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最大的一次危機,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儼然成八十歲老頭

v1908年冬,光緒帝病重,妄圖延續垂簾聽政之夢的慈禧,派人將載灃之子溥儀接到了宮中。十一月十四日酉時二刻,載湉身故,終年三十八歲。沒等國喪結束,急於穩固大權的慈禧便將溥儀過繼到了同治帝名下,兼承光緒帝衣缽。或許慈禧自己也沒有想到,彼時的她,生命已然也進入了倒計時。十五日未正三刻,葉赫那拉氏病逝於儀鸞殿,終年七十四歲。

接連兩位核心統治者的逝世,讓朝堂上的文武百官都亂了陣腳。的確,慈禧和光緒帝生前作為政敵,雖讓清廷出現了“外戚干政”的禍端,但好歹也有人出面主持大局。如今,主少國疑,清廷內部一下子便失去了主心骨。因事發突然,社會上關於“袁世凱嗜君說”的流言甚囂塵上。一些媒體甚至表示,光緒死前曾留下誅殺袁世凱的遺言。眼看“君臣之間勢難融洽”,朝臣們便推舉溥儀生父,攝政王載灃出面裁決。

袁世凱最大的一次危機,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儼然成八十歲老頭


其實,早在1815年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諸如李鴻章、曾國潘等漢人便已在朝中有了一席之地。加之後來慈禧干政時,袁世凱又與軍機大臣大搞權錢交易,肆意打壓異己,故清廷朝堂上的漢族官員們已大有掌控朝政之勢。一些滿清貴胄認為袁世凱的權利已經嚴重威脅到了他們的地位,故此誅殺袁世凱的呼聲越來越高。之後,載灃開始著手解決袁世凱的去留問題。

在載灃看來,其兄光緒帝的死與袁世凱有著直接關係。因為,他認為是袁世凱在維新變法前的告密,導致光緒帝被幽禁至死。再加之,後來袁世凱總是推出所謂的新政與自己作對,故其便決意除掉袁世凱。

其實,袁世凱早年只是個讀書人,因兩次鄉試未中,便索性棄文從武,投入了淮軍將領吳長慶麾下。1882年朝鮮發生軍亂時,因袁世凱治軍嚴肅,尤為奮勇,清廷便派其以朝鮮幫辦軍務身份駐紮朝鮮。1884年朝鮮甲申政變時,袁世凱再次指揮清軍痛擊了來犯的日軍,粉碎了日本企圖攻佔朝鮮的野心,間接推遲了中日戰爭的爆發。

袁世凱最大的一次危機,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儼然成八十歲老頭


屢立奇功的袁世凱引起了李鴻章的注意,中日甲午戰爭後,清廷便任命袁世凱為天津練兵大臣。正是在天津小站訓練北洋新軍期間,袁世凱培植了徐世昌、曹錕、段祺瑞、張勳等心腹。因為其治軍嚴明,李鴻章一去世,袁世凱便被清廷升任為新北洋大臣,一躍成為中外矚目的政壇實力派人物。

或許慈禧也感受到了袁世凱的威脅,小站練兵初有成效後,她便立刻下旨命各省編練新軍,所需開支則從各省應繳中央的稅款中截留。可是,此舉顯然並未奏效,眾所周知,袁世凱將其十多個女兒都嫁給了孫寶琦、曹錕等權貴後代,他與清廷皇親貴胄間早已結成了堅不可摧的聯盟。而慈禧頒佈的這一紙詔令,只不過給了他去別處培植勢力的機會。

在載灃提出誅殺袁世凱的計劃後,大臣張之洞第一個提出了反對意見。

他認為:先帝剛剛駕崩,主少國疑,此時嗜殺國家重臣,絕非吉兆。況且,當時袁世凱勢力遍佈朝廷和地方軍隊,一旦計劃失敗,朝野上下必會掀起一番風波。同時,與會的奕劻也表示了自己的擔憂,他反問載灃:“誅殺袁世凱不難,可若北洋十萬人馬起兵造反,你該怎麼辦?” 顯而易見,那次會議並不會討論出什麼實質性方案,但就清廷後來推行的舉措來看,年僅二十六歲的攝政王載灃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袁世凱最大的一次危機,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儼然成八十歲老頭


