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的权力在清朝末期没人可以动摇?

蔚蓝宇宙浩瀚星空


慈禧的异军突起从她生孩子开始的,慈禧小名兰儿,出生一普通八旗家庭,父亲惠征在官场墨迹了大半辈子,也才混到个四品道台,小兰儿跟着颠沛流离,日子也过得不太如意,还好,女娃娃越长越丽质,满清八旗的人丁从出生都要到内务府报备,女孩长大后必须送到宫里参加选秀女,1851年咸丰皇帝登基,1852年就要大选秀女,这次,小兰儿混在浩浩荡荡通往紫禁城的大街上。

看到老太太骚首弄姿的样,我就想上去挠她。

清廷选秀女的年龄范围是13-17岁,这年小兰儿刚好17岁,小姑娘已经长开了,又天生丽质,外表非常有优势,没得说,一点就被咸丰给相中了,封为兰贵人,住在储秀宫,别欣喜,这个起点很普通,当年众多被咸丰看中的姑娘都封了贵人,而且有个女子受咸丰独宠,仅用6个月就由嫔晋升为皇后,称钮祜禄皇后,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慈安太后,悲剧的是,咸丰洒下再多的龙恩,就是没生育,传宗接代这事还得另寻目标。

垂帘听政是两个人,一个慈禧,一个慈安,且慈安比慈禧尊贵。

咸丰4年,一拨儿进宫的姑娘们熬了几年资历都进封为嫔,兰贵人也在内,封为懿嫔,此时她依然不显山不露水,随大流,事情的转弯在2年后,懿嫔怀了龙种,生下了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已经26岁的咸丰终于当爹,当天就封为妃,第二年,载淳过周岁时,又封为晋封懿贵妃,当时咸丰只有皇后,没有皇贵妃和贵妃,等于说懿贵妃是后宫中仅次于钮祜禄皇后的二号人物。

景寿,是8个襄政务大臣被杀了3个,幸存5个里面官最大的一个,政变时被革职,3个月后复职。

实际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懿贵妃生的孩子以后要登大位的,懿贵妃以后才是真正的女主人,钮祜禄皇后也明白形势的变化,她也要巴结懿贵妃,两人以姐妹相称,这时候的懿贵妃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女主人了。4年后,咸丰病死,载淳即位为同治皇帝,先帝的钮祜禄皇后徽号慈安,称慈安太后,同治生母懿贵妃徽号慈禧,称慈禧太后。

奕訢,咸丰弟弟,辛酉政变后封为议政王。

同治皇帝才6岁,咸丰闭眼前已深刻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凑了8个襄政务大臣,他知道懿贵妃权力欲望重,但又不能让大臣太跋扈专权,又弄了个御赏印章和同道堂印,一个给了后宫,一个给了朝廷,国家大事要同时盖这2方印才能生效。8个襄政务大臣也觉得好男不跟女斗,你养你的孩子,我们为朝廷效力,谁知慈禧不这样想,她觉得这样会架空小皇帝权力,说动了好妹妹慈安太后,联合了恭亲王奕訢,女子能动手决不动嘴,直接剁了3个,革职5个,赞襄政务王大臣被处理干净。

图为慈禧的定东陵。

于是开启了晚清著名的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掌有两方大印的慈禧手握实权,这还没完,此时的权力还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议政王奕訢三角关系,尽管慈安不太管政事,奕訢是个臣子,但仍有碍于慈禧独统,1881年慈安太后归天,3年后因中法战争废黜了奕訢,慈禧终于裹着光绪,登顶权力巅峰。


图文绘历史


慈禧能够执掌晚清将近半个世纪,不外乎就这三点:独特身份、权谋手段和恪守封建礼制。

【先说独特身份】-名分

慈禧手里最大的一张王牌就是,给咸丰帝生了唯一一个儿子。慈禧生孩子这事,不但改变了她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大清的命运,更改变了中国近代史。假如那晚上,咸丰把精力挥洒到别的女子妃子身上,真能改写中国历史了。

慈禧给咸丰生下儿子之后,从一个不起眼的懿嫔,一路升级到懿妃,再升级到懿贵妃。咸丰驾鹤西游之后,同治毫无悬念继承皇位。慈禧晋级为与慈安并列的“圣母皇太后”,从此成就全天下唯二的显赫地位。

