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疫情发展怎么样了,严峻吗?

张文瑶


海外疫情发展到今天总体形势不乐观,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政府行动晚了,前期可控的时候没当回事,没有给民众足够的宣传,告诉大家怎样防范以及这个病毒的传播途径,导致绝大多数外国人不以为然,认为比起热带国家的骨痛热病这个冠状病毒不算什么,从政府到民众都轻视传染病,这是最可怕的,甚至很多国家的当地政府公开在新闻媒体上告诉民众只有在感觉不适患病后才建议戴口罩,到目前为止官员开会或者接受采访基本看不到他们戴口罩。不戴口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隐形传播。

其次检测水平落后,检测能力也低,因为第一步错误,导致准备工作严重不足,全社会被疫情打的措手不及,很多国家忙着搞选举,也错过了最佳控制时期,严重的贻误战机,导致大量病患无法获得检测,这些有症状的民众无法获得检测期间也没有居家隔离,还是和自由人一样到处走,把其他所有近距离接触的人群都置于危险境地,这也大大增加了感染人群。

最后就是医院收治能力太差,很多医院本身就没有治疗传染病经验也没有有效隔离区,而很多国家政府目前建设新的临时收治场所的动作又很慢,所以医院长期处于爆满状态,即使确诊了,得不到及时救助,这样导致了病患比较高的死亡率。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来,除非有非常强大的外力作用,或者是外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逐条解决以上三个不足,否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锅外的情况会非常糟糕。

我们希望外国政府万众一心,把全部精力放到抗疫上。快速解决检测能力、追踪密切接触人群、增加医院和医护人员数量。加油地球人!


最快最新


我是一个小医生的科普,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海外的疫情已经不能用严峻来形容了,应该用失控。

海外目前确诊人数与国内对比

截止2020年3月15日,海外累及确诊76105人,死亡2638人,治愈8925人。

国内累及确诊81059人,死亡3204人。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称海外每天新增确诊数已经超越中国最巅峰的时候了。

可以预见明天早上醒来,海外确诊人数肯定超过中国。

可以说中国是目前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各个国家采取的措施不同,导致防疫效果差距较大

英国、瑞士、瑞典可以统称为不检测派。

英国号称要使用“羊群免疫”感染全国60%的人口从而获得群体免疫,这也叫全世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德国总理默克尔宣传新型冠状病毒会感染全国50%到70%的人口。

瑞典直接不再公布新增确诊人数。

瑞士也已经停止对轻型新冠患者进行监测。

意大利、韩国、伊朗这种为积极派的代表。

目前意大利疫情在失控边缘,昨天新增确诊病例超过3千,累及确诊病例已经超过2w,意大利医疗资源严重不足,ICU已经不再遵循先来先得的原则,而是选择治疗希望大和年轻的患者进行治疗。

此前伊朗大家都以为会很快崩溃,但伊朗撑住了,他们已经动用军队,并且对所有病人进行检测。

韩国的疫情已经取得了好转,每日新增人数不断下降。


但疫情在欧洲大爆发的趋势无法避免。

美国在干什么?

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这次疫情的表现让人失望,而且没有支援他盟友的打算,而且此前的疫情表现极其不积极,但美国想要做出改变了。

  1. 每10天一批,每批100万套。这些测试盒都采用了最先进的“病毒复制法”,而不是老式的“核酸测试法”。到3月7日为止,美国CDC所有的国家实验室都可以做病毒测试。CDC称,至本周末,可进行多达100万人的检测。美国所有的家庭医生、小诊所、药店将很快都可进行检测。

  2. 病毒测试已并入美国的医疗保险系统,检测费全免,治疗费从保险支付。无保险者,可去公立医院,免费治疗。

  3. 发布会基本上1~2天就有一次,介绍防疫小组的各项进展。并且总统特朗普亲自参加,副总统主持,回答记者提问。

  4. 特朗普向国会申请24亿抗疫资金,国会通过83亿。分别用于疫苗研发,防控和药物研发等。

  5. 加州州长公布,加州已经准备好8万张床位,并且可以随时增加。

  6. 世卫组织公认的目前唯一对新冠病毒有效的药物是美国吉利德(Gilead)公司生产的瑞德西韦。3月5日,负责瑞德西韦临床实验的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瑞德西韦对抗新冠病毒效果优于柯立芝!而之前柯立芝已被验证对新冠病毒有效。并且,美国又发现了数种其他药物对新冠病毒有效,目前都在测试过程中。

  7. 美国目前一共有4家制药厂,在按照不同的方式研制不同的4种疫苗。最早的Moderna将在3月18日开始临床测试。4种疫苗同时研制,就是为了确保万无一失。

  8. 如果病毒在美国扩散超过目前预期,川普将启用「国家战争法」。一旦启用国家战争法,国会的拨款会数倍于目前的金额,同时会调用国民警卫队进行物资和设备的调拨,病毒的检测和治疗将会全部免费。



