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婪、怯懦、冷漠,羅素這麼說中國人!

貪婪、怯懦、冷漠,羅素這麼說中國人!

上個世紀初,羅素應梁啟超之邀,到中國講學。目睹了中國山河破碎貧窮落後的面貌,在1922年出版的《中國問題》中提到,離開中國前,一位著名作家請他指出中國人的弱點,推辭不過的羅素說出了三點:貪婪、怯懦、冷漠。今天看到的悟空問答上,有人就羅素的評價詢問大家的看法。

其實不想以中國人的身份給我們自己做辯護,貪婪肯定是有的,也不止中國人身上有,估計放諸世界各地的人都會有。天主教教義的“七宗罪”裡就有貪婪。羅素用貪婪來評價中國人,不覺帶有多大的惡意,我倒覺得中國人的貪婪有更合理的解釋。19世紀下半葉的西方,經過兩次工業革命,經濟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而封關鎖國的中華帝國被槍炮敲開了國門,國內的農民運動以及清政府的鎮壓戰爭此起彼伏,清王朝在無所適從中,緩慢觀察並學習西方,更何況普通的百姓。強烈的社會動盪,讓人們的安全感降到了最低,政府除了苛捐雜稅之外,甚至給不了一個安穩的生活。老百姓提心吊膽中,貪婪無非是給生活多謝保障,這又有什麼錯?就是放到當今,雖然日在好點了,保障也比那時候好了些,可老百姓的安全感依然脆弱,一個毛衣戰讓多少人瀕臨失業破產呢,還不趁能掙的時候多掙點?

怯懦更好說,中華民族也曾經是尚武的民族。春秋戰國時,隨便有點身份的人,身上都是配著寶刀寶劍的,這不僅是裝飾,更是尚武的象徵。秦朝更是把殺敵數作為提升社會地位的考核標準。有人考證過孔夫子,他也並非只是個文弱書生,還精通騎射,他常說的,六藝裡邊就有“射”和“御”,胡玫導演拍的《孔子》就表現了孔子勇武的一面。後來出了個有名的漢武帝,推崇儒家,不過這時候的儒家已經被切割掉了不利統治的那部分東西,僅僅剩下了有益統治的哪些。到了我們偉大的宋朝,把科舉這套玩藝發揮到極致,文成了改變命運、進入統治階層的最佳通道,讓中國人從此文弱了不少。當然文弱不是怯懦的必要條件,但是在加上元明清這七八百年的奴役教化和對普通人的打壓,文弱的人變成了彎著腰的人,奴性多過了人性。張宏傑先生在他的 《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裡,對這有過詳細的說明,奴性當然更好管,更好統治,這也是老美老找碴的原因,當然他們管的有些寬,讓天朝很不爽了。

冷漠更簡單,都怯懦了,更願意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處世哲學,自私冷漠是被統治者有意無意得壓出來了。越自私越冷漠,越沒法抱團,越更管教,就像孩子,越聽話的越好管。怯懦和冷漠是把奴性的稍微好聽點的說法,幾千年的歷史,專制的性質有多大改觀,貪婪、怯懦和冷漠就會有多大改觀。這事兒羅素是好心提醒,我們深以為然,不過從羅素到訪說出這話,距今也差不多快一百年了,至於有多大改觀,我是不知道的。我想著我們總該是進步的吧,畢竟經濟成績有目共睹的,一好遮百醜,其他的也想當然的進步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