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戰而死的項羽,沒有自殺


奮戰而死的項羽,沒有自殺


阿元

項羽的死,是個充滿悲情的故事,也是一個兒女情長、婆婆媽媽,甚至是磨磨唧唧的情節。

在楚漢戰爭的最後關頭,項羽在自己的軍隊被劉邦團團圍住,又是十面埋伏,又是四面楚歌的時候,居然無心作戰,光顧著發愁了。

奮戰而死的項羽,沒有自殺

項羽

愁啥呢?這仗眼瞅著就要打敗了,自己的寶馬和美人咋辦。寶馬就是烏騅馬,美人是虞姬。

當時項羽在帳篷裡,點起了火把,設下了酒宴,項羽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舞,放聲歌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啥意思呢?

力能拔山氣壯山河的我,大大的大英雄是好漢;

但運氣不好啊真不好,打敗仗啊打敗仗;

打了敗仗咱不怕,烏騅馬兒跑得快;

烏騅馬跑得快啊,跑得快,加個虞姬跑不動;

烏騅馬啊跑不動,虞姬虞姬啊,我拿你可咋辦……

奮戰而死的項羽,沒有自殺

就因為這事,許多人認為,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後關頭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實在是兒女情長,娘們兮兮的。

而且項羽到最後,在烏江邊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時候,有一位亭長駕了一隻船來接他。亭長說,項王,烏江之上,只有臣一艘船,請項王上船,臣渡項王到江東,還可以繼續為王。項羽說算了吧,想我項籍帶八千子弟兵過江而戰,現在無一人生還,就算我回到了江東,江東的父老鄉親們可憐我,還讓我做王,“吾何面目見之”?我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這就是有名的成語“無顏見江東父老”,只有我這匹好馬,跟隨我多年,勞苦功高,我不忍心它遭到這種刀劍之災,請你把我這匹馬渡過去,然後自己步行,舉著劍繼續作戰,最後自殺。

這就是李清照描述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而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用這些來證明項羽兒女情長,毛病有點多。專家們用這個例子來證明項羽兒女情長的時候,可能忘了,虞姬最後是自殺的,所以才有了最著名的京劇《霸王別姬》。

實際上,項羽唱的“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啊虞姬咋辦是時候,已經表達出了他要拋棄虞姬,自個兒跑掉的意思。不過在跑之前,問問虞姬想咋辦!當然他的意思和後世太多的大小儒們是一樣的,在危機來臨的時刻,他們是把他們最心愛的女人當累贅的。帶著跑肯定不中,寶馬跑的再快,也不是車,帶個人的話,容易連累了自己。

讓她投降也不中。虞姬長得那麼漂亮,劉邦又是個大色狼,自個兒頭上綠油油的不說,面子往哪擱呢?最好就是他們的女人都發揮忠孝節義的精神,直接自殺。這樣既保住了他們的名聲,還減輕了心理負擔。但虞姬那麼年輕,跟誰還不是過好日子呢?不想死啊!所以項羽唱啊唱的,唱個不停,還拿把劍比劃來比劃去的。意思是你要不是自己割脖子,我就下手了。

虞姬被逼的實在沒招了,只好自殺。

奮戰而死的項羽,沒有自殺

在現存的史書中,並沒有哪一本書明確指出虞姬就是自殺的,虞姬自殺是民間傳說以及猜測。但這些傳說和猜測非常的有道理。

關於虞姬,司馬遷在《史記》裡是這麼說的: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

虞姬怎麼樣了,沒說。

在“歌數闕,美人和之”和“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中,應該有文字省略。這省略的部分也許就是虞姬自殺的過程。尤其是後邊接下來說的“於是項王乃上馬騎”中的於是兩個字,非常耐人尋味。也就是說,項羽的一塊“心病”終於解決了,這回可以“輕裝”上路了!這塊“心病”就是:虞姬的歸宿。為什麼這麼說呢?帶著她突圍吧,礙手礙腳,而且自己的性命還不保呢;不帶吧,自己的女人要落到劉邦那個色鬼的手裡,被他玩弄是一定的,那簡直是我項羽莫大的恥辱;親自動手殺了她吧,有損英雄的名頭。唯一的辦法只能是以情感動她,間接暗示她,讓她自己了斷,所以,不免“歌數闕”。就這麼唱啊唱,終於把虞姬的心唱碎了。為了心愛的人能夠集中精力,殺出重圍,虞姬唯一的選擇只能去死,不得不死,而這一切就發生在項羽的眼皮子底下!

