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继承人究竟是谁?雍正是矫旨篡位的吗?

小余豆


雍正帝是否篡位如今是个谜团,有人说他篡改遗诏,满文的遗诏确实很难无瑕疵的矫饰。但是海峡两岸两份满文康熙帝遗诏中,继位人的部分缺失却在同一个位置,这真的是巧合吗?雍正死后为什么不入葬祖陵,是因为自己弑父篡位,怕自己父亲在阴间惩罚自己吗?

雍正帝生母德妃乌雅氏,出生卑微,所以雍正帝胤禛是由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长大的。康熙二废太子后,迟迟不立太子,加上自己在位时间又太长,儿子们老了等不及了。后来导致各位诸皇子为争储位而结党营私,勾心斗角。

雍正继位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把八爷党彻底清除,与其他兄弟关系也不好,导致后来骨肉相残,因此后人评价雍正心狠手辣。雍正在位期间非常勤奋,善于治国,之后又推行新政,劫富济贫。给乾隆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清代繁荣时期的到来,所以说没有雍正就没有后来的“康乾盛世”。康熙帝对四皇子胤禛评价是:

“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为什么说雍正争储中获胜是必然?

1,他的才能取得了很多人支持,雍正手下重要的策士戴铎曾经向大学士李光地说他主子:

“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

雍正争储时,戴铎曾帮他出过很多主意,引导他如何夺位,但是雍正上位后,却认定戴铎为贪官,将他处死。

2,其实雍正很有心计,不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明确的表达出来,阳奉阴违。欺骗了康熙,也欺骗了对手。让对手放下了警惕,不以他为敌,而轻易获得成功。

3, 他手下有两位心腹隆科多和年羹尧,隆科多在内为他稳定局势,年羹尧在外稳固西北。

4,在雍正夺滴的道路上,李卫给了他很大的帮助,李卫出生于江苏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是清朝有名的贤臣。在康熙年间捐资过员外郎,随后便入朝为官。

对于雍正篡位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篡改遗诏

野史传说雍正是通过篡改康熙的即位遗诏而坐上皇位的,遗诏原文是“传位十四子”而雍正把“十”改成了“于”。我想遗诏中的“于”应该是繁体字“於”,于的说法站不住脚。

《康熙遗诏》一式四份,目前藏于台湾故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其实康熙遗诏并非康熙本人的真迹,就单凭遗诏不能说明雍正是否篡位,而且康熙身边传教士马国贤于1722年带回遗诏,在伦敦出版。

遗诏最后一段内容:“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

(由于遗诏的原件很难看清楚,字又太多,我把关键的地方给大家标识出来)

辽宁档案馆收藏的“康熙遗诏”,有汉、满两种文字。满文中的“于”和“十”区别太大,想要矫饰,非常困难。但是海峡两岸两份满文遗诏缺失的部位也在同一位置,也就是继位人的地方,是巧合还是别的原因,目前无法考证。

(满文)

第二、雍正死后没有入葬祖陵

人死后入祖坟,从夏商开始帝王就采用“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安葬制度。按照传统雍正应该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在父亲康熙帝景陵旁边。但是雍正死后并没有葬入祖坟,而是葬在泰陵。有些人说他弑父杀兄,怕在阴间见到自己的父亲后得到惩罚。《雍正朝起居注》记载:

“相得易州境内泰宁山太平峪万年吉地,实乾坤聚秀之区,为阴阳和会之所,龙、砂、穴、水无美不收,形式理气诸吉咸备。”

意思是泰宁山太平峪是个风水宝地。小龙觉得也有可能是因为风水原因不愿意入祖陵。

第三、康熙并非自然死亡而是被雍正杀死的

1722年69岁的康熙帝在去南苑狩猎的途中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然后回到北京治疗,治疗一周后有所好转,但是第二天病情再度恶化,正是这一天晚上,康熙驾崩。

