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碼,不能只成為一張“地方糧票”

隨著復工復產有序推進,健康碼全國互認正在按下快捷鍵。3月20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規劃司司長、全國愛衛辦副主任毛群安表示:“目前,國務院電子政務辦和國家衛生健康委提供了各地跨省份互認共享的三種路徑,請各個省結合本地的實際來選擇實施。”(3月22日《光明日報》)

健康碼肇始於杭州餘杭。健康信息碼分為紅、黃、綠三色動態健康碼模式。持綠碼者,憑手機亮碼出行,可以進廠復工;顯示紅碼者和黃碼者,需要自我隔離並健康打卡,滿足條件後將轉為綠碼。

這項得用大數據防疫政策,剛一出籠,就受到各地的追捧,並很快在全國各地複製開來。短短半個月時間,健康碼就從杭州一城推廣到了全國200城,並開始逐步推動互通互認。數據顯示,全國已經有25個省、市、自治區可以在支付寶領取健康碼。同時,國家頂層也開始著手進行制度設計,由國務院辦公廳指導開發的“全國版”健康碼——防疫健康信息碼也首先在支付寶小程序上線,已實現全國可領。

從某種程度上講,健康碼的面世,在一定區域內打通了人員流動的壁壘,為全國各地復工復產創造了條件。可是,由於現行健康碼屬於“劃地而治”,各地區制定的政策、標準都不太相同,基本上是“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健康碼互認的地方還不太多,顯然,健康碼實際變成了“地方糧票”,不能實現全國“互聯互通”,暢通全國。

譬如,在一些地方,即便是來自低風險區擁有“健康碼”,且進行了長時間居家隔離的務工人員,但由於跨區域互認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礙,返崗時仍要重新“回放一遍”。特別是,很多地方還要求外來務工者隔離期食宿費用自理,這不僅增加了務工者的經濟負擔,也讓企業復工復產拖延了大量寶貴時間。

健康碼各地互認,本質是讓大數據在戰“疫”中,跑出速度和溫度,有效減少重複勞動,減少制度執行成本,實現防控疫情與經濟社會發展“兩不誤”。

因此,眼下,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各地推出健康通行碼的地區,要儘早與“全國版”健康碼平臺無縫對接,從而為實現跨區跨省間互認;對於沒有本地健康通行碼的地方,可直接採用全國體化平臺上的防疫信息碼,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打通數據孤島,讓健康碼早日暢通神州。

當然,在推進全國防疫信息碼的同時,要切實注意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個人隱私權不受戕害,決不能讓公眾個人信息恣意裸奔,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