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 善 其 身

“独善其身”,是中华古文化传承下来的一个习文成语。原本出自(《孟子》),意思是独立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纯洁节操。后来,意转为只顾自己而不顾他人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现实人生中,有必要回归其本旨,在“独善其身”中保持人生的乐观态度,追求改变自己、武装自我的人生乐趣。


独 善 其 身

颜渊作为孔子弟子,是“独善其身”修为的楷模。


修身而尊德乐义,要成为人一生的乐趣。“独善其身”,看似只是穷困时的个人消极作为,实则不然。穷为不得志之时,而“不得志,脩身见於世”(《孟子·尽心上》),正是“立德”于世的主动作为。人之自身,本来就是一个待创造的艺术品。人的一生,岂能说处处如意,事事顺心?暂时找不到自己施展才华的平台,一时没有展示自己学识的舞台,这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或多或少经历过。有的人面对一时困境,不知所措,变得无奈而消极;有的人遇到暂时的不得志,就怨天尤人,甚至沉沦潦倒;有的人却求诸己,改变完善自身,愈挫愈奋,主动争取和创造机会。应对生活中的不得志和失意,赢得前方和未来的高招、妙招,无疑就是:求诸己而挖掘内因,在“独善其身”中完善自身。在“尊德乐义”的“独善其身”中,我们就能藉由完善自身,提升情商,健全人格,而使自己重做新人。一旦你把“尊德乐义”作为人生的乐趣,就会自得而怡然。一经换了人样,必会令人刮目相看,得到尊重和认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生要有所作为而功成名遂,就非得练好内功、强大内心而不可。在修养身心、保持节操上,我们掌握了积极主动,付诸了勤奋努力,就会凭借人格品质和大爱情商的优势,而必将有所收获,终能找到人生精彩的平台和绚烂的舞台。


成身而独立不惧,要坚守住人性的底线。做人不能没有原则,也不能没有底线。失去原则和底线,人生将一事无成。比如:你在交往中,不真诚将会遭受嫌弃;你在事业上,不忠诚将会受到摒弃;你在团队中,不赤诚将会受到遗弃。在先哲看来,“穷不离义”,是“独善其身”;“达不离道”,同样是“独善其身”。这里的“独”,既是独自的主体有为,又是独立的不失正道。人能不舍其“独善其身”,以修身为本,真正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就能成为有个性和品味的人。你若能这样,交往就会为人信赖,做事也让人托底。独善其身者,既能“尊德乐义”,就必会乐于助人,忠于事业,而献身团队。能如此为人做事,岂可不成为事业上的骨干、团队中的中坚?人生未必都有舍生取义之时,然由道而不为苟得、临难而有所不辟,就会检验出一个人的担当和气魄。不管穷达、得志不得志,都能一如既往“独行其道”,就能培养出独立的人格,锤炼出不惧的坚毅,体现出道义的担当,成为可信赖以托付一切的人。


诚意而完善自身,要作为终其生的功课。修身养心不能委托替代,做人必须亲身阅历。改造自我,完善自身,是我们每个人终生的功课。俗话说的好,要学到老改造到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固穷”者心中知耻,一生不失道义;“穷斯滥”者心中无耻,必然唯利是图。“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此一论说,用现在

的话来讲就是:适逢伟大时代而甘于无所作为,实为可耻;贪求富贵而与不良世俗同流合污,更为可耻。“固穷”而一生不变的坚守,就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为人做君子者,虽欲富贵,然不能正道得之则不得;虽处贫贱,然安贫乐道而终身无悔。真正做到:“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做个正人君子,不过要“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而已。完善自身,笃行道德,积极进取,自能功成名就,在时代的激流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人生实为难得的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论语·学而》)。能够“贫而乐”,则将守身如玉,而无谄于富贵;能够“富而好礼”,则将安身自得,而无骄于处优。甘于奉献者,就在于自得其所乐,而能“尊德乐义”。

若能以完善自身为一生乐趣和必修功课,乐此不疲,就能淡然面对一时不得志之困,泰然戒慎于得志之达,人生将无悔而无愧。(深入思考可参阅“学思人生”一文。微信公众号:gh_2d0fd22f40e8 “我的学思观”)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成语文化沙龙,就旨在透过其表面涵义,而挖掘其内在精髓,以回归其本来精神和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