康熙年间有个叫曾静的文人说:康熙病重前,雍正给康熙喝了一碗汤,然后康熙就驾崩了。曾静因为鼓动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被雍正派人抓获,但后来又被免罪释放了。后来乾隆继位后将曾静处死,小龙觉得也有可能是曾静为了反清在造谣。

也有史学家认为康熙当年的病并不严重,不可能突然死亡。而且当时有个意大利籍传教士马国贤说,康熙死的时候非常痛苦,如果不是中毒,很有可能发生了重大变故。所以民间就传言雍正联合隆科多、年羹尧等人阴谋篡位。

康熙之死已有几百年之久,当年的人都揭不开的谜团,我们后人更难以解开,欢迎大家留言,说说你们的看法。


小龙谈历史


篡位说已经被证明是鬼扯了,但我有一些新的发现。

最常见的说法是“改十为于”,“于”字在当时应写成繁体的“於”,所以不可能改。但是呢,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确实曾经既写过“於”,又写过“于”。

在江西巡抚郎廷极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上奏折中,康熙帝朱批:

“凡地方大小事关於民情者,必须奏闻才是。近来南方盗案颇多,不可不细心察访。”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苏州织造李煦的奏折上,康熙的朱批如下:

“巡抚宋荦,朕南巡二次,谨慎小心,特赐御草书扇二柄。赐李煦扇一柄。尔即传于宋荦,不用写本谢恩,以后有奏之事,密折交与尔奏。”

在这个朱批里,康熙把“於”写成了“于”,更有意思的是,当李煦把皇帝旨意传达给身为江宁巡抚的宋荦之后,宋荦上了一个折子以表谢恩,他写的“于”,同样没有用繁体字的“於”。

所以,说康熙皇帝的这个改动不合理,我认为是没有实质性的证据的。

第二,也有人说,改诏书不成立的理由是,传位给第几个儿子,前面必须加一个“皇”字,也就是说,要用“皇四子”“皇十四子”此类书写格式。若“改十为于”,就成了“传位皇于四子”。比如,道光帝的亲笔秘密立储诏书:

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但是,我们再看顺治帝的传位诏书:

“朕子玄烨……即皇帝位”

还有康熙皇帝册封太子的诏书:

“授允礽以册宝,立为皇太子。”

所以,这个理由其实也站不住脚。

最可靠的理由是什么?!那就是——那时候的书写是汉文写一遍,满文写一遍,就算汉文可以改,满文你改一个我试试,我给你们看看皇帝的满文:


我曾经请教过满语的专家,在满语里,十四子和第四子是完全不一样的发音。

所以,改诏书是不可能的,雍正肯定不是篡位的。


susie李舒


雍正当然没有篡夺皇位,民间传说里面有大量说雍正是篡位的,还说雍正是被吕四娘给取了首级而死的,甚至还说康熙帝和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都是被雍正给害死的,但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那我们具体来说说,为什么说雍正并没有篡夺皇位?

第一,我们先来说民间传说最广的说法,据说康熙的遗诏上面是传位十四子,被雍正改成传位于四子。这个说法有几个问题,一,于的繁体字是於,而于是简体字,也就是说十加一横是变不成繁体字的於。

二,清代皇帝的遗诏是满汉蒙三种语言写的,那么即使汉字可以那样改,那么满文与蒙文又如何改呢?

三,清代的传位遗诏一般会说传位皇十四子,而不会说传位十四子,所以加一横,那就是传位皇于四子,那根本就讲不通的。所以康熙的遗诏被改,这是一个很拙劣的说法。

第二,康熙六十年,康熙六十岁庆典的时候,康熙帝派雍正帝到盛京去祭告祖陵,冬至的时候,又派雍正帝到南效祭天,康熙六十一年冬至,又派雍正帝去祭天,而这些行为一般要么是皇帝本身,或者是储君代为,所以说康熙帝就是打算让雍正来继位的。

