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定滅亡?李自成面對吳三桂的背叛,應當如何做才能保住江山?

在真實的歷史上,李自成軍隊的戰鬥力根本無法與清軍相提並論,無論是在單兵作戰能力方面,亦或者是火器的配置上。因此,說清軍最後問鼎中原乃是歷史的選擇,這是有一定道理的,自古以來,天下強者居之,有德者居之。

註定滅亡?李自成面對吳三桂的背叛,應當如何做才能保住江山?

但這並不意味著,李自成只能坐以待斃,實際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本身能夠存在更長的一段時間。但李自成本人的一些操作,則斷送了這個可能性。李自成與朱元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朱元璋及時完成了“屠龍者向惡龍的轉變”,而李自成則從始至終都是以屠龍者自居。這一點上,朱重八可以說是相當高明的。

實際上李自成在佔領陝西全境之時,很多地主士紳都已經向李自成示好,妥協。中國古代乃是家天下的王朝模式,江山,皇位都屬於皇室的私有財產,個人對於政權的歸屬感是很低的,儘管歷朝歷代在滅亡之後都不缺“為皇帝殉難者”,但這些人畢竟是少數,誰當皇帝對於其他社會成員而言,根本沒有影響,包括對於統治階級。地主士紳當時普遍看清了形勢,明朝完蛋在所難免,不如首先投降,還能得個“從龍之功”。李自成本應該利用這個機會,鞏固自己的成果,即將大順政權轉變為中小地主的政權。

註定滅亡?李自成面對吳三桂的背叛,應當如何做才能保住江山?

古代中國的經濟結構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此經濟結構之下,社會整體分為地主和農民兩個對立的階級,至於商人,工匠,其身份不過是地主和農民大的延伸,或是極少數,無關大局。因為自然和社會原因,土地兼併是無法避免的,因此土地,財富等資源會越來越集中,佔據這些,則成為統治階級。對於農民起義政權而言,要保證長期存在則必須與地主合作,並且變成地主,恢復生產——因為地主代表著穩定性,而農民起義軍代表著破壞性,新的政權,既要有破壞(原有政權),也要有建設。

然而,李自成對於這些人的示好,幾乎是沒有回應的,直到被清軍擊退之時,李自成依舊實行追贓助餉,通過掠奪地主的財產來保證自己的軍需——地主總有一天會被搶光,在此之前,地主肯定會抵抗。果然,當李自成與清軍交戰失敗後,各地的地主組織武裝開始痛打落水狗。

李自成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調解地主與農民的關係,即實行減租減息,農民必須交租,但可以少交點;地主也能收租,但也少收點,這樣雙方的利益便都能得到保證,後來大西軍孫可望等人在雲南就是這麼玩的,效果相當不錯。但李自成沒有想到,或者說,他不想,因為他的崛起來源於與農民的合作,一旦與地主階級達成共識,則他便無法再發動起如此巨大規模的“亂軍”,再者,李自成可能是個比較純粹的仇富者,他不屑於這樣。

註定滅亡?李自成面對吳三桂的背叛,應當如何做才能保住江山?

此外,李自成的失策之處還在於,過度信任明朝投降的將領。李自成從1643年開始向東推進,一路上幾乎沒有遇到阻礙,明朝將領或逃或降,投降的明朝將領,李自成仍讓令他們駐守原地,這便產生了隱患。李自成對於明朝降將的控制,是建立在自己的軍事優勢之上,一旦這一優勢喪失,則明朝降將必然蠢蠢欲動,李自成根本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他甚至在姜瓖等人身邊連自己的親信都沒有安插,李自成後來遲到了苦果。李自成退到西安後,清軍一路追擊,結果山西,河北地區的明朝舊將紛紛投降清朝,陝西一下子沒了屏障,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徹底玩完。

當然,即使李自成糾正了自己的錯誤,對於他的大順政權而言,也僅僅是能多存在些日子而已。清軍當時入關的方法有百種,山海關根本構不成阻礙,換言之,以清軍的火力配備和戰鬥能力,入關是早晚的事。一旦清軍入關,李自成的結局只有兩種:戰敗身死或投降,已知,李自成決不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