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算一个高明的政治家吗?

阔海6013


确实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否则也不会在楚汉相争中由弱变强,最后打败了西楚霸王项羽。刘邦自己也说自己"文不如萧何,武不如韩信,谋不如张良,然能成事者,善用人也!",最后打败项羽,靠的就是知人善任,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反观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武力值超高,身边又有范增这样的谋士。本来有一手好牌,因自己刚愎自用,妇人之仁而最后垓下被围,自刎乌江,成了个悲剧英雄,可悲可叹!



雨过天晴20190820


我认为刘邦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要不然他不能战胜项羽建立大汉。

刘邦本来就是个草根,整天在沛县到处蹭酒喝蹭肉吃。一晃都四十多岁了。在古代生活水平低下他这个年纪都是黄土埋到脖子没几年活头了。可能刘邦也没多想什么就想着这样到处吃喝每天过的快乐就好,也没有什么别的追求。他肯定当时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将来会当上皇帝。

刘邦这个人虽然不务正业整天就知道喝酒吃饭,但是刘邦对人心还是摸的很透的。他知道人都喜欢听什么话,对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于是曹氏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还经常去曹氏那里白喝她的酒。樊哙的狗肉做的是十里飘香,他经常去樊哙哪里白吃狗肉。他们都没有烦刘邦常来白吃白喝足见刘邦懂别人的心思,会说别人爱听的话。

在刘邦担任亭长走到芒砀山的时候那些人都不想去骊山修建宫殿了,觉得去了多半也是个死。他们不去了刘邦完不成任务这下刘邦就得死了。但是刘邦并没有勉强他们,而是直接把他们给放了。他们感念刘邦的好而认刘邦做了首领。如果刘邦强行要押他们去骊山的话这些人一定会反叛,一般也会杀了刘邦。刘邦就趁势做了个好人还赢得了人心。这个能力就是政治家所特有的。刘邦这点非常擅长就奠定了他以后的路走的会很顺畅。

刘邦不止懂人的心思,自身还很有魅力。当时他是个草根萧何是沛县的一个官员,结果萧何愿意和刘邦做朋友。刘邦去吕雉家里蹭酒喝。吕雉他爹觉得刘邦将来是个人物就把吕雉嫁给了刘邦。刘邦起兵之后经过留县遇到了同样起兵的张良。张良就把自己的队伍给了刘邦,而自己则做刘邦的谋士帮刘邦出谋划策。这都不是常人所有的魅力。

刘邦的演技也很强。这同样应该是政治家的拿手好戏。当时沛县起兵后不久雍齿趁他率兵出去作战的时候联系了魏王,归附了魏王。当时刘邦的势力很薄弱,雍齿的背叛对他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如果不收拾了雍齿他的队伍里还会有第二个雍齿出现的。所以他必须要平定了雍齿的反叛。刘邦来到楚地见到了项羽,在项羽面前显示的自己多么视死如归就算项羽不肯借兵给他他也一定要打败雍齿。这让军人出身的项羽对刘邦起了钦佩之心。就借给了刘邦兵马让他去收回被雍齿占领的城池。

在项梁战死后刘邦也假装自己很悲伤,穿着孝服为项梁哀悼。这一下子就赢得了项羽对他极大的好感。于是项羽跟刘邦结为了兄弟。

在鸿门宴之前项伯来到霸上找张良离开结果张良不愿自己就这样离开坚持要告诉刘邦这件事。刘邦听后大吃一惊立马宴请项伯像项伯说明自己让人关闭函谷关不是为了不让诸侯联军入关的。其实他当时就有那个心思现在见事不妙就撇的一干二净。演技绝对十足。

虽然刘邦的见识有限,但是他善于学习。张良萧何等人经常跟他说人心的重要。他就听他们的注意自己行为收买人心。为自己将来赢得天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他知道哪些人对自己是忠诚的,哪些人说的话自己可以绝对相信。比如萧何让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刘邦听后也没多推辞什么就封韩信为大将军了。这种信任绝对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因为看得透所以才会绝对信任。

对付项羽绝对是刘邦人生的重头戏。他知道自己不是项羽的对手。但是项羽是军人出身,不懂政治。所以他就以他之长击项羽之短。所以他能把项羽耍的团团转,最后让项羽兵败自杀。