后来慈安早逝,慈禧成为唯一皇太后。同治帝幼儿即位。慈禧作为皇太后垂帘听政,却也名正言顺,太后辅佐幼主,历来有之。

同治帝死后,光绪是过继给咸丰,作为咸丰继子的身份登基,由此,光绪也算慈禧继子。慈禧作为皇太后的身份没变,光绪也是幼儿即位,慈禧太后继续辅佐幼主。

光绪不够强势的情况下,什么时候还政于小皇帝?什么形式还政?还不是慈禧说了算。

【再说权谋手段】-厚黑

虽说当初咸丰留下顾命八大臣,慈禧也可以作为皇帝的母亲干预朝政。但是有顾命八大臣存在,慈禧无法做到大权独揽,于是就有了慈禧联合慈安拉拢恭亲王、醇亲王等人得“辛酉政变”。一举打掉八大臣,从此“垂帘听政”慈禧有机会掌握大权。

但是,从同治选皇后和安德海被杀,这些事看出,慈禧大权独揽的路上,还有一只拦路虎——慈安。慈安40多岁就莫名其妙死掉,慈禧成为一匹脱缰野马,再也没有约束。

慈安死后三两年,慈禧再拿掉了洋务先锋恭亲王奕訢。从此,慈禧通过恩威并施,打压一拨扶植一拨的手段,把宗室王爷、王公大臣都驯服成一个个惟命是从的奴才。

【恪守封建礼制】-祖制

慈禧虽然大权独揽,但表面上一直是恪守了封建礼制。在同治、光绪两任皇帝身上,慈禧都是皇帝母亲,太后辅佐幼主历来有之,名正言顺。

但是无论如何,她不能走到女皇帝的位置上,一旦她走出那一步,满清统治集团必然群起而攻之。

为什么把光绪继嗣给咸丰?而不是找一个宗室子弟给同治继嗣?那是因为皇太后有资格辅佐幼主,如果给同治继嗣,那她就成太皇太后,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正因为慈禧始终恪守封建礼制,也没做出武则天“养男宠淫乱后宫”那样的事,同样恪守封建礼制的大臣们才信服她。

光绪16岁时,慈禧即使舍不得放权,也要做出还政于光绪的样子,自己并没有打破幼帝大婚后亲政的“祖制”。

即使慈禧仍然通过“训政”掌握大权,但是政治就这么虚伪,做样子也是必须的。很明显,慈禧这样做就有失去权力的风险,但是她仍然恪守了“祖制”。

1889——1898这个时间段,光绪是有机会逐步收回权力的,可惜光绪太怂,慈禧太横,反而搞得水火不容,最后“戊戌政变”,慈禧也没敢废掉光绪。

但是,慈禧跟光绪估计真的矛盾够深,慈禧发狠幽禁了光绪帝,实际上是赤裸裸挑战了皇权制度,算是有违封建礼制了,这就造成了朝中大臣的离心离德,慈禧的威信再也不复从前。

1900年八国联军进京,一众封疆大吏东南亚互保,不听号令,就能看出,慈禧失去了对朝局的绝对掌控。此后,督抚们阳奉阴违,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慈禧即使不死也无力回天了。


尔朱少帅


慈禧的权力本来还是有所制衡的,只是那些人不争气罢了。

前人挖的“坑”

朱元璋废了宰相之后,皇帝的权力开始走向巅峰。但是毕竟刚废宰相,皇帝负担就增大了,于是就有了内阁,而后明朝一些时期的内阁在一定程度上极大的制衡了皇帝权力。清朝立国搬的是明朝的制度,且在此基础改进了,设立了军机处,至此皇权达到顶峰,正常情况下臣子难以威胁皇权。这就给慈禧专权提供了制度上的优势,算是前人挖的“坑”。


不争气的人啊

咸丰死的时候,用互相制衡来提防慈禧等后妃或者大臣专权,所以就有两宫太后和顾命八大臣。但是顾命八大臣却不争气,几下就被慈禧给算计挂了。哪怕慈禧的盟友,亦是斗争不过慈禧。

