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薦《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當面對暴力、背叛、冷漠怎麼辦

已經是凌晨一點鐘,我讀完了《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輾轉反側無法入眠,腦海中總是想著書中的故事,最後實在是無法入眠我又快速的把這本書翻了一遍,我不知道我是幾點睡著的但是我知道我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有震驚、有憤怒,既為書中的主人公感到悲哀同時又為結局感覺到欣慰。今天就向大家分享一下塔拉的故事

每日一薦《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當面對暴力、背叛、冷漠怎麼辦

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偉大的女性,他的名字叫做塔拉·韋斯特弗。這是一個連比爾蓋茨都感到驚異的女孩。17歲前沒有接受過一天學校的教育,除了負擔繁重的體力勞動還要忍受暴力、虐待以及背叛,而這一切還是發生在她的原生家庭。17歲後有機會接受

到了正規的教育,不過短短的幾年時間她先是被楊百翰大學錄取,之後又獲得劍橋大學蓋茨獎學金,並最終拿到了博士學位。而這本書正是在作者23歲時候創作完成得,書中所描繪得正是作者的自傳。很難想象在21世紀的今天還會發生書中那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情節。

本書的榮譽

這本書出版後獲得了很多人奮鬥終生都無法企及的高度無數的榮譽加諸於身。

每日一薦《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當面對暴力、背叛、冷漠怎麼辦

這本書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已累計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作者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

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第一名;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 第一名;

Goodreads讀者票選超越米歇爾《成為》,獲年度最佳圖書;

《洛杉磯時報》最佳專輯獎

《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經濟學人》《奧普拉雜誌》、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等二十多家權威媒體年度圖書。

這是一個年僅23歲並且是一個有著那樣不幸童年的人所獲得的成就,並且這是作者的第一本書就獲得的成就。正如比爾蓋茨給予這本書的一個評價“一個驚人的故事,真正鼓舞人心。我在閱讀她極端的童年故事時,也開始反思起自己的生活。《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每個人都會喜歡。它甚至比你聽說的還要好”。

書中的故事:遭遇暴力、姐姐的背叛、母親的縱容與漠視

然而一千個人的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人覺得這本書是反映宗教的、有人覺得是原生家庭的、還有人覺得這本書反映的是教育,種種想法不一而足。讀完作者的故事我覺得我平凡的人生真的是幸運的。我相信大多數人也都是幸運的。作者17歲之前的生活如果可以找一個詞來形容的話那就是地獄般的生活。

主人公塔拉生活在一個與世隔絕的貧瘠山區,她的父親是一名虔誠的摩門教徒,也是一名極端的生存主義者。對她父親來說,醫院、政府和學校這些東西統統都是邪惡的。所以我從小就被他教育,要時刻保持警惕,小心提防外來的一切。塔拉從小就相信世界末日的存在,相信它即將在不久的某一刻來臨。到那時候,整個地球絕大部分人類都將遭遇滅頂之災,只有虔誠的信仰和提前的準備,才會躲過這一劫難,就像諾亞方舟的故事那樣,迎來末日之後再一次的創世紀。而她們一家人就是能夠劫後受到眷顧的人。這就是塔拉父親給她灌注的價值觀,但是漸漸的她開始懷疑之一切。

每日一薦《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當面對暴力、背叛、冷漠怎麼辦

她時常忍受哥哥肖恩的暴力毆打,遭到姐姐的背叛,母親的漠視。如果不是哥哥泰勒,也許她永遠也無法走出夢魘。在哥哥的泰勒的鼓勵下,塔拉鼓起勇氣選擇改變自己的人生,走向了求學之路。光明就在前方但是一路卻是荊棘滿布,對於有著這樣童年的塔拉來說貿然走向新世界是更加痛苦的。但卻是充滿了光明和希望。

我們可能永遠都無法體會到這樣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苦難,也無法體會到塔拉剛剛走進文明社會所帶了的衝擊、震撼以及彷徨無措無所適從。但是塔拉還是靠著自己堅強的毅力成功了。如果你把塔拉在自傳中的的經歷看成是勵志,那麼你太殘忍了。沒有人想要這樣的勵志以及成功,這是一條血淚之路。

關於本書的書名

中文書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作者親自定下來的。因為中文直譯《教育》或者《受教》,都沒法表達書中所傳達的深刻含義。於是編輯找到了塔拉,塔拉給了另外一個名稱:Things gained and Things Lost。但中譯過來依然沒有味道不是很恰當。後來中文的編輯找到了《聖經·詩篇》中的一句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這句話蘊含的正是作者逃離了故鄉的山峰,像飛鳥一樣去尋求教育,找到自己真正信仰的山林。

最後我想用作者在接受訪談時的一句話作為結尾: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你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他們應該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塔拉·韋斯特弗,《福布斯雜誌》訪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