第三,有些人说康熙帝是想传位于十四阿哥的,但是我们知道,一般都是太子监国,如果康熙帝想让十四阿哥继位的话,就不可能在康熙六十一年的时候还让十四阿哥还在担任抚远大将军,而是在京城中,随时等待继位,这个就意味着康熙帝根本无意让十四阿哥继位的。

第四,雍正帝继位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步军统领隆科多,而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如果康熙帝不想让雍正帝继位,那么就不会让隆科多继续担任步军统领这个重要的位置。


历史简单说


悟空问答,寅哥解惑!康熙是清朝皇帝的代表和榜样,头条里悟空问答关于康熙的问答也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康熙的传位之谜!更是大家关注的热点。我也借此谈谈我对此问答的看法和见解,请大家点评:

康熙最中意的继承人究竟是谁?

我们都知道雍正作为第四子继承了皇位,但实际上康熙最钟意的还是次子胤礽!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所生的独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尊贵的地位决定了他比起其他阿哥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康熙和赫舍里的感情深厚,赫舍里又英年早逝,怀着对爱人逝去的悲伤,康熙对胤礽是疼爱有加,可以说把一个父亲对子女的爱发挥到了极致!但随着康熙在位时间的过长,导致了胤礽的心智失衡,父子俩的关系已经潜移默化的变质了!最终导致的就是胤礽的被废,终身监禁!如果康熙没有如此长的寿命,胤礽继位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皇四子胤禛从小就沉默寡言,性格偏向内敛,但心里有数,思维发达。在太子被废的情况下将隐忍做到了极致,真正做到了不争即是争!摸透了康熙的帝王权术,将自己的优势最终转化为盛势,成为了最终的赢家!可以说胤禛是一个集魄力和智慧的政治高手!

雍正有没有矫诏,篡位?

完全是无稽之谈!清朝继位诏书分为满汉两种文字,怎么改?如何改?它不是电脑打印出来的!在清朝这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国家,想在康熙的手里矫诏?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康熙看重的就是雍正那股敢于打破常规,将改革痹症进行到底的勇气和魄力!清朝需要一位铁腕的领导者,这才是康熙选雍正做继承人的最终原因!

我是寅哥解惑!如果对我的回答满意,请多多点赞和评论!谢谢阅读!




寅哥解惑


要弄清康熙心目中的继承人是谁,首先得理清康熙选接班人的标准。

康熙的第一个标准:他要是个“孤臣”。

康熙安排四阿哥胤禛追讨国库欠银,胤禛要带十三阿哥一起去,康熙不准,他说,要让胤禛做个孤臣。胤禛不负康熙所望,事情办得很好,康熙很满意。

孤臣可以不顾及情面,大公无私,能按照康熙的意思把事情办好。孤臣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结党隐私。在康熙心里,只有孤臣才是最好的臣子,能很好地为君办事,还能让君放心。

康熙让胤禛做个孤臣,这和接班有关系吗?有。康熙执政期间,由于战争不断,耗费很大,王公大臣借钱不还者很多,国库亏空严重。康熙宽仁,弊政很多。作为大政治家,康熙清楚,他需要一个接班人来割除弊政,孤臣是最好的人选。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作为党派首领,你只有封官许愿大家才会拥戴你,将来做了皇帝,就需要兑现承诺。兑现的承诺其实就是大清国的国家利益。做孤臣就可以避免这些。

康熙需要的是孤臣,这在后来也得到印证。太子党被康熙打掉了,八阿哥公认的贤王他坚决不用,十四阿哥是八阿哥党成员,也断送了前程。

胤禛虽说不上完全意义上的孤臣,至少表面上也算是孤臣了。四阿哥党人数少,行动秘密,主要成员年羹尧是他大舅哥,隆科多是他舅舅,外界看四阿哥是个孤臣,没有结党。

康熙的第二个标准:“观皇孙”。

康熙六十年的一天,雍正请康熙到雍王府的后花园观花散心。不远处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引起康熙的注意。这时的雍亲王胤禛就叫来正在读书弘历,和皇爷爷康熙见面。康熙问弘历在读什么书,弘历说是《论语》,康熙让他背诵,弘历背的非常流利,康熙让他解释意思,弘历解释得清楚准确。康熙很喜欢弘历,之后就把他养在宫中。



