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迷茫人生階段是怎麼度過的?

WdLsp_緲


人生的迷茫那往往是因為生活的困頓與無助,也可能是突然失去了生活的方向感。

在2018年年初,我自己走出法院門口之後坐在馬路邊的臺階上久久起不來。後面打了電話給一個表哥說了案子的結果,最後在電話裡泣不成聲只能掛斷電話。

在這個迷茫人生的階段裡,沒有自我的封閉,而是找了親友講述歷程。感謝他們給與的幫助,無論是從心理還是物質上。之後的相當長的時間裡,自己都在努力調整心態繼續上班。我想繼續保持原有的生活節奏不被打亂的工作,能讓自己的心情更加穩定下來。

在這個期間,也有跟當心理諮詢師的朋友一起聊天,一起談論期間的問題與心結。我想,這個時候一個專業的人會給予一些迷茫路上的一些指引,哪怕是一個微弱的亮點。

剩下的時間,我都在自己看書,特別是一些佛教方面的書,它在每個人生迷茫階段都給我了很多的提示。我想,正是因為自己所經歷的事情,才會更加深刻的去領域裡頭講述的經文含義。

人生都是一部書,書裡的內容都需要自己去拽寫,但是它應該永遠都會有一個結尾的出現。所以,熬過這個時間段,這些過往也都成為自己的更加內心強大的財富。

與大家共勉!加油!


荒木美學


我人生迷茫的時候,是在我創業失敗和婚姻家庭同時失去的時候,用事業失敗妻離子散這詞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全心全力起早貪黑的創業和同時又要努力維持婚姻家庭關係,隨著事業失敗婚姻也破裂了,記憶猶新的那個下午望著離婚後妻女搬走後空蕩的房子,那一刻心是真涼了,從那天后整天確實有點行屍走肉的過,一到晚上就是喝酒喝到醉了也就不想了也就能睡著了,那狀態足足天天醉過了一年,當然一年後我也就慢慢恢復了,開始振作起來,整理好思緒,重新出發!



隔壁生活的老黃


由於幼時家中貧苦,十八歲兩手空空來到崑山這個江南小城打工,那時由於家境不好,身體很是廋弱,崑山那時剛剛開發不久,一九九六年,我在工地做小工,一天拿著微薄的收入,住著簡易的工棚,對未來充滿了迷茫,九七年回家過春節,遇到了一個女孩,後來成為了我的妻子,多年來與我同甘共苦,不離不棄。兩個人省吃儉用,在崑山買了房安了家。困難只是一時,它不會困頓一世,你不放棄,就會有希望,懷著一顆樂觀的心,對家庭,對父母,對孩子,對親情的責任心,你就會克服所有的困難,無論什麼時候都要記住,契而不捨,永不放棄。累的時候就靜下心仰望天空,告訴自己,比你累的人多了去,人家一樣可以還在努力的路上,你怎麼能停下腳步不努力,加油吧!只要幹不死就必須努力,現在不努力什麼時候努力。只有心向陽光,才能遇到美好😊


用戶小米碧海藍天


2015年我剛畢業的時候也和大多數人一樣,在為工作和未來擔憂,那段迷茫的時間,我去不斷的找工作,因為實在不想畢業後還在花父母的錢,所以在被拒絕了多次以後,選擇了待遇不算高,但是學習晉升比較有前途的工作。現在很滿意自己的工作。


交城之小郭


首先一定不能焦慮,焦慮是對解決問題最沒用處的方式,即使焦慮也要學著去控制它。

人生迷茫本是很正常的事,當人能意識到自己不知怎麼前行時,才會有這麼一個機緣讓你知道要慢下前進的速度,去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雖然人生確實本無意義,關鍵是你要思考賦予它什麼意義。當你真正停下來思考時,就是你自我意識覺醒的開端,這就是好事,說明你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了。

每個人都會有那麼一段不知所措的迷茫時期,甚至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幾年或十幾年,但一定要知道它的存在,而且盡最大努力讓它的持續時長降到最低。西南聯大為何會是現代中國大師輩出的一所偉大高校呢?那時的老師學生們別說有多迷茫,戰火紛飛,家國山河破碎,人生如同浮萍一樣縹緲無依,似乎看不到光明的命運。但是,那群人即使是迷茫至極,他們也依舊醉心於學術,也唯有知識可以作為他們的精神信仰的明燈,所以他們拋下生死畏懼,努力在黑暗中握住那星點般的文明火把,從中尋得心靈的慰藉。

