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 這裡每天24小時都在與病魔較量

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 這裡每天24小時都在與病魔較量

原標題:這裡每天的24小時,都在與病魔不停歇較量

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

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 这里每天24小时都在与病魔较量

隨著一批定點醫院逐步恢復正常診療秩序,多家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轉入肺科醫院。截至3月21日,仍有在院患者171人,重症患者57人。

為了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肺科醫院多科室緊急動員,提供全方位支持,集中力量打硬仗,形成了一個24小時攻關團隊。連日來,長江日報記者探訪了這個攻關團隊每個“零部件”不捨晝夜的戰鬥。

12名專家聯手操作,為患者爭取5%生的希望

長江日報記者胡鼕鼕攝

为了57位重症患者的生命 这里每天24小时都在与病魔较量

ICU醫生徐雅:

不怕病毒,只怕做得不夠好

徐雅已經在病房內守候4個小時。在對患者進行檢查時,她通過呼吸機的波動和觸摸患者背部,發現一名患者氣道分泌物較多,胸腔有痰液。使用吸痰管難以吸出細小支氣管內的痰液,她拿來纖支鏡,為患者吸痰清理氣道。

徐雅是個新兵,去年8月才參加工作。疫情暴發前,她剛開始獨立值夜班。“真的怕。”徐雅坦言,防護做得好,她不怕病毒,但剛參加工作,臨床經驗不足,面對如此危重的患者,她心裡沒底,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ICU是與死神賽跑的地方,也是目前攻堅戰的最前線。截至3月20日,ICU內有7名患者使用ECMO。每次值班,徐雅都守在病房裡,守在患者床邊。她說,能實時監控患者的情況,心裡會踏實很多,如果患者有危險,可以現場判斷處置。更讓她安心的是,主任胡明就睡在樓下,她可以隨時求助。

醫療隊護士席宇紅:

透過護目鏡中汗珠迎接新的一天

凌晨4時30分,仁醫樓8樓病區內,護士施然和內蒙古醫療隊支援護士席宇紅巡查病房半小時後,坐在走廊的椅子上稍作休息,病區裡呼嚕聲、喘氣聲、呼吸機和生命監測儀器的滴滴聲交雜。

“沒想過會以這樣的方式來武漢。”“做夢也想不到,會跟內蒙古的老師一起值夜班。”兩個年輕女孩輕聲交流著。新冠肺炎患者病情變化快,這要求護士密切關注患者的身體指徵普通患者每隔一個小時就要巡查一次;病情較重的患者,要實時關注。

一個夜班8個小時,席宇紅、施然和其他護士分成兩組,4個小時值守護士站,4個小時進病區。清晨5時,施然和席宇紅又忙碌起來,為病區近40名患者採血、採集咽拭子、送藥、送飯……

清晨,是護士們一天中最忙碌的時段之一。在滿是汗珠的護目鏡中,她們將迎來新一天的開始。

隔離病區主任郭光雲:

針對重症成立多學科診療小組

呼吸一病區病房內,病區主任郭光雲正與來自內蒙古的幾位醫生查房。悶熱、寬大的防護服沒有影響她麻利地聽診、問診、查血氧、看CT片。

一名重症患者合併有心臟方面的基礎疾病,幾名醫生迅速進行交流後,制定新的診療方案。

郭光雲介紹,當下,病區裡的重症患者多患有基礎病,病情複雜。針對這一局面,科室和內蒙古等醫療隊的呼吸、心、腎內科等醫生分成小組,多學科聯合查房會診,為患者制定個性化診療方案,治新冠肺炎同時兼顧其他基礎病,“效果很好”。

醫院醫務部主任羅藝介紹,針對外院轉入的重症患者多合併基礎病的情況,全院採取治療關口前移、多學科診療等措施,與內蒙、山西、安徽、浙江等地支援隊積極配合。為更好管理醫療資源、服務醫護,醫院還成立聯合醫務部,全面統籌各方力量,攻堅重症、危重症救治。

護師向嶸和張建爽:兩個人的堅守

仁醫樓4樓,主管護師向嶸細緻地穿戴好防護裝備,走進醫療汙物專用電梯,直上13樓。13樓ICU外走廊盡頭,一條纖支鏡經過第一道消毒,打包完畢,放在轉運推車上。向嶸與ICU護士做了交接,把這條纖支鏡推回內鏡中心的盥洗室。

一層一層剝開包裝盒,每開一層消毒一次,纖支鏡放進盥洗機後,向嶸長舒一口氣。另一間盥洗室,張建爽正用一根鐵絲狀的刷子,謹慎清理一條纖支鏡鏡管內的患者分泌物。一條纖支鏡的清洗,要經過兩次消毒,兩次機洗,一次人工刷洗,花費一個半小時。

“每天至少10條,工作量是平時的兩三倍。”向嶸說,現階段,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搶救是重中之重,ICU裡更加忙碌,兩人工作量也隨之增加。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治療,經常要用纖支鏡吸痰,每用一次就要進行清洗消毒。

戰役指揮員彭鵬:指揮部裡製作了“作戰圖”

仁醫樓3樓的一間辦公室,牆壁上掛著一塊白板,上面齊整地記錄著院內患者的來源、床位、治療狀態等一系列重要信息,這裡是肺科醫院戰疫指揮部,這塊寫滿信息的白板就是院長彭鵬的“作戰圖”。

參加完新聞發佈會趕回醫院,彭鵬快步走進指揮部,叫來他的“參謀”——醫院數據分析組成員,開始研究當日的“作戰圖”,制定新的重症、危重症救治策略。

截至3月15日,武漢市肺科醫院已累計收治881名患者,578名患者從這裡治癒出院,其中重症患者超過70%,重症出院率達到83%,是武漢市治癒率最高的醫院之一。

放射科醫生李政旻:一晚看兩萬幀CT片

50歲的放射科醫生李政旻雙眼泛黃,正專注地查看患者CT片,這一天,有50餘名患者從外院轉入,值夜班的他負責為這些患者做出影像學診斷,一名患者近500幀鏡頭,一晚上要看20000多幀。

“現在還算輕鬆。”雖然已經連著看了幾個小時的片子,但李政旻的精神不錯,他說,最忙碌的時期已經過去,現在主要診斷住院患者和轉院患者的片子。李政旻說,放射科就是醫院的眼睛,是一道極為重要的關卡。

(長江日報記者孫笑天通訊員王敏鞏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