期间,康熙还让人把弘历的母亲叫来,他要亲自见一见。看到弘历的生母,康熙说出了“有福之人”的话。这在康熙来说是很异常的举动。之后他又向雍亲王胤禛要了弘历的生日时辰。康熙还说过弘历是个有“大福”的人。他想让弘历当皇帝,这想法已经很清楚了。

康熙是个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从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他对培养第三代接班人非常关注。

康熙对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也非常喜爱,《李朝实录》记载,二废太子后,康熙说,“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云”。这也证明了康熙对第三代接班人的关注。



康熙和弘历第一次见面是康熙六十年,没几个月康熙就去世了。这时能争皇位的只有两人,一个是四阿哥胤禛,一个是十四阿哥允禵。允禵两个条件都不符合,胤禛两个条件都满足。如果你是康熙你选谁?!胤禛就是康熙心中的继承人。


有得观史


雍正继承皇位,历来是清史研究的重大谜案之一,就如题者所问,康熙皇帝心目中的继承人究竟是谁,雍正是矫旨篡位吗?有书君在此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首先,对于题者的第一个问题,有书君认为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继承人是废太子允礽,原因有以下三点。

1、 因为允礽是嫡子。

废太子允礽为康熙的皇后赫舍里氏所生,乃是正宫嫡出,地位尊贵。

清朝初年并没有实行嫡长继承制,但自顺治皇帝开始,满清皇室对汉族文化非常仰慕。

康熙从小接受了儒家教育,潜意识中已经认同“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皇位继承制度,所以他才会在康熙十四年,把刚刚两岁的允礽立为太子,可见康熙对嫡子寄予了很大厚望。

2、 允礽比较出色。

自古皇家儿女多聪慧,允礽从小受康熙教诲,在其言传身教之下生长的出类拔萃,不仅书法、绘画方面造诣颇深,更在军事、政务方面彰显出才能。

康熙患病时说:“朕因违和,于国家政事,久未办理,奏章照常送进,令皇太子协理,付批办处批发。”

正是因为允礽表现出色,康熙才会放心把政务交给他处理

3、 康熙对太子废了再立的心思。

史书记载,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是康熙四十七年,理由是“语言颠倒,愤然发怒”,没过多久康熙就觉得废召太于仓促,过了半年时间,康熙四十八年,允礽又被复立为太子。

自古就有“天子一言九鼎”、“君无戏言”的说法,多年来帝王为保持威信,从不做朝令夕改的事情。

康熙却不顾天子颜面和君子德行,下了废太子诏书,马上又颁出复立诏书,可见他对允礽仍然心存希望。

其次,对于“雍正是否矫旨篡位”,题者应该问的是“雍正是否篡改遗诏和篡位”,有书君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不存在篡改遗诏的情况。

1、 太子自作孽为雍正继位提供机遇。

允礽出身高贵,若是规规矩矩,自是前程一片大好。

只可惜,一手好牌拿在他手里,却让他打的稀烂。

康熙正当盛年,他却招兵买马、集结亲信、不听教诲,这样做不仅把自己逼到废了再立、立了再废的窘况,更为雍正继位打开了豁口,提供了机遇。

2、 鹬蚌相争,雍正享渔翁之利。

皇位争夺战中,废太子集团和黄八子集团明争暗斗,结党钻营,争斗的鱼死网破。

雍正的皇四子集团却在暗中细心观察,对两方既不附和也不做对,只是安静守分,广结善缘,把自己的锋芒敛存起来,等待时机。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在权力争斗的平行四边形中,两个不同方向的力量斗争的结果是产生出了斗角线的力量。

