的留侯。他随即以体弱多病、假托神道为由向高祖告假,表示从此不问时世,愿从赤松子游,修炼导引辟谷之术。从此,他归隐山林闭门不出,始终遵守了不再过问政治的诺言。

  由此可见,张良不愧为最出色的谋略家。尽管他胸藏韬略,足智多谋,却心怀坦荡,光明磊落,不图回报,淡薄名利,甘心寂寞,急流勇退,归隐山林,与世无争。因此,汉高祖对他毫无戒备之心,始终把他当作可信赖的人。这正是韩信身上最为缺乏的,也是张良能够博得善终的理由吧。

  而韩信实乃一介有勇无谋之武夫!他功成名就却不懂得急流勇退,而自恃功高,胆敢虎口夺食,居然梦想与刘邦共享“安乐”!更为错误的是,他竟然称病不朝,试图与刘邦“较量”到底,无疑于鸡蛋碰石头,其结果可想而知。这几乎也是历代功臣们前仆后继、不断继续演绎出悲剧人生的共性。










我超级酷啦


中国有一句古话“枪打出头鸟”,凡事锋芒毕露,必遭旁人算计,更何况是帝王。

刘邦,一个沛县的地痞流氓之辈,本身家境就非常普通,可以说是贫寒之家。古代的环境有极其的恶劣,资源匮乏,因此那个时代的人对于资源的重视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战火纷飞的年代,加之自小就饥肠辘辘,所以其内心的城府也相当深。

从起义伐秦,还有那“斩白蛇”的传说,那个年代成大事者都需要一个理由。为了达到目的,也为了掠夺更多的资源,开始招兵买马,寻找帮手,也就是所谓得“合伙人”。

一系列的操作,就出现了历史上一个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功成名就后,大家开始瓜分战果了,注意,此时利益才是最大驱动力,而非当初的诺言了。虽然有分封王,官吏,以及其他职位,核心依旧是刘邦。已到暮年的刘邦,正值壮年的韩信,又是一个极其优秀的军事家,而且善于笼络人心的那种。试问如此优秀之人,大家有何不喜欢的?错在韩信要封王,锋芒过于外露。一个武将,身上集齐了世人所羡慕的才华,而他的领导者又非常欠缺这种能力。考虑后代以及自身的利益,你既然如此高调,那遭殃的必定是你了。物极必反,谁都无法回避的规律。


奇闻易录


主要是封地大小决定的最终结果,利益在君王眼中远比感情重要。

韩信获封一国,齐国有盐铁之利,七十二城人口众多,加上韩信国士无双的军事能力,不除韩信,刘邦寝食难安。

张良受封不过一县之地,军中素无亲信,只是个谋臣,自然安全。

刘邦算是不错的皇帝了,只杀了点异姓王侯,丰沛起事的老部下和文臣基本都安享晚年了。

运气最好的樊哙应该感谢刘邦死的快,要是死慢点樊哙就要去找韩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