随着同治年岁渐长,慈禧不得不让同治亲政,但是同治也是不争气,年纪轻轻的就挂了,这样又给了慈禧复夺权力的机会,慈禧权力进一步巩固。

慈安虽然去世的最晚,但是对权力追求并没有慈禧那么狂热,而且光绪七年慈安亦亡去。慈禧从此一人独大,当然不可动摇。



慈禧的地位并不是一开始就没有人可以动摇,只是这些人基本上都不争气,要么就是对权力不感兴趣,最终才使得慈禧权力走向巅峰,变得没有人能制衡。


淡看天上月


清朝末年慈溪太后垂帘听政四十余年,成为中国政治最高的主宰者,权力无人可以撼动,直到去世都牢牢地掌握着权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得益于慈禧太后的个人能力。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她的确拥有较强的政治能力。慈禧太后的文化素养是比较高的,这为她掌握政权提供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试图临朝的太后不止一个,但是有些人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并不能有所作为。比如在同治年间,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听政,但是慈安太后的个人文化素养显然无法和慈溪相提并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言文都是没有标点的,全靠阅读者的断句。而慈安太后不会断句,她根本看不懂大臣们所上的奏折。她如何能够和慈溪相抗衡呢?慈禧太后的政治能力也不可小觑。早在咸丰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参与到朝政之中,经过了这些历练,使得慈溪的政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此后数十年的政治斗争中,慈禧太后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技巧都在与日俱增。

其次,慈禧太后的临朝是代表了皇权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朝代,也是皇权空前强大的朝代。在清朝,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抗皇权。无论是军机处还是内阁,都只是皇帝的秘书而已,其权限和前朝的丞相是无法比拟的,根本形不成对皇权的抗衡和制约。而清朝后期,地方的权限虽说有所扩大,但是地方也没有能够形成对抗中央的权威。所以,曾国藩在铲平太平天国之后,根本不敢动非分之想。

再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王朝了,经过了此前历代王朝的灌输,忠君思想深入人心,反对慈溪就意味着是不忠,任何和慈溪对抗的人都可以被她扣上不忠的罪名从而受到人们的唾弃。

第四,当然皇帝本人和太后之间不能没有矛盾,皇帝都想自己乾纲独断。但是,同治皇帝作为慈溪的儿子,自幼被母亲严格管教,他虽然对母亲有不满的地方,但不会从根本上反对母亲。而光绪皇帝作为一个傀儡天子,根本没有对抗慈溪的资本。戊戌政变的时候,慈溪轻而易举地就把他囚禁起来。

也正因为这样,慈溪才能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余年。


野叟杂谈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国落后之根源。

为什么清末慈禧太后的地位无法被动摇呢?最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慈禧的地位是正统合法地位

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妃子,同治皇帝的母亲,慈禧太后的位置一直是正统的。

咸丰皇帝死的时候,确立了三方互相制衡的正统权力,慈安、同治帝(慈禧)、顾命八大臣。

然而慈安慈禧两太后伙同恭亲王奕訢、蒙古名将僧格林沁发动政变,顾命八大臣被顺利铲除。

后来随着慈安太后的去世,慈禧太后一家独大。

因为军权代表僧格林沁死亡,慈禧太后将军权握在手中。

唯一能抗衡慈禧的人是恭亲王奕訢,但是奕訢最大的短板是他的权力来源不合法,是发动政变来的,最终被慈禧太后踢出权力中心。

慈禧太后真正做到一家独大应该是从1884年开始的。

第二、湘军集团、汉族势力的威胁

湘军势力的坐大,汉族势力的抬头迫使满清贵族渴望一位有政治权威、有政治手腕的人物来带领他们进行抗衡。

慈安太后去世、同治皇帝早夭、恭亲王奕訢地位的不合法、光绪皇帝年幼,导致清朝能与湘军集团、汉族势力相抗衡的正统领袖只能是慈禧太后。

事实也证明满清贵族是迫于湘军集团抱团的,很多人并不认同慈禧太后。当光绪皇帝长大之后,很大一部分满清贵族和清朝官员倒向光绪皇帝,形成帝党,但是此时已经太晚,慈禧太后已经成了气候,直接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

连光绪皇帝这样一个过继的皇帝长大后都对慈禧太后的地位形成威胁,可想而知如果真正的按照法统继承的皇帝权威有多大,但是很可惜最后一位按照法统上位的同治皇帝早就死了。

第三、慈禧太后的政变手段很“温柔”