就如这场皇位争夺战,雍正集团就是那个最终产生的“斗角线”。

3、 皇位遗诏书写必定规矩。

很多人怀疑雍正将康熙传位诏书中关键一句“传位十四皇子”更改为“传位于四皇子”,有书君觉得这应该不是史实。

古代文人书写多用繁体字,简化字是近代才开始流行。“于”字为简化字,这样书写不符合当时历史背景。

另外,史书记载,清朝传位诏书应写两份,其中一份用汉子书写,另一份用满文书写,根本不会存在“十”改成“于”的情况。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康熙心目中真正的继承人乃是废太子允礽,只是允礽作茧自缚、得意忘形,才让康熙选择雍正成为皇位继承人。

正是应了那句“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哪个人能笑到最后啊。”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目前发现的康熙遗诏一共有四份,分别藏于台湾故宫,大陆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档案馆。这些遗诏都是满汉双语,绝无可能被修改。那么这可以说明雍正并非篡位吗?

并不能,因为现存的康熙遗诏是雍正登基后命令大臣起草的,并非康熙亲笔所写。

那么这是说雍正伪造了康熙遗诏,所以他是篡位吗?也不能这么说,因为有两种皇帝遗诏:

第一种,是皇帝生前亲手写好的。这种遗诏会比较短,寥寥数语,主要是说明由谁继位,以及一些身后事的安排。比如下图是道光遗诏:

可以看到,清代皇帝写重要的文字,会使用满汉双语,比如“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这一句,旁边就有一句满文。如果康熙真的写了遗诏,是没法篡改的。但是康熙到底有没有留下遗诏,这是一个疑问。他是急病而死,很可能只有口头遗诏,没有文字版本。

第二种,是新皇帝登基后,组织大臣起草的。新皇登基后,要把先帝遗诏公布天下,以示自己的正统地位。真正的遗诏言辞简略,所以新皇帝要重新起草一份正式的文件,传抄到各地,这也是发现的康熙遗诏有四份的原因。

在第二种遗诏中,会回顾一下先帝的功绩,夸赞新皇帝的人品与才能。假如先帝有什么明显的错误,遗诏中也可能借先帝之口进行自我批评(比如顺治遗诏就被写成了罪己诏),并改正错误。这样可以为先帝博得好名声,也让新皇帝不违反儒家“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孝道,可谓一举两得。

现存的四份康熙遗诏,都是第二种,因此既不能证明也不能证伪雍正篡位说。


那么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呢?我认为不是。最有力的证据是:康熙把十四子胤禵派往西北领兵打仗。而且当时战事已经胜利,胤禵回到京城向康熙汇报,没几个月康熙再次将胤禵派往西北主持善后工作。

中国自古就有“世子不将兵”的传统,就是说皇帝不会把太子派往边疆打仗。康熙把胤禵派往西北的时候已经六十多岁了,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他已算是高龄。就算此时康熙身子骨硬朗,也随时有可能突发急病。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把胤禵派往西北,难道不怕自己突然驾崩,胤禵赶不回来,皇位被其他皇子夺去吗?历史上秦始皇将太子扶苏派往北方打仗,结果秦始皇驾崩,赵高与李斯矫诏立胡亥为皇帝。

所以,康熙把胤禵派往西北,证明在他心目中,胤禵并非继承人。雍正是光明正大的登基,并没有篡位。



梦露居士


康熙临终遗照是让雍亲王胤禛即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坊间传闻说是国舅爷隆科多把遗照上的十四改成了于四,这纯属瞎扯淡的,因为你汉文可以改,但是请问你满文如何去改?