会用人,看透人。陈平韩信之前都是在项羽手下做事。来到刘邦这里后刘邦将他们委以重任。在大汉建立以后吕雉问刘邦在萧何百年以后谁能接替他成为丞相。刘邦就说曹参。吕雉又问曹参之后呢??刘邦说陈平,但是陈平做事有欠妥当,可以让周勃来帮助他。可以把全国的军权都交给周勃。安定天下的人一定是周勃。事后证明果然如他所说。陈平周勃真的成为了丞相,并且他们还为刘氏天下的安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心胸豁达。如果说刘邦最应该杀的一个人那就是韩信了。在韩信担任大将军期间曾经让刘邦封他为假齐王。刘邦听后直接大怒。自己被项羽围困韩信不来救他还让刘邦封他为假齐王。最后刘邦封韩信为齐王。在消灭了项羽之后夺了韩信的军权改封韩信为楚王。在韩信被封楚王后有人向刘邦诬告韩信谋反。刘邦也怕韩信真的反了就利用出巡到云梦泽的机会将韩信给擒获。押往了长安后将他释放并封他为淮阴侯。

被人要挟的感觉是很不爽的。尤其是帝王被人要挟了多半在天下平定之后会收拾这个人。但是刘邦没有那么做。刘邦可以在夺了韩信的军权之后不封韩信为楚王而直接杀掉他,也可以在把韩信捉住之后不封韩信为淮阴侯直接杀掉他。这样别人也不能说什么。因为韩信的确威胁过刘邦。并且刘邦之前夺韩信兵权的时候也是用的突袭的方式,这就显示出了刘邦对韩信极不信任。此时杀他完全说的过去。但是刘邦还是没杀韩信。而是封韩信为淮阴侯。韩信在被封为淮阴侯后心生不满真的谋反了这次才被吕雉所杀。我认为刘邦很对得起韩信了。韩信的死纯粹是自找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方面,受篇幅影响就不说了。刘邦的确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政治家这是毋庸置疑的。


南宫雁门说史


刘邦肯定算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

理由有如下:

第一,古代中国皇帝有非常多,为啥刘邦这么出名 ,说明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人们已经认可了他,古人的智慧并不比我们差,他们的眼光也没问题

第二,拥有帝皇的手段

他虽然个人能力不是特别强,但是他却具备了一项别人都没有的能力,他能把那些厉害的人聚齐到身边,为他打下江山,这就是他最大的优点

刘邦赏罚分明,对手下该赏的,他很是大方,并不像项羽那样,能够赏罚分明对一个领导的十分重要的,他是领导权威的体现

第三,善于观察人心,就像那时他率兵攻进咸鱼阳,并没有对咸阳动一分,还约法三章,这个举动让秦朝的老百姓对其印象很好,为他以后一统天下,加了不少的分

第四,决策果断,该下手时绝不含糊,比如对付异性王,他下手狠辣,作为一个政治家,确实应该这样





历史真解


毛泽东曾说,汉高祖刘邦是个伟大的皇帝。刘邦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

刘邦,江苏沛县人,出身于下层农民家庭,少时心胸大度,善交朋友。成年后做了个小乡官泗水亭长。曾押送骊山修墓之徒到过咸阳。对一介农民来说,可谓见多识广之人。

陈胜、吴广起事后,刘邦率沛县三千子弟响应,率军走入咸阳,推翻秦定。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奠定了关中大地良好的群众基础。

楚汉之争后,屡败屡战。短短三年由弱到强,逼迫项羽乌江自吻。奇得天下,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西汉之楚,又打击匈奴,平定诸多异姓王的叛乱。又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与民休养,恢复生产,储备国力,为以后西汉强大奠定基础。

刘邦作为政治家善于识人用人,有超强的驾驭文臣武将能力。战乱时期,任用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夺得天下,临死之前向吕后推荐陈平、曹参、周勃之人,死后埋在长陵,又掌控西汉几十年的发展走势,可谓是慧眼识人。



刘邦建立的汉朝成了我们民族的名字,深刻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刘邦不愧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伟大的政治家。


1968花果山


刘邦,大汉王朝的创立者。以敏锐政冶眼光和视觉,以区区乡间一亭长,经过自己努力奋斗拼搏,开创了大汉王朝四百年基业。

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指挥家。

刘邦本是沛县泗水亭长,在大泽乡起义的背景下。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嗅觉在家乡揭杆而起。在四方豪杰并起的乱纷纷的斗争中,广施仁政,收拢人才。并且把秦末汉初最杰出的人才收拢在自己身边,为大汉王朝建立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在一次朝会上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惟喔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刘邦知道自己的斤两,能够看透别人的长处,并大胆使用。是在乱世风云中,一步步强大的人才基础。刘邦对于别人正确的意见有着天然分辨能力,对于认可可行的方针战略交给别人施使,不问过程,只看成果。是刘邦大胆相信别人的正确方法,最后取得胜利的根本。