人生迷茫期,我們唯一能做的就只有兩件事,一是做好眼前的事,二是學著改變自我,堅持學習,多讀經典書籍,多聽美妙的音樂,想象著你和過去的聖賢進行靈魂對話,他們很多也是在自己人生最悲慘的階段寫出自己人生中不朽之傳世名作或名曲,我們也從中獲取偉大的心靈力量,支撐我們走出幽暗的歲月。


基耶斯洛夫斯基


當你意識到自己的人生已經處在迷茫階段,那麼恭喜你,接下來你的人生狀態會更糟糕,子彈還會再飛一會…或者,還要飛很久…如果這篇文章放在公眾號裡,我大概會在這一句話的末尾適時添上一首冰冷色調的音樂,好讓你感受這人生的悲涼。

A角:人生總是如此艱難嗎?

B角:總是如此。

人生的艱難,迷茫算是其中一種。

說你接下來的人生會更糟糕,其一是有“理論”依據的,《墨菲定律》這本廢話連篇的書花費我28塊,但它說了一句有價值的話:凡事你感覺變糟,接下來會更糟。中文語境裡,這叫“禍不單行”。

其二是,迷茫是一個綜合且複雜的人生狀態,迷茫的時候,你不僅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該怎麼辦,同時你的自信心繫統很脆弱,你過度沉迷於內心,管窺蠡測。

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色調的,你這樣一種狀態,教我怎麼相信你可以在短期內可以變好,難道是掉進武俠小說的山洞獲得秘籍嗎?

2,

在中國,大學是一個斷崖式的劃分線,這條線兩邊的人是截然不同的精神狀態,一邊是高考制度下壓得喘息不過來,一邊是剛從壓抑之中彈跳出來,自由得有點浮誇、有點殺馬特。

從高中到大學,個體自由度得到釋放,之前被壓癟的皮球,進入大學之後膨脹得要爆炸,之前對於這個世界的解釋權掌握在教育者手中,而此刻當他們真的面臨他們所期待的自由世界,卻因為沒有做好心理準備,在繁雜多元的價值觀之中無法自洽,當他們亟待對“自我”進行解釋而無從下手的時候,他們遇到了來自“迷茫”的災難。

大學早期,是個性釋放的巔峰,而臨近畢業的時候,他們真的要和社會現實掛鉤,重回走入單一的線條,面臨這個由“認為未來有無限可能”慢慢收縮到“甚至找不到合適工作”的時刻,他們的內心再一次遇到衝擊,只是這一次,他們大多數人沒有太多時間再去思考,因為有“生存”的壓迫,他們急匆匆的低頭投入下一場戰鬥,這一次他們糾結要如何才可以成為社會機器的,一個,合格,甚至優秀的零件,這時,我們經常說,他們成熟了。

之後他們會一直成熟下去,房子車子婚姻……如果順利的話,他們直到退休都不需要抬頭望星空。

3,

如果你能在三分鐘內反覆閱讀三遍上一段的內容,你一定可以明白接下來我要感慨的內容:

大學早期那些迷茫的時光,也許是你這一輩子少有的時光,會去思考一些人生的大命題,探索自己是誰,那時候,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曾像一位哲學家。

對於他們,我很想說:

不知道自己是誰,滾去圖書館翻書啊,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滾去參加各種活動啊。人生不刺激,但是藉由迷茫的力量感、不屈感,我們可以把人生搞得多刺激啊!