慈禧发动了三次政变,祺祥政变、辛酉政变、戊戌政变,一次是铲除了顾命八大臣,一次是铲除了恭亲王奕訢势力,一次是铲除了光绪皇帝身边的帝党势力。

中国历朝历代,政变都是“血腥”的代名词,基本每次都是血流成河。

但是,慈禧的这三次政变却没杀多少人。

  • 第一次政变别说余党,就是八大顾命大臣都只杀了三位,为了照顾大臣们的体面,除了肃顺之外,其余都是在家自尽。
  • 第二次政变也只是让恭亲王奕訢强制回家疗休,也是一人未杀。
  • 第三次政变也只杀了带头的“戊戌六君子”。

相比之下,汉朝吕后、唐朝武后的手段太过酷烈,虽然也震慑了很多人,但是也导致很多人没有退路,只能一条路走到黑。

这对于慈禧的政敌还是湘军集团来说都是乐见其成的,因为谁都不愿意自己因为莫名其妙的理由而被朝廷清算,极大的保证了朝廷的稳定性。



第四、慈禧太后搞“均衡”“平衡”的手段特别高超

这项技能是统治者的天赋技能,在中国,只要是统治者,都无师自通这项技能。

第五、慈禧太后擅长给自己制造“拉仇恨值”的肉盾,也就是所谓的替罪羊

针对湘军集团的肉盾“两江总督马新贻”;

天津教案让曾国藩办理,使曾国藩在洋人和百姓面前两面不是人;

中法越南战争又一次成功的甩锅给恭亲王奕訢,导致其下台;

签署不平等条约的“御用肉盾”李鸿章;

慈禧太后后期一直想变法,但是自己不动,让光绪皇帝和康有为冲在前面躺雷,等差不多了,囚禁光绪皇帝,捕杀变法人士,然后三年后自己进行变法。

总结

慈禧太后长达半世纪的权力并不是偶然造成的,而是时代背景和慈禧太后高超的政治手段共同造成的。

但是慈禧太后政治手段再厉害,也只能证明她是一位老谋深算的政客,而不是一位为国为民的政治家。

她的权力只能用于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能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晚晴时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40多年,可以说整个清朝的权力都集中到了她一人的手中。她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了整个国家,以至于在她死后竟然没人可以替代她,最终大清也就迅速的崩溃了。

那为何晚晴时期无人可以撼动慈禧的权力?

传闻慈禧自幼就聪明伶俐,非常的有主见。在她17岁第一次进宫的时候,还是一个默默无名的秀女。她深知在宫中只有成为皇帝的女人,安全才有保障。于是她买通了太监,在得知咸丰皇帝行踪之后,又设计了一出巧遇的情景。很顺利的慈禧就成了咸丰的女人,并被封为兰贵人。

借着咸丰的宠信,慈禧可以在咸丰批阅奏章的时候,自由的出入。因为慈禧学习能力极强,常常可以一眼就找出奏章中问题的所在,所以在咸丰皇帝病休期间,奏章都交给了慈禧处理。这也让慈禧练就了处理前朝政务的能力,应该说慈禧的执政能力比一般的皇族子弟强了太多。也是在这个时期,慈禧对权力有了很强的渴望。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皇帝逃亡到承德避暑山庄,并死在那里。咸丰在临终前,将政权交给了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同时叮嘱他们要小心慈禧。但是没想到被慈禧太后先下手为强了。此时的慈禧对权力有了极大的野心,她先是联合了没啥文化的慈安太后,而后又拉拢了一直被咸丰压制的恭亲王奕欣,以极为狠绝的作风,迅速将咸丰辛苦安排的八位顾命大臣,打成乱党铲除。于是慈禧和慈安太后一起垂帘听政,但是没过多久作为唯一一个能够威胁到慈禧的慈安太后暴毙在钟粹宫。此时大清皇权尽在慈禧之手,慈禧开始真正的掌控国家政权。

慈禧驾驭朝堂的能力极强,但是她最厉害的地方不是消灭自己的政治对手,更厉害的是她的御下制衡之术。慈禧的亲政是皇权的代表,清朝时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最强的朝代,在清朝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抗皇权。而大清的宗室在法理上罢黜慈禧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弹指千年


因为慈禧是皇太后,这就是唯一的原因。

想要挑战慈禧,前提是你要有和她匹敌的身份。所以,肃顺这些顾命八大臣失败了,光绪这个子皇帝也失败了。

慈禧的母后身份,使她超然于帝国的一切人物。

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是什么?