要知道項羽可是武功蓋世的,在他面前想自殺,而且是在同一個帳篷裡頭,如果項羽想攔的話,那麼虞姬的武功差不多得趕上滅絕師太!

當然還有更可怕的事情,那就是虞姬的自殺,和項羽自殺一樣,是司馬遷編出來的,事實上根本沒有這麼一回事。

產生這種懷疑的原因在於《史記》中關於項羽滅亡記錄的矛盾。在《項羽本紀》中,關於項羽的最後一戰是這麼說的,因為“四面楚歌”,在逼著虞姬自殺後,“於是項王乃上馬,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也就是說項羽是給嚇跑了,然後劉邦命灌嬰以五千人追上去,把項羽給殺了。

奮戰而死的項羽,沒有自殺

但在《高祖本紀》中,司馬遷推翻了在《項羽本紀》中的說法。“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

這裡和《項羽本紀》中最大的區別是,灌嬰追殺的不是八百人,而是近十萬,給他殺了八萬。殺八萬人,就是灌嬰的五千人都累死,估計也幹不成,所以《項羽本紀》中的灌嬰帶五千人追擊就出了問題,項羽也不是帶著八百人跑的。

而且灌嬰既然殺了八萬人,那麼他要麼追的不是項羽,因為項羽只帶了八百人跑的;要麼就是項羽沒有帶八百人私下跑掉,而是和大軍一道戰鬥,直至潰敗。

這其中的矛盾,說明這兩種說法中,有一種肯定是謊言!

那麼是哪種呢?《項羽本紀》中的項羽帶著八百人逃亡的說法,是假的!

因為如果按《項羽本紀》裡的說法,項羽帶著八百人逃亡,結果叫灌嬰帶著五千人給消滅了,基本上不可能。

第一項羽的楚軍實力天下第一,一直處在以少勝多的狀態中。

第二所謂歸師勿遏,也就是回家的軍隊你別追,你一追他肯定和你拼老命。

還有第三,就是項羽選擇的這八百人,是十萬楚軍裡挑出來的,是精銳部隊中的精銳,相當於特種兵。你拿五千人去追戰神項羽帶領的八百特種兵,不是找死嗎?

更何況項羽在僅僅剩下28個騎兵的情況下,還殺了劉邦數百人,自己只損失了兩個人。以數百人的最小基數二百人計算,可以推算項羽帶800個人可以幹掉5714人,也就是說灌嬰的五千人根本不是項羽800人的對手。

更何況項羽敢以七八萬人挑戰四十多萬秦軍,敢以三萬輕騎突擊劉邦的五十六萬漢軍,可以想見僅僅以五千人就想幹掉項羽的八百人是不可能的。

司馬遷寫到這塊的時候,也突然覺得不對勁了,於是開始大幅度削減項羽逃跑時的兵力。他用的辦法是讓項羽帶的八百人在路上開始逃跑。按司馬遷的說法,項羽半夜開始跑路,灌嬰帶五千騎兵早上才開始追。因為楚軍吃了敗仗,人心散了,隊伍不好帶了,所以項羽的八百人越跑越少,等他渡淮河的時候,只剩下一百來個人還跟著他。等項羽到了一個叫陰陵(今安徽定遠)的地方,迷路了。等把路折騰明白了,項羽的八百人只剩下二十八個人。

而這個時候,灌嬰的五千人才追上了項羽。但就這二十八個人,灌嬰也沒有搞定,讓項羽破圍而出,最後項羽在烏江邊抹脖子自殺。

司馬遷大筆一揮,把項羽的八百騎兵給寫成了二十八個,雖然解決了灌嬰五千人打不過項羽八百人的問題,但卻出現了另一個問題。既然項羽是從近十萬人中精心挑選的八百騎兵,那麼這些人應該是項羽心腹中的心腹,是絕對靠得住的,咋會一戰沒打,自個兒就都逃跑了呢?

當然《史記項羽本紀》中的說法還有更加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項羽居然會在自己的地盤迷路了!司馬遷是這麼說的,“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

這實在是太不可思議!因為項羽從彭城到楚漢對峙的前線已經來來回回跑過好幾趟了,怎麼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呢?更何況就算本是南方人的項羽不認識道,那麼項羽逃跑前,連逼美人自殺的事都安排的妥妥兒的了,作為一代軍神,他咋會連嚮導的事情也不安排呢?