迷茫並非不是不能“解決”,當我們經常說“迷茫是青春的標配”的時候,就已經承認了這樣的社會現實:即便仍有少數漏網之魚,在他人四十不惑的時候他還“惑惑”,但在這個社會里,迷茫並不是大多數人的常態,過了“青春”之後,他們就已經不是了。

過了那種真正執著探索“我是誰”的階段,我發現參加工作之後,那些所謂的迷茫,更多的是生活所迫下的迷茫,是一種為生存的需求而憂患的迷茫,是“很多錢”就可以解決的迷茫。

青春的迷茫,誠可貴。

4,

當然,很多人還是想聽怎麼辦,因為這個世界還有太多的人揹負著生產任務,他們需要急赴下一個人生節點,對於他們來說,探索自我的體驗有過一把就夠了,持續的探索是哲學家的事,是那些藝術家的事,是月亮與六便士。在任何時代,“深刻”都是很累人的事,有時還會出人命。

所以,我們easy一點。

要知道“怎麼辦”之前,須知一件與個體教育軌跡平行運作的事情,就是“關係”。

在大學之前,我們人生中解決最多的是“人與事”的關係,抑或更具體一點,是我們一直在做題目,絕大部分的時間用於學習,大多學校禁止早戀,學校裡的學生之間構築的友情也缺乏深度,學霸們跟老師的親密度遠不如那些經常出岔子的學生----後者反而因為“出格”,倒是有更多的可能建立一種甚於一般師生關係的特殊關係。

這種基調的教育導致兩點毒害,其一,“只有學習”的思想灌溉,造成中國學生對關係構建這件事普遍沒有重視度,甚至漠視;其二,藉由這種漠視,很多人甚至在大學畢業之後,還缺乏在這個社會健康發展所必須的建立關係的能力。

“大學就不用學習了”這句話,在高考制度下,曾經是有力的自我鼓勵,然而,當大家真的都上了大學,“學習”真的從最重要事項中剝離的時候,很多人恍惚找不到“自我”的定位了,之前班上第幾名、考幾分,這些就是作為自我定位的工具,而且是統一的工具,然而上大學之後,這種定位工具失靈了,它失去了解釋力。

當“學習”從他們一天的主要事項剝離的時候,他們不知道沒有“學習”的生活----這樣的生活該做什麼,這時,他們才會思考自己是誰,所有人應該都經歷過這一段時期的內心坍塌和探索,這個探索的主題叫做:我忽然不能和世界自洽了,我該怎麼辦。

此時,他們亟需找到一個可以用來解釋自我的新工具,這個工具其實就是“關係”----然而正是高考制度過去一直的打壓,讓這項本來就存在的工具裹上了厚厚的外衣,有些人發現它的時候,要麼就是出於誤打誤撞,要麼就是後知後覺。

當你擁有關係,而且是多維,甚至是深度的關係,這時你怎麼說你是誰?

你會跟別人說:我是姜XX的好朋友,我是王XX的男朋友,我是王XX的女婿……這時候,你可能沒有意識到,你已經在用你跟好朋友的朋友關係、你的親密關係、未來另外一個家庭的潛在一部分來解釋你自己。

你從這個世界獲得的實在、確定的解釋越多,解釋得越有力,往往彰顯你在這個世界的意義有多重----所以,“意義”在哪裡?

5,

搬家的時候,一堆亂七八糟的書搞得我很煩,可當我把它們按“小說、科技、教育、心理…”分類,並有序插到書架上,基本上搞得清知道什麼書在什麼書架裡的時候,我忽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對於我來說,我當然是豁然開朗了,但是對於一本書來說,如果它自己有思想,它一定要經歷了一個從“我該在哪”到“我知道我在哪”的過程,從迷茫走向朗清。

你手裡拿一本圖書館裡的書,我們肯定會相信,這本書是一個宏大且有序的圖書館系統的一部分,它屬於心理類別、它屬於通識書庫、它應該來自三樓、它在以D的索書號為開頭的書架之間,於是你把它放回去,就像我們相信自己是這個世界的更宏大的整體的一部分,我們是誰的朋友、是誰的最好的朋友、和誰建立親密關係、和誰建立家庭、我在一個怎麼樣的社會里,於是,我們把自己放到那裡去。

6,

解決迷茫的本質是縮短迷茫的週期,經由前五段鋪墊,我們的這條道路已經徐徐鋪開,我們終於可以做一些方法論上的探討。

首先是那些不要做的事,這是極為善意的提醒:迷茫的時候,盡力避免極端之事。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大學初期,我是迷茫感比較濃重的一批人之一。

起初,大學於我是神聖的存在,我騎行上大學,用這種方式表達我對“大學”的信念,千里騎行不放棄。

接著,信念迅速破碎,大學的種種,讓我極度迷茫,我用極端的方式逃避了現實。

雖然後來我極力挽回,雖然說來現在我也沒有後悔做那件事,但我從不認為做那件極端的事情是合適的,對於任何處在迷茫狀態的人,做任何一件極端的事情,都不是合適的選擇,它無論如何都無法代表理性的底色。

之後,是那些我們可以去做的事:

第一件事:建立自我認同感

讀書、健身、寫作……在任何關於迷茫話題下,大家的建議總歸逃不開這些話題,它們已經成為解決人生問題的“萬能鑰匙”,只不過是在以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和說服而已。

然則,我要問,為什麼很多人堅持不下去呢?