忠和孝。忠是指忠君,孝是指孝顺父母。

  • 肃顺作为臣子反对皇太后,那么就是不忠;

  • 光绪作为儿子挑战母亲,就是不孝。

由此可见,慈禧是完全站在当时社会的道德制高点上。这无关于慈禧本人的政治素养和水平,身份就是慈禧最大的依仗。


具体以光绪为例。

光绪的上台完全是慈禧推动的结果,这就导致光绪在慈禧面前天然会爱上一头。对母后不孝,何以统治天下?即便光绪手握大权,也必须要尊敬慈禧。

更何况光绪只是傀儡,慈禧从未放弃权力,光绪怎么会有机会动摇慈禧的统治呢?

再说说朝廷大臣的情况。

无论是被慈禧除掉的顾命八大臣,还是恭亲王、翁同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不管他们握有多少权力,在慈禧面前的身份都是一样的——

都是必须忠诚于皇太后、恪守臣节的大臣。

因此,如果你发起对慈禧的挑战,就有可能沦为众矢之的,这是忠君思想在古代的必然结果。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非常明显的,慈禧的权力不可能被任何人动摇,除非你彻底推翻清朝。


HuiNanHistory


满清入关,统治达260年,到了清朝末期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四十余年,牢牢的把控着清朝的全部权力,她的一言一行,甚至还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但这也使得在她死后,清朝无法找出任何人来替代她,但是最后迅速的崩溃了。 慈禧为什么能够牢牢的把控住清朝的全部权力,无人可以动摇呢?



一-自身聪敏,巧设机缘遇咸丰

当慈禧17岁进宫的时候,她还仅仅是一个寂寂无名的秀女,但对于慈禧来说,进宫最大的目的,就是要成为皇帝的女人,于是她通过买通太监,提前获知了咸丰皇帝的出行路线,设计了一出巧遇的戏码。 但咸丰巧遇慈禧的时候,这对于爱看戏的咸丰皇帝而言,这简直就是西厢记里经典的桥段,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非常喜欢上了这个看似娇羞的小秀女,将其纳为兰贵人,自此博得了入宫之后的第一个进阶之身。 此后,慈禧更是在咸丰病痛之时,在御书房经常帮助咸丰批阅奏折。 那么为什么咸丰会让她来批阅,肯定不会是别人以为的她书法好,可以肯定的是,慈禧在看问题的时候,大多能够一针见血找出奏折中的问题所在,并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这才是慈禧能够在御书房帮助咸丰批阅奏折的原因,看过这一幕大家是否觉得很眼熟,没错当年武则天也是因为李治多病且极有主见,而逐渐代理了唐朝的政权,而慈禧对权力的欲望估计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



二、杀伐果断,联慈安杀尽八大臣

咸丰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后,仓皇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最终死在了那里。或许是他死前警觉到了慈禧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但又不舍得杀死自己所爱之人,于是便将政权委托给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希望用这种方式来限制慈禧。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已经对权力产生了极大欲望的慈禧。在面对稍纵即逝的机会面前,永远会选择紧紧抓住权力。 于是她联合了没啥文化,好忽悠的慈安太后,拉拢在咸丰时期一直被咸丰这个亲哥哥压制着的皇叔恭亲王奕欣。以恨决的作风迅速的将咸丰辛苦安排的顾命八大臣,打成了大逆不道之徒,予以铲除。 当政权真正到手之后,近仅过了七年,作为唯一能够威胁慈禧掌控政权法统正确性的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自此两宫垂帘变成了慈禧一人垂帘,慈禧开始真正的独自掌控清朝的国家政权。



三、擅制衡,灭天国,兴洋务,无一不是

在灭太平天国的时候,慈禧火线提拔增强李鸿章所率领的淮军实力,以此制约曾国藩越发膨胀的湘军,并制造湘军与淮军之间的不和,断绝了曾国藩反叛的可能。 并在之后的洋务运动中,以恭亲王奕欣为总理大臣总制中央,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慈禧自己的手中。 而地方上,慈禧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这四位大臣作为地方洋务运动的代表,形成竞争及制约作用。很好地将政治矛头由地方针对中央,转变为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内部矛盾,但也为清朝覆亡之后,军阀割据的局面埋下了隐患。