康熙在晚年决定立四皇子胤禛为继承人,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首先是雍亲王的个人能力出色,并且没有拉帮结派,搞个人的小山头,政治清廉无私。其次是他有一个好儿子弘历,对于康熙来说,他想让大清国运昌隆,但又无法预知后世之君是否圣明,当他看到四皇子胤禛的儿子弘历的时候,心头为之一亮,原来他可以在有生之年,为大清帝国指定两位继承人,并且这两位皇帝都拥有经天纬地之才。



在英明睿智的康熙手底下,想偷梁换柱,移花接木,私自篡改遗照,上演赵高把扶苏改成胡亥的那一幕,当真是痴心妄想,虽然康熙的生命已即将走到终点,但是其并未糊涂,也未离开权利的中枢北京,所以他是完全有能力安排好身后之事的,因而雍正的即位是名正言顺的。


清史宴


这问题很好玩。

皇位之争历来是血流成河你死我活的一场大战,即使如贤明著称的李世民也有玄武门之变,成为一生的污点。唐宗宋祖的另一位宋太祖赵匡胤,死的也不明不白,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悬疑。

大明朝燕王朱棣更是以靖难之名,悍然发兵当时的京城南京,建文帝仓皇出逃下落不明,朱棣即皇帝位,有不服的就杀人十族,比方说方孝孺。最可怜的是方孝孺的学生的学生,可能都没见过方孝孺,但是也被朱棣给杀了,当时只是方孝孺一人就牵连了873人被杀。

王冠真的是血染成的。

清王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训,皇位接替很少流血,康熙接班顺治,理由很奇葩,他出过天花了。

古人孩子出天花往往是创生死关,要命的病。幸运的小玄烨早早的出过天花,证明他今后很大的几率是会成年的,不会半途夭折,这也是他能继承皇帝位的一个最大的助力。

康熙生育力旺盛,只没有夭折的皇子就有24个,而有能力竞争皇位的就有9个,所以他晚年才出现了九王夺嫡的局面。

这里面的故事很多,比方说有人说康熙原来是要让十四皇子当皇帝的,后来四皇子胤禛知道了,派自己府里的高手童林童海川夜入皇宫偷了密诏,国舅爷隆科多妙笔生花把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了传位于四皇子,在十上面加了一横。

于是原本康熙属意的十四皇子变成了四皇子,雍正的皇位得来不正啊。后来为了堵住天下人的嘴,雍正又研究出了恶毒武器血滴子,只要向不听他的话的人祭出血滴子,这人的头就和身体分离了。

由于这个传说太具有传奇性,所以在民间流传的很广,很多还添油加醋,说雍正不理朝政荒淫无道,每天要和多少个女的睡觉。香港电视剧甚至演过雍正爱上了民间女子吕四娘。

当然这些大多是胡扯。

康熙的遗诏是有的,也是传位四皇子胤禛。这份遗诏有汉语满语,而满语中的于和十根本就是两个字,不可能改的不露痕迹的。

民间传说的雍正不理朝政更是民间对昏君的惯常想象,我们今天知道雍正是个工作狂,只批奏章一项每天平均就要写一万多字,这勤勉劲都赶上唐家三少了。

他儿子乾隆号称十全老人,在任期内使劲折腾,从来没有为钱发过愁,这里面很大的功劳是雍正苦心巴力挣来的。

他在十三年的任期里上得罪皇亲国戚,下得罪文武百官,换来的是国库丰盈百姓富足。

看看他给乾隆留下的家产,使得乾隆大帝创出了康乾盛世,但是乾隆晚期,任用贪官,盛世被他败得差不多了,他儿子嘉庆面对已经开始千疮百孔的国家,无能为力,最后不明不白的死在了避暑山庄。

看来有位好爹还是很重要的。不过乾隆对他这位勤勉的爹是有点看不上的。他处处学习的是他祖父康熙的行为做派。

但是康熙却吧皇位传给了和自己很不像的雍正手里。为啥?

