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是如何成为官方语言的?

卜坤波


先讲讲六十一年小学二年级上语文课一篇课文《十八勇士抡渡大渡河》回答陈老师提问:"红军过大渡河首先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

陈秉仁老师指向坐前排小吴(名记不住,二年他随父親转学,他父親教我们算数课,父子为江西修水县人。)小吴站起来回答:

"一炸旋!"这是标准修水方言。陈老师又指向一南昌长大同学回答:

"一炸窜!"

老师懵懂,用普通话全纠正:

"一只船,这是渡河先要解决的…"

所从此这一问一答下课后一直到六三年毕业,同学都当当口头禅说笑,那些年普通话还未推广很大。

国家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以来,推广普通话,到57年底为止,全国受过普通话语言训练的中小学和师范学校教师已有721600人,我们陈老师是58年从南昌师范学校分配教我们语文兼班主任至我们班六年级毕业。

新中国刚解放,政府第一开始汉字简化,使广大人民容易掌握学习阅读使用,更多更好更快扫除文盲,普及和提高文化。

第二推广普通话,第三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为汉字注音邦助推广普通话。

到1958年,我国说汉语的人民有六亿人,各族各地人民说着不同的方言,方言下又有不同小方言,不一座山,唱不一样歌,隔一条江,说不一样腔调话。

北方人口居多,大概占使用汉语的祖国全部人员70%以上。

普通话是汉民族语言,也是我国56个民族共同语言,也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大会官方语言。


易家巷


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认定的汉语通用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与汉族人口占比最高的官话方言区最为类似,“普通话”中的“普通”二字是指“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1923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标准化汉语,称为中华民国国语。1932年经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被采纳为中国的官方语言。作为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成为国际人士学习中文的主要参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将“国语”改称为“普通话”。“普通话”的称呼后来也使用于港澳地区,台湾地区则继续使用“国语”称呼,在海外华人地区则称为“华语”。当前“国语”一词于中国大陆仍普遍应用于影视娱乐行业,尤其在谈及影视作品时亦多以“国语版”指代外语电影、动画等作品的现代标准汉语配音版本。

普通话大抵可追溯到元、明、清时期,为三朝首都时,以北方音调为基础而形成的语言。

自东晋起,南京音以古中原雅音的正统嫡传身份受到政治上和文化上的推崇,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流传到周边国家,比如传入日本的“吴音”,便是当时的南京话。

大元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大元朝廷规定学校教学要使用以汉语语音为标准的天下通语。根据研究,其天下通语依据的仍然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音(汴洛音)。元代盛行杂剧和散曲,这是两种接近口头语言的新的文学形式。著名的杂剧作家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都来自大都,使用燕京腔调,他们的作品《窦娥冤》、《汉宫秋》、《西厢记》等反映出当时使用北方官话的面貌,如《经典大典》的著作编写,反映出一般有效交流的语言工具仍以北方话为主体。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根据元杂剧的用韵编写的,书中归纳的语音(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普通话,是近代普通话形成的原始基础。

明朝开始称官方语言为官话,以金陵雅言为正音(称为“中州音”),形成汉语共同语系统,称为“正音”,并深远地影响到直至今天的中国语言形态,当时的“南京正音在明代占据重要地位”,这就是通行中国直至近代的下江官话。明永乐年间迁都北京后官话仍以南京音为官语,南京音调又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张卫东等学者认为“明代官话有南北两支的差别”,而以南京官话为主导。明、清时代因作为汉语正音,南京话相对比较稳定。

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中国话,基本上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

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 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清末中国切音新字的创制者卢戆章,仍然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近百年来,南京城区语言的格局发生了较多变化。 清末的官话班 从明清定都北京的关系,腔调逐渐染上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清中叶起逐渐流行起来,官方要求各级书院的正音教学,也是为推行共同语而设。

“普通话”一词一般被认为是清末从日本引入的名词。

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向他建议中国应该统一语言时,曾提到“普通话”。

1904年,秋瑾留学日本时,曾组织一个“演说联系会”,内容提到普通话。

1906年,著名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曾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成“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并定义普通话为“各省通行之话”。 武昌起义后,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意义展开辩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规定,应使用以北京音为标准的普通话,不用方言土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也强调普通话是教给儿童的语言,并应推广,在方言区域须特别注意正音工作。

1955年10月,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明定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

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的社论,文中提到:“新中国的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1955年11月4日,解放军发出《关于在军队中推行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实现语言规范化的通知》。

1955年11月17日,教育部发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和各级师范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定义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并发出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1999年,中国大陆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

截至2014年,虽然中国大陆政府极力推广普通话,但仍有30%人口(约4亿人)无法用普通话交流。


老外观


普通话在中国各地大部分的方言里都能找到相通的读音,只是各地方言的韵音声调不同,极少部分声母不同。除了岭南及闽南少部分地区的声母韵母与普通话相去甚远以外,全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领土与覆盖的人口的方言都能用与普通话接近。基本读音一致,只是韵调四声各地不同,有的用一声、有的读起来是二声,如此类推。只有个别声母不同。南岭一带的方言为什么像鸟语?是因为他们的声母韵母与中国其他地方的相差太大,有的字词甚至九音八调,所以在全国难以推广。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相比之下,普通话集大成,相对来说较易推广。


爱拍才会赢ye


经过开国将领们投票决定,领先四川话两票


李勇——文化保护开发


那个,古文是白话文啊,这个…


龙城2025


这是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融汇交流的自然选择!有历史的必然性,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


鸿大地


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学起来容易,听起来容易,说的人多,听的人多。。大江南北没有听不懂的。。。而且没有什么方言那些晦涩难懂的一些话!!例如说个锤子!!你个也罢。母鸡什么的。。。。


用户59660876627


由大家投票,官方认证的


暂时的世界


普通话就是后金鞑虏之语,由现政权强行推广,现在已经和非洲猪瘟一样蔓延全大陆。


用户4015041683398254


四川话差一点点成为国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