希望美国说到做到,不要成为“乱世之源”,承担自己该有的责任。

一个小医生的科普


伊利诺伊州政府已经下达了一些措施,比如尽量在家呆着,给孩子发放免费中餐,联邦政府给没人1000美元等,大学上网课等等。但是,美国人似乎一切如常,路上车还是很多,包括我旁边的通往芝加哥的高速公路。今天提醒小超市年纪很大的售货员戴口罩,他看上去很紧张,但是装作没有听见。真不懂他怎么想的,春田湖照样年轻人游艇玩,钓鱼什么的。超市人也很多,不见抢购的,只是多了一些洗手液免费洗手,但是洗手液之类的就没有了,更不提口罩n95的那种啦。我们还是一切如常,很少出门,外出回来后洗手,擦拭门把手之类的,但出门不戴口罩,街上没有,怕被打,因为他们认为戴口罩的是病人。且万一误解,实在麻烦。另美国人很热情,加油不太熟练,大胡子老兄提醒我如何加油。







春园雪


海外疫情发的非常凶猛,由其是意大利,现快成第二个武汉,那里有很多中国华侨,就浙江青田就有十万以上 ,到今天上午就有100多人海外人士在国内发病。由此海外疫情必须严守,要不国内先前的努力成有一场空




生活如似水


海外疫情现在可以说还处于上升期,尤其是欧美特别的严重,有些政府也并不是特别在乎本次疫情,像英国官方竟然承认说有意让大多数英国人感染新冠肺炎,以此获得群体免疫。了,这在我们看来真的特别疯狂,

另外欧美的民众没有戴口罩的习惯,即便是在疫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你依然可以看到很多人并没有戴上口罩。

最致命的是很多国家的游行、集会依然在在正常举行,在人口密集又不佩戴口罩的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新冠病毒的大规模传播,最近西班牙疫情大规模爆发很有可能和刚刚举行的妇女节游行有关

意大利人用纸捂住口鼻

美国大量人群拥挤在机场,且大多数没有佩戴口罩

西班牙妇女节游行


张静静的郑漂生活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全球关注焦点都集中在中国、武汉,而现在情况似乎变得不太一样了,国内的疫情基本上得到控制,欧洲国家却相继爆发,被赋予了自由情怀的西方国家反而显得手足无措,尤其是意大利让人无比忧心...

今天意大利新增了1541例病例,确诊人数已经达到7424例。意大利依旧连续出现数天新增确诊病例破千的情况,按照这样的趋势,不久意大利确诊人数就会超过韩国,成为中国以外,确诊人数最多的国家。

除了确诊人数激增之外,近日意大利死亡病例暴增,今日新增133例死亡病例,从昨天的233例上升至366例,死亡病例数单日增幅就高达57%。死亡率突破4.96%超过伊朗,升至全球最高。

而意大利大多数死亡病例出现在北部的伦巴第大区,众多高端家居品牌的聚集地区,也是昨天封城令措施下的红色禁区。而越来越多的确诊病例使得伦巴第大区医疗系统几乎崩溃。

伦巴第大区当地预留给重症患者的120张ICU病床,迅速被挤满。后来额外添置的200张重症治疗床位也很快被占满。和人们从外面街道看到的祥和景象完全相反,医院里面上下都笼罩在一股高度紧张压抑的气氛之中。感觉还是做中国人最好啊,


只管努力未来会美好


海外形式相当严峻

  1. 瑞典宣布向病毒投降,不再采取隔离措施

  2. 意大利向中国求助,目前我国已派遣专家团队和支援物资奔赴意大利

  3. 伊朗感染人数将近两万人,死亡人数也非常恐怖,中国同样派去了医疗团队和支援物资

  4. 澳大利亚感染人数最近也在呈上升趋势,国内开始采取隔离措施

  5. 美国总统特朗普,先前对疫情持乐观态度,并称之为流感,网传导致美国死亡人数一万多人,目前已紧急采取试剂检测,其本人也被怀疑感染,相关部门预计美国在接下来一个月内感染人数会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形式不容乐观


华豫宛


钟南山估计全球疫情至少延续到6月份。。。相信老专家的预测。目前在全球逐渐爆发的「新冠肺炎世界疫情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国家正在奋起抗击疫情。世界经济肯定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好在我们的疫情已经得到基本控制,经济活动正在恢复,以后境外生产会下滑。谢谢



武汉凯子哥


海外疫情问题和我有点关系.其它国家的情况我也只是从手机的新闻中了解一二.但是,韩国疫情我们就在现场,身临其境.有责任,也有点发言权!根据韩国政府发布的公告,截止到今天,连续五天新增病例,低于百人.大家关心是否意味着疫情得到控制呢?
针对这个问题,我昨天发表了一个视频.今天,为了便于大家进一步了解韩国的实际情况,把几段视频剪辑成一个短视频,通过真实的画面让大家直观地,了解和观察,为分析和判断疫情提供第一手素材!仅供参考!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9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b836ecbe39ee4768b20cba7be6b6e95c\

东方大鼎


看哪个国家罗,韩国,日本,伊朗,意大利,法国,德国,西班牙,美国这8个国家比较严重,加上他们佛系抗疫,想像我们国家2个月就消灭疫情,难!

中国已春暖花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