謊言: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淄博一女子棄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近期淄博一宗案件上了熱榜。

一位90後媽媽在自家衛生間裡產下一女嬰,然後給孩子嘴裡塞上毛巾,遺棄了她。最終造成嬰兒的死亡,被法院判以4年有期徒刑。討論區裡一片譁然,網友們紛紛認為判4年太輕啦!新生兒難道不是生命嗎?誰給你的權力如此糟踐生命?

90後媽媽解釋:一是害怕公婆重男輕女,讓自己在家中失去地位;再就是她的這段婚姻未被自己父母認可,擔心被父母責罵。無力的辯解,根本抵不了對一個新生命的罪責!

一個新活的生命剛剛進入這個世界,就被自己最應依賴的媽媽,匆匆的送到另一個世界。為這個孩子感到惋惜,更為這位媽媽感到痛心。


謊言: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淄博一女子棄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這不是個案:

2018年,莆田市一位未婚媽媽,在出租屋內產子,為了隱瞞自己有孩子的事實,殘忍地把孩子殺死;

2014年,惠州市一位19歲的媽媽,在自己宿舍產子,因害怕被人發現,殘忍地捅了孩子兩刀,並用證件照掛繩勒死了孩子;

2015年,臨海市一位媽媽在田地裡,殘忍地把剛剛出生的孩子砸死。

............

問題來了,父母不是都是深愛著自己的孩子嗎?特別是剛剛出生的孩子,那麼的柔弱,那麼的可愛,她怎麼能忍心下得了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這背後隱藏著什麼樣的心理秘密呢?


謊言: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淄博一女子棄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1.對孩子沒有興趣

犯罪分子對他人不感興趣。他們的合作止步在一定程度上,當合作精神消耗殆盡,他們就會去犯罪。—— 阿德勒

這個媽媽闡述殺子的理由時,說到她的這段婚姻父母根本沒有同意,害怕父母會責怪她,更擔心由於私下生子造成的社會影響。從這裡可以看出,她所在的家庭缺了親子之間的溫情,而是充斥著控制和指責。

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孩子,為了確保自己的安全,全力保護好自己,根本不會在乎他人會怎樣,在小事上可能會是欺騙,然而到了大事上很大程度會有犯罪的衝動。

上面的案例中的媽媽們,都具有這樣的心理,為了自保,可以捨棄一切。而更為扎心的真相是,他們根本對孩子沒有興趣,把她看成了毀滅自己的證據,在那一刻做出荒唐的決定:只有她死,我才能活!


謊言: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淄博一女子棄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造成這種心理的原因是,父母在教育他們的過程中,阻斷了孩子對除了父母以外的情感。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提到社會興趣這個概念,就是說除了和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之外,需要給孩子對外界情感交流的拓展,才會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

否則,孩子會始終與父母無法分離,被父母言語左右,被父母的評價綁架,完全的失去了自我,認為自己樣樣不行,此時自卑情結就產生了。為了避免自卑傷害到自己,找到凌駕於一切的感受,犯罪的行為可能就會產生了。

疫情期間熱劇《新世界》,雖說被評為爛劇,不過對於三兄弟性格的細緻刻畫卻到了極點。張魯一飾演的鐵林,是一個具有極度自卑情結的人。他為了證明“我可以出人頭地”,到處找“爸”,找“媽”,尋找那份可以凌駕一切的感受,最終不得善果。

你是誰不感興趣,只在意是否可以有凌駕一切的感受。


謊言: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淄博一女子棄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2.父母愛孩子的謊言

謊言中的NO1: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武志紅

我們總認為,父母愛孩子是天經地義的,沒有哪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這似乎成為了真理。然而,真相是父母成長的經歷,讓他們更偏向對感受的認可,與孩子無關。

帶著這份感受,給自己帶上了面具,以愛為藉口,付出的行動卻在不斷摧殘著孩子。

前幾天,聽到一個媽媽分享她教育孩子的經驗。孩子在平常成績不咋地,但在家上網課卻進步飛速。怎麼做到的?媽媽對孩子實行24小時,全方位,全天候的監控,甚至為了監控孩子的學習,在家安上了監控。

看起來是愛孩子,實際上是愛自己焦慮的感受!這位媽媽的感受是焦慮,由焦慮帶來的控制,反而深深的愛上了這種感覺。成績是提升了,但孩子的內心卻種下了一個惡果:小孩是不值得被信賴的,必須在監控下才能做好事情!那麼長大之後,他會怎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


謊言: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淄博一女子棄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3.父母愛的是什麼?

前面說的那個母親,說愛孩子,其實最終還是在追尋自我感受。愛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可以凌駕於當下情形之上的優越感。

媽媽擁抱嬰兒,表達自己的愛,實際是愛此時此刻心中的喜悅;媽媽打罵孩子,認為這是愛他的方式,實際上是在表達對憤怒的愛,為憤怒找來了合理的理由;媽媽溺愛孩子,認為這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情,其實是愛上了那份舒心的感受,為孩子做的越多越舒心。

父母愛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的存在帶來的感受。

謊言: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淄博一女子棄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4.從小培養的3種感受

每個孩子都會成長為父母,對感受的熱愛也無法改變,那麼怎樣為了培養孩子正向的感受力呢?需要培養3個感受。

1.至重的感受。

在林文采博士的《心理營養》一書提到,孩子的六種心理營養,其中之一就是生命的至重。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他在成長的過程中始終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就可以極大的可能避免自卑情結。具體有效的做法是:假扮遊戲。

《兒童心理學》中提到:假扮遊戲是孩子與社會鏈接的第一個通道。不要小看假扮遊戲,它可以一直延續到孩子長大,對於身份的認同,對於貢獻的感恩,對於價值的體現,在假扮遊戲裡都可以體現。

在一次次重複遊戲中,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進入潛意識。具體做法:設置情形+認同身份+鼓勵行動。


謊言: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淄博一女子棄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2.價值的感受

鼓勵孩子付出價值,並把價值轉化為成果 ,因付出價值而產生的感受,促進孩子養成分享,奉獻的習慣。

奉獻乃是生活的真實意義。——阿德勒

舉個例子,當孩子主動拿了一個水果來給你吃,你會怎麼做?不要拒絕,接受他給你的水果,津津有味地吃了就好。這個簡單的做法,卻讓孩子感覺自己的行為有價值,愛上付出分享的感受。


謊言:沒有父母不愛孩子。淄博一女子棄子致死,原因很扎心

3.溫暖的感受

感恩教育,一直是教育的重點。然而,感恩並不是說說而已,也需要從感受上下功夫。感恩,不是行為上的假裝,而是真心實意的感恩。

草木為了感謝春天的到來吐露新芽

怎麼做呢?比較俗的做法,就是帶孩子多做社會實踐活動,讓他產生深刻的社會興趣,在得到別人的感恩的時候,他的內心溫暖的感受也就形成了。

那麼此時父母的愛著什麼呢?他們會愛上這種吐露新芽的感觸——那種溫暖的感受。

我是翔翊超爸,一名熱愛家庭教育,懂孩子,願給孩子做些事情的老爸。歡迎點贊,評論和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