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可能是因為你還不夠“壞”

1

我在給別人說“教育孩子需要愛與耐心”這個觀點的時候,很多人聽了之後都會一臉茫然,搖搖頭說:“做不到,等你孩子長大之後你就懂了。”

我反駁的時候往往會感到有一絲心虛。因為我從小見過太多孩子與父母衝突的實況,說實話,那些孩子的做法真的有些過分。

比如我見過一個男孩子,無論家長說什麼,都當做耳旁風,要錢的時候倒是理直氣壯。我還曾經親眼見過一個兒子把媽媽用胳膊頂在牆上,威脅說,你要是再敢這麼說,我就殺了你!

你的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可能是因為你還不夠“壞”

當父母和子女的衝突激烈到一定的程度,似乎沒有任何辦法可以讓他們停止衝突。比之於陌生人,他們對彼此的憤怒沒有任何緩衝地帶,一旦被觸發,就像火山一樣爆發。我不知道當我的孩子長大之後,是不是同樣也會說一些過激的話,做一些過激的事,而我同樣不確定,我到時候是否會有足夠的耐心,去容忍那個乖戾的小火山。

不管如何理想化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都應該看到,父母和子女的衝突,是真實存在的。

2

蒙特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一書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當孩子能夠獨立行動後,兒童和成人的衝突就開始了,即使一個大人再愛自己的孩子,他的內心仍然產生一種強有力的防禦本能,孩子身上那些與成人環境不相協調的行為不可避免地被制止。這是一種愛的衝突。”

我們這一代人似乎對上一代父母的行為有些“矯枉過正”:父母應當無條件接納孩子,應當為孩子提供一切幫助,但我總對這樣的觀點保有警惕。因為父母是人而不是神。強行讓父母壓抑自己的情緒,會讓父母的壓力更大,最終因不堪重負而崩潰。

你的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可能是因為你還不夠“壞”

父母確實應該管理自己的情緒,但並不意味著應當容忍孩子的一切行為。在管教與慈愛,約束與自由之間,應當掌握好度。當受到孩子的挑戰時,身為父母,要有底線意識,也要學會如何應對棘手的場面。用不著做太“好”的家長,“壞”一點,更容易讓孩子有規則感。

比如在《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裡,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孩子早上起來故意找茬,宣稱自己不想上學了,誰也別想勸他。媽媽立即回答他:“你說得對,我可不能強迫你去上學;你要真是生病了的話,我就打電話給學校請病假,否則我就報告老師你沒生病,是無故曠課,讓他們給你記一筆,算你逃學”。

男孩立刻大吵大鬧,還要搶媽媽的電話。媽媽抓了一下他的胳膊,卻抓破了他的手。這下男孩兒的情緒更激動了。大聲嚎叫“我要報警!讓警察來抓你!我要告訴他們,說你故意傷害我!”


你的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可能是因為你還不夠“壞”

說著,男孩就開始撥打911。媽媽壓抑住了怒火,沒有跟兒子發生衝突,而是任由兒子撥打。最終結果,警察叔叔上門,訓斥了小男孩,而媽媽則悠然自得地泡上了咖啡。

讀到這個案例的時候,心裡居然感到一絲小小的痛快。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慈愛、包容,更要學會處理孩子的挑戰。一個無法為孩子提供行為準則的父母,也不是一個合格的父母。

案例中母親的處理方法是對是錯,見仁見智。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們一定要有一個“底線意識”,掌握好愛的分寸。

3

當然,孩子之所以發脾氣,往往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弗洛伊德用“壓抑”這個詞,來解釋孩子發脾氣的原因,其詞義本身是不言而喻的。這正是一種對成人的控告。

蒙特梭利印證了同樣的觀點。他指出:大人對孩子的壓抑往往不是有意識的,而是來自潛意識的。“成人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創造者,並從他們自己與兒童行為的關係的角度來判斷兒童的好與壞。”所以,孩子發脾氣的原因無非因為願望被成人阻隔,受到了壓抑。

在掌握分寸的同時,也同樣要關注孩子發脾氣的深層次原因。如果只是一味去處理問題,那也只是暫時撲滅火苗,而漸漸壓抑的孩子的情緒,只會在某些時候,燃燒成熊熊大火。

你的孩子為什麼總是不聽話?可能是因為你還不夠“壞”

在這種時候,《父母平和,孩子快樂》中說到的“聯結”的原則,就是釜底抽薪之策。

蒙特梭利說:“兒童是成人之父。”育兒即育己。身為父母,我們當然要為孩子設定規則和限制,但更要努力擺脫自己的驕傲和偏見,藉由孩子通往自己內心隱秘的傷口,並細心修復。孩子是一面鏡子,當你看到孩子身上的塵埃,請先檢查自己身上的沙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