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的歷史文化

地名是一個城市的標記,或具有地理特徵,或折射地方色彩,或富有文化蘊含,作為歷史文化古城,安慶的許多老地名背後就是一個傳說,一段歷史,我們今天就來說幾個跟地名有關的歷史故事:

安慶城自清康熙六年(即1667年),一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即1949年)的280多年時間,一直都是安徽省會所在地,省城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也直接在城市地名上有所體現。

安慶的歷史文化



民國十八年(即1929年),安慶老城當時最繁華地段的一條大街被命名為“吳樾街”,這是 安徽省修築的第一條柏油路。吳樾是桐城人,1878年出生,為揭露清廷“預備立憲”的陰謀,推翻其昏庸無能的統治,1905年,吳樾謀劃“刺殺五大臣”行動,不幸壯烈犧牲,後來葬於安慶老城西門外的“皖江烈士墓”,這個墓園安葬有九位辛亥革命時期犧牲的安徽英烈,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墓碑,並撰寫祭文,文中專門提到了吳樾。在安慶,還有一條街道是為了紀念另一位為推翻清廷統治在安慶犧牲的徐錫麟烈士,而改名“錫麟街”。 清光緒三十三年(即1907年)7月,晚清革命團體光復會成員、安徽巡警處會辦兼安徽巡警學堂監督徐錫麟,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恩銘,率領學生軍起義,攻佔軍械所,激戰4小時後失敗被捕,慷慨就義。


安慶的歷史文化

國貨街



清宣統三年(即1911年)辛亥革命,安徽人宋玉琳率領90多名安徽志士仁人赴廣州參加黃花崗起義,在起義中犧牲的黃花崗72烈士中,有宋玉琳、程良和石德寬三位安徽人,後來民國安徽省政府特意將老城西門外的三條路,分別命名為“玉琳路”、“程良路”和“德寬路”,以做紀念。

民國八年(即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運動,安慶各界積極響應,大規模倡導購買國貨、抵制日貨,使安慶成為全國關注的政治風雲中心之一,後經安徽省政府批准, 將安慶城內最繁華的商業街“四牌樓西街”,更名為“國貨街”,以紀念安慶這場聲勢浩大的愛國主義運動。


安慶的歷史文化



安慶人最熟悉的老地名莫過於“九頭十三坡”等,其中小南門內的“登雲坡”就是“九頭十三坡”中的一坡,現是“安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安慶市區還保留著“登雲坡巷”這一路名,它東起“建設路”,西至“大南門街”,除了巷西繼續保留古坡外,巷東已有變化了。據史料記載,漢武帝元封五年(即公元前106年),漢武帝劉徹曾巡遊安慶,登臨安慶城內盛唐山頂,並向安慶西北方向祭封安慶天柱山為“南嶽”。

安慶民間,一直流傳著漢武帝就是由“登雲坡”拾級而上,登臨盛唐山頂的說法。又傳說,過了幾百年之後,西晉文學家、風水學家郭璞也是由“登雲坡”登上盛唐山,俯瞰西北皖口城,讚歎“此地宜城”,由此,安慶別名也就叫做“宜城”了。


安慶的歷史文化

安慶是歷史文化名城,在宜城路街道吳樾社區,有一個老地名叫“狀元府街”,南北走向,南起“人民路”,北連“永安街”,此街因明末狀元劉若宰的宅邸得名,據說當年的狀元府規模宏大,氣勢恢宏,但在清代毀於戰火。

劉若宰是懷寧人,祖籍旌德縣。當時社會,哪裡出了狀元,其出生或居住的地方都要爭搶榮耀,據說,旌德縣就與安慶爭搶過劉若宰這個狀元的名頭。

安慶民間還曾流傳說,明代以前安慶沒有出過幾位狀元,當時官方感覺安慶人文不夠興旺,於是在明隆慶四年(即1570年),安慶知府王宗徐籌劃重建萬佛塔,以應對安慶地形風水上的不足,後更名為振風塔,今天東部新城“振風大道”的路名也由此而來。

有趣的是,據說振風塔重建之後,明清時期安慶府果然文風大振,後來安慶又出了幾位狀元。

相傳當時重建寶塔的初心,並不僅為建一座佛塔,而是要重建文風塔,以振文風,雖然這只是傳說,但聽起來還是挺美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