他先將“擅自與美國洽談外交事宜”的罪名歸到了袁世凱頭上,所謂外交無小事,朝廷同仁皆認為應該殺殺袁世凱的威風,至此,載灃算是提前擁有了主動權。他不僅藉機敲打了袁世凱,還發出了一個滅袁的信號,示意朝廷官員趕緊重新站隊,美其名曰“吹風會”。定罪之後,載灃將袁世凱之事交由張之洞等一眾軍機大臣商議,此舉不可謂不高明。

一來可以體現載灃是根據大清律例辦事,並未公報私仇。

二來則可以借他人之手削減袁世凱的勢力,不傷己身。

不得不說,《載灃罷袁》這出戏“很中國”。

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次袁世凱真的被嚇到了。因為,攝政王載灃不僅將其開缺回了原籍,還命步兵統領衙門派出袁得亮監視袁世凱的行蹤。

外國人也對清廷的人事調動十分感興趣,事發當天,《紐約時報》就曾發表過一篇名為《中國一代梟雄,現代軍隊組織者》的長文,明裡暗裡表示放逐袁世凱是因為清廷懼怕革命性的暴亂。

的確,彼時的大清國已經再承受不了革命鬥爭帶來的動盪了,所以,載灃在處理袁世凱時,手段也極盡婉轉。他不僅給袁世凱留了一條出路,還派人前去北洋,肯定了軍隊其他軍官的努力。

袁世凱最大的一次危機,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儼然成八十歲老頭


另一邊,袁世凱再一次抓住了復出的機會。因為奉命監視他的袁得亮生性愚鈍,加之其不通文墨,貪財好利,故袁世凱便特意投其所好,獻上了大量的金銀財寶,妄圖將其拉攏下水。因為袁世凱對其“照顧周密”,加之,兩人還是宗族關係,袁得亮很快便將肅親王派人到河南打探的消息告訴了袁世凱。

袁世凱是個好面子的人,聽到清廷要如此收拾他,表面裝得臨危不懼,內心卻早就惶惶然如喪家之犬。他驚慌失措的回了家,然後,在親信張懷芝的保護下,匆忙逃到了天津。抵達天津後,一行人住進了德國飯店,直至飯後袁世凱親信——直隸總督楊士驤,帶來北京的消息後,袁世凱才鬆了一口氣。

消息的大致內容是“罪只及開缺,無性命之虞”,即朝廷只會罷黜袁的官職頭銜,並不會砍掉他的腦袋。晚些時候,袁世凱家眷亦抵達了天津,等到第二日袁世凱重登返京的午車後,其家眷才又跟著回了北京。據資料記載,袁世凱那日抵達天津實是惶恐驚懼之舉。

一來是為與親信楊士驤密商;

二來則是要支取銀行存款,全數匯往老家河南。

至於其親眷來津之行,亦是因惶恐所至。

可見,袁世凱當時真真是被載灃嚇著了。

袁世凱最大的一次危機,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儼然成八十歲老頭


同一日,那道傳說中的上諭也到了袁世凱那裡。這道諭旨其實寫的很有意思,前半篇都是誇讚袁世凱練兵多年有功的溢美之詞,後半篇則盡是勸袁世凱回籍養病的體恤話。可以看出,清廷想要在不“傷筋動骨”的情況罷黜了袁世凱。

當時,楊士驤住在花園後署,他將袁世凱也安排在了自己家中。雖然,曾經告誡僕人不許外傳袁世凱住在這裡,可是,僕人還是告訴了外人。於是乎,袁世凱的很多手下都知道了袁被清廷罷黜的消息。所謂“樹倒猢猻散”,諸如張一鏖等親信皆稱病不見袁世凱,避禍心思昭然若揭。

三日後的清晨,袁世凱在寒風中攜親眷回籍,因為被罷官的緣故,送行者寥寥無幾,僅有楊度及侍郎嚴修幾人送至車站。袁世凱害怕禍及親信,感嘆道:“二君厚愛我……禍且被禍,盍去休。”只見楊度答道:“別當有說,禍不足懼。”回到河南後,袁世凱一直居住在河南馬市街。

袁世凱最大的一次危機,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儼然成八十歲老頭


相傳,一次袁世凱親信王錫彤前去拜訪他,竟看到袁世凱一夜之間“鬚髮盡白”,儼然似七八十歲的老翁,全不復從前的威風。

至此,袁世凱盡敗,攝政王載灃完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