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事地理角度看,崑崙關有什麼價值?

中華版圖之內的關隘數以百計,其中的許多到了近現代,依然顯得籍籍無名。相比之下,僻處南疆的一座古關,卻能在抗日戰爭中聲名鵲起並載入史冊。這就是廣西的崑崙關。

桂南鎖匙

從廣西首府南寧市沿著邕(寧)賓(陽)公路往東北行進,可以抵達崑崙關。這裡既是邕賓公路途中一個重要隘口,亦是邕寧和賓陽兩縣的交界處。按漢字的古義,“昆”是“高”的意思,“侖”則具有屈曲盤結的狀貌。考察崑崙關的地勢,的確關如其名。清代的宣化縣(治今南寧市)舉人劉元清在詩中寫道,“粵之西兮有崑崙,峋嶙聳拔勢獨尊。關山雄踞賓邕道,不減泰行與劍門”。一語道出了崑崙關的雄險。


從軍事地理角度看,崑崙關有什麼價值?


與其他諸多關隘一樣,險峻並不是崑崙關存在的唯一意義。特別是在70%面積屬於山地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崑崙關的險峻也並不顯得突出。它在軍事地理上的價值,主要還是來自其對於廣西首府南寧的屏障作用,就像清代金鉷在《廣西通志》裡所說的,“(崑崙)關扼賓邕兩界,水於此南北分岐,嶺險仄”,“為(南寧)府境衝要”。

南寧的地理位置,處於廣西全省的中央偏南。其東北方向,為大明山區。它山高林密,通行不便。崑崙關就坐落在大明山餘脈崑崙山與領兵山之間的山峽之中。在古代,由北通向南寧的主要通道就從此經過。從崑崙關往南50多公里即可抵達南寧,這段古代的驛道寬的地方數百米,窄處僅幾十米而已。崑崙關踞於高山之間,其地勢之險要,確是“一夫當關,萬夫莫敵”。因此,從北路進攻南寧,必先奪取崑崙關,失去崑崙關,南寧則難於立足,佔了崑崙關,奪取南寧就不成問題。以地理位置而論,崑崙關實在是南寧的北路門戶。


從軍事地理角度看,崑崙關有什麼價值?


民間傳說,秦始皇南征百越時建起了崑崙關。也有人說,是東漢的“伏波將軍”馬援南下平亂後築起了崑崙關。但這些說法,都已年代久遠而無法考證。起先的崑崙關不過是個隘口,要晚至明末清初才建築關樓。關樓連城高2.4丈,縱深1.2丈,橫寬1.5丈。至今猶存(就地重建物,非原貌)。

究其被如此“冷落”原因,與整個廣西的政治軍事形勢不無關係。宋初在今廣西境內設置廣南西路,管轄今廣西、廣東雷州半島和海南,路治位於桂州(今桂林)。從此時至清末的近一千年時間裡,廣西的政治中心長期位於桂林。對中原王朝而言,廣西以桂林為首府,毗鄰湖湘,有利於維護與北方內地的聯繫,適於進退。但到了近代,隨著廣西經濟的開發,清代中期以後,僅南寧地區的玉米產量就能滿足桂西地區農民半年甚至全年的口糧。特別是到了鴉片戰爭之後,強鄰逼境,虎視眈眈,西南邊疆的國防形勢日益嚴峻。這樣一來,將位置居中的南寧選作首府,更有利於對廣西全境的管理。尤其是靠近中越邊境的南寧相比省會桂林軍事地理優勢更顯明顯。桂林偏居廣西東北一隅,與西部、南部地區相隔遙遠。清代後期,“由桂林派兵前往毗鄰越南之地需一月之久才能到達,而由南寧派兵前往五六日路程便可抵達’。於是,中法戰爭前後,清朝的三任廣西巡撫均駐節南寧。民國建立之後,廣西首府更是歷史性地遷到了南寧。隨著百餘年來南寧地位的急劇上升,作為南京外圍關鍵據點的崑崙關的軍事地理價值,當然也就水漲船高了。

狄青徵儂

在歷史上,崑崙關第一次以兵家必爭之地姿態登場,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的儂智高事變。

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北宋廣源州(北宋廣南西路管轄下的羈縻州)的儂氏部族首領儂智高率眾五千發動反對宋王朝的武裝鬥爭。五月攻佔守備空虛的邕州(南寧),建立“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改元“啟歷”。兵員增至一萬多人。不久儂智高便揮師東下,很快佔領今廣西東部及廣東西部大片地區。七月抵達廣州城下,圍攻57日不克,退回廣西自守。

儂智高陷邕州圍廣州,開封朝野為之震動。宋廷多次調兵遣將進行截擊,皆兵敗將亡。這倒不是因為儂軍的戰鬥力有多強,主要還是源於廣西的氣候。所謂“中原士卒,不服水土,不待戈矛之及,矢石之交,自相疾疫而死。雖有百萬之兵,亦無所施”。 北方兵丁不服嶺南水土,乍然來到廣西,高溫多雨,下溼上蒸,身心無法調適,往往患病而亡。

當然,北宋政府也無法置儂智高於不顧,否則整個嶺南恐非宋有了。宋仁宗派名將狄青,統帥精銳的“西軍”南下征討。第二年正月,宋軍3.1萬餘人已經集結於賓州(今賓陽縣)。狄青很清楚,要進取邕州,必先奪佔崑崙關天險,於是故意擺出按兵不動的姿態。缺少戰爭經驗的儂智高果然中計,以為宋軍膽怯而不以為備。有人提出警告,“騎兵利平地,宜遣人守崑崙關,勿使度險。使其兵疲食盡,擊之無不勝者。已成驕兵的儂智高還是沒有將其放在心上。

結果,到了“上元節(正月十五)”這一天,狄青命令士卒休息5天,大設燈燭,第一夜宴請將佐,第二夜宴請從軍官,第三夜宴請軍校。頭天晚上,通宵樂飲,第二天夜裡一直喧鬧到半夜,狄青忽然說自己得病了,於是回房間休息,卻讓大家繼續喝酒。到了天明,哨兵卻來報告:狄青元帥已奪取了崑崙關。


從軍事地理角度看,崑崙關有什麼價值?