而且那個故意給項羽指錯道的田父更是讓人生疑。項羽迷路的陰陵這一片兒屬於楚國故地,從感情上來說這兒的人應該傾向項羽,而不是劉邦,他有什麼理由為項羽指點一條錯誤的道路呢?除非這老頭是劉邦的親戚,或者項家人曾經抱著他家的孩子跳了井。

更何況離陰陵不遠的烏江亭長不僅對項羽忠心耿耿,而且還希望項羽能東山再起。都是項羽的楚國老鄉,這人和人的差距咋這麼大呢?

再有就是關於項羽自殺的描述,雖然可以當作一篇小說的精彩結局,充分體現了一個末路英雄的英勇氣概,但其中不情理的地方還是有。那就是項羽為啥要自殺!

按司馬遷的說法,項羽是因為把剛剛造反時帶著的八千江東子弟兵都給整沒有了,所以無顏見江東父老,這才最終抹了脖子。下邊來看看這個理由是不是靠得住!

項楚的起家根本是江東八千子弟兵不假,但這八千人和項羽沒有太大的關係,他們追隨的是項梁!(《史記項羽本紀》: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諭以所為起大事,遂舉吳中兵。使人收下縣,得精兵八千人。)

而更可怕的是,早在項羽被韓信打敗之前,這八千人就應該死的差不多了。項羽後來帶的兵,和這八千人幾乎沒有什麼關係。

項梁帶著的,以八千江東子弟兵為主力的楚軍,幾乎被章邯一網打盡,連項梁也被章邯給宰了。

其次,項羽在鉅鹿之戰時,主力軍是英布、浦將軍、呂臣的部隊,加上項梁早前分給項羽的部分兵力。這其中即便是有那八千子弟兵,也不會有幾個。

所以說項羽會因為八千子弟兵都死光光而自殺,那他早該死了,這種說法不靠譜。


奮戰而死的項羽,沒有自殺


最後一點,項羽從劉邦的包圍圈中逃跑的時候,僅僅帶了八百人。就算這八百人都是項梁起兵時的吳地子弟兵,那也不過是十分之一而已。帶八百人逃回去,和項羽最終能帶二十來個人回去,區別不過是五十步和百步而已。既然項羽帶八百人逃跑的時候不自殺,那麼你指望他在已經跑出包圍圈,能過江了,還有東山再起機會的時候,突然自殺?不大可能。

再有,如果項羽真的會因為帶出來的八千子弟兵都死光了而自殺,那麼他在帶八百人逃跑的時候,把一直追隨他作戰的十萬戰士都扔在垓下的行為就說不過去了,把自己最心愛的女人逼著自殺就更不應該。如果項羽真的這麼重情重義、多愁善感,最起碼他應該在垓下,和他的部下和最心愛的女人同歸於盡!

正是因為這些疑點,所以司馬遷關於項羽的敗亡兩種矛盾的說法中,“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是相對準確的。也就是說,什麼項羽帶著八百人偷摸兒地溜之大吉;什麼南方人項羽居然會在在打老仗了的地方迷路;什麼老頭把項羽給引進了沼澤地;什麼項羽在烏江邊以“無顏見江東父老”為理由不肯去江東等等的描寫,都應該是司馬遷把歷史當成了小說,咋吸引人就咋寫了,你愛咋咋地!

項羽之死的真相應該是,在垓下之敗後,被“四面楚歌”攪的士氣大跌的楚軍,即便是在戰神項羽的帶領下,也難以抵抗另一位戰神韓信指揮下的,三倍以上的漢軍重兵包圍,結果在奮戰之下被漢軍所追殺。

當然你可以說司馬遷也是這麼認為的,因為他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寫了這麼一句,“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也就是說項羽不是自殺的,而是被殺的。和他同時死掉的,還有八萬楚軍!