从慈禧掌控清朝政权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她是个对权力充满欲望的女人。但是由于缺乏武则天那样的大局观和对国家利益的最终认识,尽管她始终掌握着清朝的政权。 但是,她始终只能算是一个玩弄政权的政客,投机取巧的实际控制人,对国家百姓没有任何的好处


历史的循环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为什么现在的统治者的权力你无法动摇?其实就是最简单的一点,因为他有解放军,而你没有呀。

权力最重要的一个保障是什么?就是暴力。暴力是什么?就是军队。没有军队,一切权力都是空空如也的权利。而慈禧就掌握了大量的军权。

慈禧是怎样掌握军权的呢?首先是中央的军队。在北京,有九门提督一职,这个职位是用来统领京师的军队的,从咸丰朝开始,九门提督一职一直由八大臣之一的瑞华担任。可是一次慈禧召见瑞华,以瑞华任职太多为由,将九门提督这一重要职位,给了醇亲王,而醇亲王是慈禧的亲戚。如此,就将中央军队的权力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其次是地方的军队,大家都知道,曾国藩的湘军非常厉害,而曾国藩是一个非常忠君爱国的人,特别忠心。当时的清政府军队,以绿营兵和八旗兵为主,绿营兵大约有60万人,八旗兵大约20万人,但是由于长期不练兵,战斗力基本上达到了史上最低。所以在地方上,曾国藩的湘军,其实才是当时的战斗主力。

慈禧也是一个会用人的人,他在掌握了中央军团的权力之后,就开始不断增加曾国藩的权力,使得曾国藩对他感恩戴德,曾国藩除了继续担任两江总督,还被慈禧授予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的军务统领,这是非常大的权力,而且也代表了慈禧将在重要地区的军权掌握在他手里,这也是没人敢跟他叫板的原因。


张博力


慈禧这个老太太,治国无术,但是论权谋手段,那是一等一的高手。应该说她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尤其是她统治的后二十年,整个国家都是靠她的个人威望在维持。所以慈禧去世后,短短的时间内清朝就崩溃了。

慈禧的权力基础,来自于法理。咸丰死后,作为西太后的慈禧,干掉了顾命八大臣,皇帝年幼(而且还是慈禧的亲儿子),慈禧就成了清朝的唯二的权威。作为另一权威的东太后慈安,手段有,可是并不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且她也并非皇帝的生母。所以同治朝廷上下大多数时候是慈禧主政。但是慈安作为正宫皇太后,地位是要高于母以子贵的慈禧的,所以慈安始终是慈禧头上的一片云。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暴毙,年仅四十五岁,死因成谜。

慈禧的手段,不仅在内宫,也在外朝。在对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大臣方面,慈禧同样有制衡术。

本来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按理说李鸿章应该是曾国藩一派的人,可是在慈禧领导下的清廷政策就是以淮制湘,挑起湘军和淮军的矛盾,太平天国的最后,天京围城战中,湘军领袖曾国荃玩命的攻城就是为了防止淮军抢了自己的功劳。

在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拥有三十万精兵强将的曾国藩事实上已经有了造反的筹码,被俘虏的李秀成也是这么劝他的,这个时候,李鸿章得淮军就成了制衡湘军的最重要的力量,两支军队互相制衡保持了平衡。太平天国一灭亡,慈禧就迅速的把曾国藩调为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地位高于两江总督,可是这样让曾国藩远离了自己的根据地,一招明升暗降让曾国藩失去了造反的资本。后来天津教案,在明知道谁去谁倒霉的情况下,依然派曾国藩去处理此事,让曾国藩一生的名声毁于一旦。

对待李鸿章也一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不仅是军备问题,政治问题才是决定因素。甲午战争并不是日本与中国的战争,而是日本与李鸿章北洋系的战争。朝廷对北洋舰队处处掣肘,以翁同龢为首的户部不给发军饷,说要来支援的南洋舰队迟迟不到。最终导致了北洋系一败涂地。

这样的情况慈禧不可能不知道,李鸿章当时权势熏天,慈禧希望用一场失败来削弱李鸿章,她还要用李鸿章,不能将他下狱治罪,一场战败来削弱他是再好不过的了。慈禧的朝廷就轻易的将政治斗争的考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