原來,這天晚上,風雨交加。狄青趁儂軍無備率兵一舉偷渡崑崙關。待到宋軍逼近邕州時,儂智高方才發覺。猝不及防的儂軍勉強出戰,結果大敗。儂智高只能燒燬城池逃走,狄青率兵追擊五十里,斬首數千級,生擒500餘人,遷延逾年的戰事遂告平息。後人在《狄青元夕奪崑崙》一詩裡就總結,“崑崙天險真陡絕,不奪崑崙賊不滅”。

以此觀之,失去崑崙關的天險之後,南寧的確難以對北面之敵組織有效防禦。直到民國年間,仍然如此。1925年,雲南軍閥唐繼堯出兵廣西,妄圖“先出兩粵,再由粵進窺長江”。2月23日,滇軍長驅直入,從西面佔領南寧。得到廣東方面的援助的桂軍隨後發起反擊。滇軍一戰而失崑崙關,最後自然也守不住南寧。桂軍於7月8日中午進入南寧城。後來廣西當局也還以這天為廣西統一紀念日,以紀念滇桂戰爭的勝利。

浴血崑崙

當然,歷史上所發生的這些戰事,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從意義上,都無法與抗日戰爭時期的崑崙關戰役相比。

這並不全是因為這場戰役動用了坦克、大炮之類的現代化武器。歸根結底,也是因為當時南寧在戰爭全局中的地位與往昔不可同日而語。1938年10月,國民黨政府由南京遷往重慶,日寇佔領了武漢、廣州,切斷了平漢、粵漢南北鐵路交通線,江南沿海對外聯絡線亦被其控制而中斷。1938年11月,日軍佔領廣州,進一步實現了對中國海上通道的全面封鎖。唯有廣西與法國統治下的越南的國際交通線,依然暢通無阻。在抗戰一開始,中國國民政府就與當時法屬越南政府簽訂了協議,大量進口物資在越南的港口卸下後,經陸路運入廣西境內,為支持全國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年日本情報稱, 1939 年9 月運進中國總噸位14700噸,其中有12500噸經此路線,達 85%。雖然經越南進入中國的通道主要是滇越鐵路,但經鎮南關到南寧的通道無疑也是一條很重要的陸上交通運輸線。

在侵華日軍眼裡,當時的南寧還有另一個誘人的軍事價值。如果佔領南寧,日軍就可以將其飛機出擊基地從海南島大大向中國的西南腹地推進。從南寧起飛的日軍轟炸機也可以更為有效的轟炸國民黨政府在西南的另外兩條補給線——滇越公路和滇緬公路。1939年10月,日寇“中國派遭軍”總司令官西尾壽造在作戰命令中,明確指出:“攻佔南寧的聯絡補給幹線,並使其成為海軍向內陸進行航空作戰的基地”。

這年的11月,日軍發起桂南戰役。日軍大本營對此次作戰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們認為,一旦中國西南的對外交通運輸線被切斷,那麼,國民黨政府非投降不可,中國問題也就因此解決了。日本大本營作戰部長富永恭次狂妄地宣稱:“這是中國事變的最後一戰”。

11月24日,南寧淪陷。12月4日,日軍進佔崑崙關。

南寧淪陷,重慶震動。蔣介石感到日軍入侵桂南事態嚴重,指示桂林行營乘敵立足未穩組織反攻,並任命桂林行營主任白崇禧為主帥,從粵、湘、贛、鄂等省調第三十八、第二十六、第三十五、第三十七四個集團軍共15萬多人、飛機100架增援桂南前線,會同第十六集團軍組織反攻。

擔任國民黨第5軍(抗日戰爭時期新成立的國民黨軍第一支機械化部隊)軍長的杜聿明,奉命擔任對邕賓路正面的攻擊,先行攻破崑崙關,再攻南寧。1939年12月18日拂曉,第5軍在戰車、炮火掩護下,對崑崙關敵陣地進行猛烈的攻擊。當晚,各部隊又乘勢進行夜襲,經過激烈戰鬥,佔領了崑崙關。日軍不甘心失敗,在大批飛機掩護下,進行反攻,崑崙關又被奪去。杜幸明部再突入敵陣,將邕賓路上的敵軍截成數段,並進入崑崙關日軍縱深陣地,將敵指揮部及炮兵陣地摧毀。日軍見大勢已去,開始動搖。崑崙關殘敵被四面包圍,成為甕中之鰲。又經數天激戰,崑崙關戰場之敵全部肅清。日軍損失空前巨大。在俘獲的日軍日記中竟然寫道:“數日以來,當面之敵對我猛烈攻擊,其戰鬥力為對華作戰以來從未遭遇者,因此傷亡極重,實足寒心。” 據日本戰後公佈的材料,崑崙關一戰,日軍第12旅團長中村正雄、第42、12聯隊的隊長均被擊斃。班長以上幹部死亡達80%以上,士兵死亡4000餘人。

1939年12月31日,經過幾乎半個月的苦戰,國民黨軍終於取得了首次攻堅戰鬥的勝利,也就是歷史上的“崑崙關大捷”。杜聿明為此做了一首絕句,其中寫道:“北海風迷騎士道,崑崙月葬大和魂”。

與其他在當代的和平年代已然成為觀光景點的關隘一樣,崑崙關之名,因此也將永留史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