他們做著一件事,接著中斷,接著繼續,接著再被人鼓勵,再接著…又失敗了,如此反覆,是為什麼?

其實,來自外界的鼓勵或者勵志,所能激發的只是外在的驅動,外界的指令沒有和你內心和解,難免做著做著就沒有動力了,做著做著會產生自我懷疑。

反覆的失敗和繼續,會讓你的的問題層次停留在和自我的無謂鬥爭之中,進而還會產生“我是不是無法好起來了?”的深層置疑,更有,如果你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層次永遠只是處在“和自我鬥爭”身上,而別人可以把精力、思考集中在怎麼推進項目、怎麼搞定工作這些有顯性生產成果的矛盾層次的時候,你覺得自己低了。

你發現除了自我消耗,別無所成,你洩氣,並且無力。

停下來吧,不要那麼著急去找什麼興趣,既然之前二十幾年都沒找到的興趣,想要在短期內找到,這顯然有巨大的難度。

不要著急,還是緩一緩,不帶焦慮的和自己和解,去想想,為什麼你要讀書為什麼要寫作,為什麼要學這學那,你可以想得更清楚一點的,相信我。

當你對你所做的事情產生認同,你再去做,雖然同樣還是去做一件事,但你知道,這兩者已經顯然不同。

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堅持一件事做得很久,為什麼有的人反覆產生挫敗感的原因。

第二件事:與外界建立有深度的聯繫

這是一定要去做,而且也是一定要學會的事情。

現在有一種盛行的“結交人脈無用論”,該“理論”指出,當你沒有什麼價值的時候,你去社交建立的那些人脈,其實是偽人脈,根本不會產生實際的價值。

這個“理論”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很多人對它產生了過分的誤解,比如很多深信這個理論的人自然的認為,既然自己沒有什麼價值,那我跟他們的結交就是沒什麼價值的,這種人會很自然的安慰自己,“一個人的狀態也很好”,“孤獨是正常的”,他們低頭忍受寂寞,然後自己思考,自己臆想,把心鎖死。

當他們默默低下頭給世界定罪,認定前面的那一切就是事實的時候,他們其實是被害了,他們搞錯了“人脈”和“人的意義感需要關係來維繫”這件事。

人是需要關係的。

我在知乎看過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一個人的狀態是最差的。

迷茫的時候,找人去好好推心置腹的聊一聊,聊得哭泣那種。

你身邊的那些關係,在你個人的迷茫上,他們給你構築著特殊的信息,迷茫不就是那些事嗎,他們也迷茫過,他們也許有著比你多的思考資料,他們那裡的信息是能夠幫助進行決策的出路。

你可以不要社團,但你需要關係,你可以不要聚會,但你需要關係。

你要走出去。

第三件事:把時間作為迷茫的刻度,以此為契機成就自己。

我做了那件極端的事情,我本來對它寄予希望,但後來發現,它也並沒有打斷我的迷茫,後來我做了一件事情:我主動利用,我利用“迷茫”做了一件對我影響至深的事情。

那時候,迷茫感很濃重,我很想找事情發洩,很痛苦,於是我就開始去看書,我給自己立了一個必須恪守的閱讀規則:

一旦迷茫,就使勁限時思考,如果在兩小時之內思考不通,那我就要滾去圖書館找書來讀。

書可以是選的,如果10分鐘內沒有挑選出來閱讀書目,那就隨意在圖書館裡抽一本。無論多厚,抑或運氣不好,抽到無聊的書,都要從封面閱讀到最後一頁,徹底閱讀一字不漏。

我堅守著這條閱讀原則,在迷茫情緒的“推動”下,我前後認認真真一字不漏閱讀過140多本書,那也是我大學期間較真的一段閱讀經歷,我至今十分感恩。

還挺喜歡用沾過水再晾乾的筆記本做筆記,下面是一部分:

