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一出旦角为主的三国戏

一出旦角为主的三国戏

在京剧传统戏里,我最喜欢的是“三国戏”。可能是由于戏曲和评书、演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者是由于《三国演义》特别适合于“用歌舞演故事”这种形式,也许是前辈艺术家,偏爱那些大智大勇的古代人物,因而对“三国戏”情有独钟。所以经过他们的精雕细琢,反复加工,终于成为精品,也因此才有了今天舞台上唱不完的“三国戏”。

但我对“三国戏”也有不满足,或者说不知足的地方,那就是旦角太少了。从头到尾全是清一色男性的戏,比比皆是。综观《三国演义》120回,与三国有关,或者放在三国鼎立背景下的旦角戏,只塑造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女性:前半部出场最多的,大概是貂禅;后半部可能是孙尚香;中间则数甘、糜二夫人和大、小二乔了。

于无声处:一出旦角为主的三国戏

面对这种“战争,让女入走开”的局面,前辈京剧艺术家们,尤其是旦角艺术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决心改变京剧舞台上“三国戏”缺少女性的现象。他们和他们的智囊团,努力挖掘,认真搜求,终于发现在《三国演义》里,仅占寥寥数语,被一带而过,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仅冠以姓氏的几个女性,值得同情和歌颂。于是通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地敷设、描绘,终于使之成为京剧舞台上很成功的旦角“三国戏”。例如取材于第33回“曹丕趁乱纳甄氏”的《洛神》和取材于第117回“诸葛瞻战死绵竹”的《江油关》,还有把剧中时代背景放到第7回“袁绍磐河战公孙”下,而编出来的《春闺梦》。尽管这些戏在京剧舞台上,远不如《群·借·华》、《失·空·斩》,那么气势恢弘、蔚为壮观,然而却也代代相传,久演不衰。其中我觉得程派的《亡蜀鉴》,就非常值得继续演出。


该剧是根据川剧《江油关》改编的。在《三国演义》中描写江油关战争全过程的不足400字:当邓艾偷渡阴平后,蜀将马邈拟弃关投降,其妻李氏大怒,劝阻不听,邓艾入江油关后,李氏殉国。后人评说:“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如江油李氏贤”。一个至死不投降的弱女子,不仅在当时赢得了她的敌人邓艾的同情和尊敬,而且千百年来得到人们的称颂。显然程砚秋大师在这位古代烈女身上,是寄托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情操的。所以他先请中国戏曲学校的张体道先生动笔改编,又请金仲逊先生加工润色,改名《亡蜀鉴》,显然是以历史为鉴,抨击了当局的投降主义。也正因为如此,该剧从1934年10月28日首演,只有两场,就遭到南京政府的禁令。但是人心不可辱,此剧中李氏的最后一句唱“愿国人齐努力共保神州”却不胫而走,传遍北京的街头巷尾,显示出此剧在人们内心中的强大生命力。即使在今天,我们听来,这句词是否也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呢?

在立雪程门的诸多弟子里,如今保存下《亡蜀鉴》全剧演唱录音的,只有王吟秋的一份解放后的电台广播节目。由于他是程门几大弟子中,随侍师傅左右时间最长的,因此也得到的真传最多,有的专家甚至说他是程派继承者中最正宗的。剧中李氏自尽前的那段“二簧”唱腔,就程派韵味十足。开始的“导板”“李氏女”三个字一出口,就有一股穿云裂石的力量。听王吟秋的演唱,我觉得比程派女弟子们的声音要高亢得多,而且带有很强的凄厉,所以唱腔显得有棱有角,特别酷似程砚秋,听着很带劲。


这段唱在转入“慢板”以后,主要是谴责对外敌入侵而不抵抗的官僚将领,同时抒发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强烈的爱国心声。唱到“那魏国强欺弱将兵入寇,我蜀邦文贪武斗政事不修。贼兵到不投降便要逃走,眼见得好山河付与东流。”听来觉得真是一句一泣,一字一泪,但又在字字血、声声泪中,洋溢着一股刚烈劲儿,也许这就是内行所说的,王吟秋所具有的程派纯正韵味吧?我相信所有能够回忆起当年的王吟秋演唱《亡蜀鉴》录音者,都能体会到早年程砚秋唱法的独到之处,也能体会到这出戏深刻的思想含义。

可惜的是这出思想、艺术双优秀的剧目,已然绝响舞台多年了,近年只看到同一小说题材的《春闺梦》(不否认这也是程派的经典),而没有看到程派传人的《亡蜀鉴》。当今只有迟小秋和李佩红是受过王吟秋的培养的,不知她们是否有决心让师傅的此剧重见天日?若使之失传,岂不惜呼?悲呼?

正是:程师两剧系深情,

同取《三国演义》中。

保国爱国《亡蜀鉴》,

反战不只《春闺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