其实康熙晚年面临着和乾隆晚年一样的局面,国库没钱,大臣们和国库借了很多钱,却不还了,康熙是不愿意整饬这种局面了,都是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老哥们,他下不去狠手,但是长此以往大清会被这帮老哥们给玩死的,所以他选了刻薄寡恩的雍正。

事实证明,他眼光不错。

不过康熙这样的皇帝,清朝出了俩,但是雍正这样的大清朝只有一个。

所以嘉庆最大的功绩就是把和珅整倒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薛白袍



雍正绝对是康熙选定的合法皇位继承人,雍正矫旨篡位的说法听听便可,不必信更不可信,稗官野史而已,甚至只是蓄意抹黑而已。

关于雍正继承皇位,“九子夺嫡”这个故事的传播率很高,民间传说是:康熙本意是要传位给十四阿哥,已经拟好诏书了,然后四阿哥很不甘心,转念一想,嘿,我去将“十”改成“于”那诏书不是成了“传位于四子”了?

自古皇位继承人立嫡长,可是在清朝并不如此,清朝皇位继承是“立贤”。康熙不喜欢大阿哥,所以后来立二阿哥胤礽当太子,可是胤礽脾性很不好,于是被废了。后来胤礽又被立为太子,然后又被废了,胤礽掩泪痛哭道:“宝宝心里苦。”康熙晚年,因为没有废了胤礽的太子位以后便没再立太子,这让他的很多儿子们看到了希望,于是在他面前争相表现。不过,康熙最终选择了四儿子胤禛。


将“十”改为“于”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于”的繁体字写作“於”,除非雍正是现代人穿越回的清朝。只这一点便可以否定雍正是篡改诏书继承皇位的说法,更何况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满族人有自己的文字,因此诏书也要用满文写的,满文的“十”和“于”总不会像简体汉字这么相似了吧?因此,雍正是合法继承人这事是百分百可以确定的。


雍正继承皇位在当时是最好的结果,对于清朝当时的情形,正需要雍正这种更有包容性并且擅长搞经济的皇帝来治理国家,同时缓和民族矛盾以及社会阶级矛盾。

清朝康熙时期的战事并不少,战争的消耗肯定是很大的,所以雍正即位以后,政策的重心和康熙是不同的,雍正主要是搞经济民生,整顿吏治,还有便是改土归流,促进了各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归属感,当然战绩方面也是有的,平定了罗卜藏丹津。然后,雍正还设立了清王朝的一个最重要的机构——军机处,在最大程度上巩固并强化了皇权。雍正为清朝积累了很多家产,不过很可惜的是,他有个败家儿子——乾隆,乾隆风流潇洒的背后是雍正的夙兴夜寐。

对于满汉问题的处理,雍正算是较为公正的了,虽然他的文字狱也搞得风风火火,他曾经对直隶巡抚李维钧说:“京畿之地,旗人和普通百姓混居,旗人很暴虐,这可苦了百姓了,你要好好治理啊!也不要顾及什么旗人还是汉人,更不要顾及王公贵胄,有什么事我给你撑腰!”然后经过康熙朝的九子夺嫡,雍正深知皇位的争夺于国不利,于是即位后便将立储的诏书写好放到了正大光明的匾额后面了,由此避免了雍正朝的皇位争夺战。当然,乾隆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康熙指定的。

谈及清朝,我们貌似总是先想到康熙或者乾隆,夹在中间的雍正存在感则相对弱了点。别看康熙牛哄哄的,杀鳌拜,削三藩,收台湾,怼沙俄,虽然确实很厉害,可是这里面的消耗谁看不见?因此雍正即位后,赶紧转移工作重心,恢复民生,搞经济!说到搞经济,康熙真比不过雍正,败家儿子乾隆更不用说了,所谓的“乾隆盛世”从根本上可以说是雍正创造的,乾隆是在挥霍雍正的遗产而已。

自明末知清初,战事基本上没有停过,此时正需要雍正这种善于处理民生问题并且擅长搞经济的皇帝上位,让百姓恢复生产经营活动,为国家积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