迷茫了,相信也許書裡面就有解決的答案----即便找不到“答案”,我所做的事情也是對自己大有好處的,這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也許你現在並不需要跟我一樣去做這種閱讀,但你也可以在自己崗位上,比如你工作了,你可以在“工作項目”上克服你的迷茫,這事就算不能解決你的迷茫,好歹幫你多賺了錢,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完。




懶惰的強子


如果你迷茫,請做兩件事,收,放。

《一》

第一,收,全面收縮。停掉所有不是必須要做的事,把時間和精力收回來,寧可放空,也不要渾渾噩噩的學習,渾渾噩噩的娛樂。迷茫不是無事可做,而是所做的事沒有意義。

沒有意義就停掉。

空出時間,讓身心恢復到正常狀態。迷茫會讓你焦慮,讓你晚睡,讓你吃更多,讓你迫不及待的想要填滿每一寸空閒,讓你身心俱疲,讓你對自己不滿意,讓你更焦慮,讓你更迷茫。

要打破循環,就要學會收縮,留出空閒,給自己喘息的機會。恢復狀態並不困難,八個字,

早睡早起,鍛鍊身體。

堅持兩個星期,身體和精神就都恢復了。

《二》

第二,放,放開視野,放下包袱,去嘗試新事物,認識新的人。

不計較短期的得失,不顧慮一兵一卒的進退,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嘗新,要不重複迷茫時做的那些事,要走出舒適區,讓自己看到更多的可能。迷茫往往是把自己囿於一種可能裡,而看不到其他路徑。

世上有一百萬種可能,迷茫中重複自己,本質上就是浪費機會,而嘗新,正是打破迷茫的利器。

收,還你時間和精力;放,給你方向和途徑。


騷凹瑞桑


以親身經歷來談談吧。

回顧過去,也真的走了好幾個人生迷茫階段。

先下個定義,我理解的迷茫,是對現實和未來的不確定感,也是在當下困境中無從選擇的焦慮感。但是迷茫不是壞事,而是我們對於人生下一步的思考。

先談談自己迷茫的三個階段。

一、工作2年後的迷茫:

1. 裸辭去旅遊,大西北和西藏走一圈

2. 做各種職業測評

3. 慌忙找下一份工作

二、工作4年後的迷茫:

1. 寫日記寫文章

2. 發展新愛好

3. 找人聊

三、懂職業規劃後的迷茫:(是的,即使是心理學家也有迷茫的時候,大家都逃不掉)

1. 記錄覺察日記

2. 在感興趣的領域做職業訪談

3. 找專業諮詢師梳理

4. 在感興趣領域學習實踐

通過以上三個迷茫階段,你或許也發現了不同。

第一階段的應對方式是逃避:通過旅遊和趕緊找下家來躲過迷茫

第二階段的應對方式是面對:嘗試去克服,但是方法不那麼明確

第三階段的應對方式是解決:通過更深刻認識自己、梳理、在感興趣的選擇中行動來逐漸解決問題。

作為職業規劃師,我給大家幾點建議:

1. 直面迷茫的情緒,不逃避不打岔

2. 藉此機會認識自己(包括個人性格、需求等)

3. 儘量減少信息差,因為很多的迷茫是對方向的不瞭解,所以要多去找人問找人聊,去了解你在思考的方向

4. 行動起來,嘗試和體驗,你的問題自然慢慢會得到解答。


好奇職場


這種狀況,跟對生活現狀不滿意有直接關係,有可能你對你身邊的同事或者領導有意見,也有可能你感覺你的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因此洩氣。

個人認為,先可以調整自己的情緒,尋找動力,先從自己開心事情開始,情緒好了態度也會有所轉變,然後創造一些“正強化”,既做完一件應該做的事後尋找做完它的好處,並適當給自己獎勵。



小杞同學記錄生活


看書,聽收音機(90代末20世紀初),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世界裡,當時覺得是自己的迷茫時期,現在回頭望去卻發現那是目前為止自己的人生當中精神世界最富足的時刻。現在物質生活雖然豐富了,但身處這個光怪陸離的社會,精神上卻再也沒有當初的那種純粹的精神意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