刘邦是一个聪明的政治家,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对别人的正确方针与劝吿,例行即止。以最明智的政治视觉和领会贯彻能力,在秦末风云斗争舞台上,笑到最后,建立了大汉王朝。







画诗人生


刘邦算是一个高明的政治家,首先,他出身地位低,没有文化,从小在乡间名声不好。但是他参加义军之后,在义军中声望很高,如萧何,夏侯婴,樊哙等,都对他死心塌地,这一点是他在和项羽的争霸过程中占得了一定的先机。当年楚怀王协定先入关中者为王,项羽与刘邦,兵分两路。结果刘邦兵不血刃先到咸阳人,到咸阳之后,对百姓秋毫无犯,约法三章,受到老百姓的拥戴。而项羽听说刘邦,轻轻松松到咸阳之后怒火中烧,一路拼杀赶到咸阳,刘邦退出悬崖,项羽却烧阿房宫,杀死子婴,将金银珠宝掳掠一空。这样的人,百姓怎么可能会喜欢他呢?而反观刘邦,深谋远虑顾全大局,嗯,也有可能是实力不如项羽,要隐忍,刘邦被认为是腹黑的鼻祖,确实也不是浪得虚名的。当年韩信平定齐国之后,想要刘邦封他为甲王,但刘邦当时非常生气,陈平和张良提醒之后马上改口,要当就当真王假王有什么意思呢?就封了,韩信为齐王,使得韩信死心塌地的为他拼命。作为高明的政治家,一定要识人用人,知人善用。在战胜项羽之后,总结战胜的原因是夫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也,,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个分析也充分体现了刘邦作为高明政治家的见识。






风雨中飘渺


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在未称帝之前就颇具独特的政治眼光,算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这里必须纠正一下一些史料经常把刘邦说成是流氓、无赖的说法。下面我分析一下刘邦的政治才能,请大家指正。

首先来说,刘邦没有任何的政治背景,完全是白手起家。所以一些史料经常说刘邦的起义队伍是乌合之众。而项羽属于先楚的贵族,起兵时具有基本队伍和支持力量。项羽凭借强大的军队和政治班底,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全歼秦军主力。刘邦则在秦、楚交锋的关键时刻,偷袭函谷关得手,先入关中。这一经过充分说明了刘邦极具军事智慧和随机应变的才能。

第二,刘邦以仁义取得天下人信服。刘邦在入关后,逼近咸阳,首先想到的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尽量减少伤亡。准备招降李由,虽然未成,充分说明刘邦军队是仁义之师。进入咸阳之后,刘邦没有滥杀秦朝皇亲贵胄,而是优待子婴和秦朝重臣。同时,刘邦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这些都表明了刘邦以信义治天下,迅速平乱,恢复秩序,稳定人心的治国理念。项羽进入咸阳后,杀子婴,杀秦朝重臣,火烧阿房宫,致使楚军大失人心。

第三,刘邦用人得当,高瞻远瞩。纵观刘邦的整个班底,萧何、韩信、周勃、曹参、陈平都是具有政治才华的有识之士,刘邦能够知人善任,是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对文臣武将能够量才适用,礼贤下士,都说明刘邦具有政治家的远见。刘邦以德报怨,多次饶恕背叛自己的雍齿。鸿门宴项羽想杀刘邦,雍齿念及刘邦的恩情,放走了刘邦。

第四,刘邦称帝后,把黄老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吸取了秦朝重刑暴政的教训,倡导无为而治,说明刘邦极具政治上的先见之明。汉朝立国400多年始终坚守刘邦的这一理念。

第五,刘邦把萧何、周勃、曹参作为自己死后的托孤重臣使用,具有战略眼光,刘邦死后,吕后称制,诸吕乱政,正是周勃联合其他重臣一道讨平诸吕之乱。说明刘邦在用人上具有识人之能。


优秀的米老鼠96


政治这种东西,是近代才逐步成形,由西方传入中国。但刘邦善于用人,能够权衡利弊,顾全大局,深得民心,可以算是一位革命家。


bobskh


高明的政治家谈不上,但是他是高明的领袖,项羽为什么败?要知人善用


用户4057588390153谈


去问政治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