這種說法,在《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也可以找到證明。按《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的說法,項羽在垓下大敗之後,然後突圍逃跑。這時,灌嬰以御史大夫之職受漢王命令帶領車騎部隊追擊項羽,在東城徹底擊垮了他。所率領的將士五人共同斬殺了項羽,他們都被封為列侯。又降服了左右司馬各一人,士兵一萬二千人。全部俘獲了項羽軍中的將領和官吏。

《史記樊酈滕灌列傳》中說的,五個人共同斬殺了項羽,說明項羽不是自殺;說降服了左右司馬各一人,士兵一萬二千人,後來又全部俘獲了項羽軍中的將領和官吏,更說明了項羽不是偷偷摸摸帶著八百逃跑的。而且降服的人都有一萬多人,那麼殺了幾萬人的可能性當然更大。

(項籍敗垓下去也,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

此外還有《曹相國世家》中,關於項羽的死,還有如下說法:曹參在回師鎮守敖倉後,也去追擊項羽。項羽死後,趁機向東平定楚泗水和東海兩郡,共佔領二十二縣。

(《史記曹相國世家》:還守敖倉,追項籍。籍已死,因東定楚地泗、東海郡,凡得二十二縣。)

這說明追擊項羽的,更準確的說是圍攻項羽的,不僅僅是灌嬰一個,也不僅僅是五千人馬,而是大家一起上。

既然司馬遷更多的地方寫的是項羽不是自殺,而是像古羅馬角鬥士斯巴達克那樣,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奮力一戰而被殺,也說明項羽自殺的說法,實在靠不住。

關於項羽的自殺,在網上還看到兩個小笑話。

話說當年項羽到了烏江,前無路,後有追兵。

虞姬卻在這時候說:“大王,你回江東吧,我決定不和你一起走了,我給劉邦當小老婆,等你將來東山再起出時,回來接我吧!”

這時,江上過來一條船,項羽的父親帶著一個女人出來,說:“羽兒,你娘死了,我給你娶了個後媽。和我們一起回去吧?”

項羽的大老婆也出來了,抱了個小孩,說:“相公,你走了五年了,看我又給你生了個孩子,都兩歲了。”

說完,對小孩說:“兒子,快叫爹!”……

項羽見狀,痛苦萬分,老媽去世了,老爸給我找了後媽;小老婆要給老對手劉邦當老婆;大老婆也紅杏出牆了,這日子沒法過了……

於是對身邊的副將說:“劉邦說我的頭值五十萬塊錢,你拿我的頭去換點錢吧,畢竟跟我這麼久了,去買棟房子,買輛車,娶個老婆,不要裸婚了。當年我和你嫂子就是裸婚的。”

說完,又補充了一句:“這就是裸婚的危害啊!”說完,便自殺了。

奮戰而死的項羽,沒有自殺

另一個笑話是這樣的。說楚霸王及幾十名殘兵敗將被劉邦的軍隊一路追殺逃到了烏江邊,正走頭無路,忽又一葉小舟來渡他過江。

小舟上的船伕是王小丫的“粉絲”,平時最愛看開心辭典,在追兵馬上就到的情況下,他還不慌不忙地問項羽一個又一個問題。項羽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回答。

奮戰而死的項羽,沒有自殺

船伕:“請問,劉邦為什麼要追殺你?請你選擇:A、他看你當霸王他眼饞;B、他看虞姬漂亮他妒忌。”

項羽:“當然選A!”

船伕:“你確定嗎?他真的屬於那種深謀遠慮、心無雜念、一心打天下的男人嗎?鴻門宴上你要殺他,難道就跟他喝醉酒多看虞姬幾眼,一點兒關係都沒有嗎?”

項羽:“好象還真有些關係……”

船伕:“好,既然如此,他會不會因此和你賭氣對你報復呢?”

項羽:“這麼一說還真懸。那我選B。”

船伕:“你確定嗎?他心胸如此狹窄又怎能統帥三軍呢?”

項羽:“也有理。那我還是選A。”

船伕:“虞姬小姐沉魚落雁,你能保證劉邦那個大色狼,對虞姬沒別的想法嗎?”

項羽:“那我還選B。”

船伕:“你確定嗎?”

這時追兵越來越近,項羽急得汗都流了下來,船伕卻甜甜地一笑,深情地望著項羽:“不要著急回答,現在你還有一個大求救電話的機會,或者……”

“別別別,我確定了,就選A!快開船吧,我求求你了!”

船伕回過頭來,微笑著說:“項羽的答案是不是正確呢?廣告之後馬上回來。”

項羽再也忍受不了,大叫一聲,然後紅著雙眼揮劍自刎。

講這兩個笑話,不是因為它們有多搞笑,也不是笑話說的什麼道理,而是因為司馬遷在《史記》裡,關於項羽之死矛盾百出的記載,也是笑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