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剛有下跌跡象,各地就紛紛救市,央媒迴應後政府下“死命令”

這次風波,房地產行業毫無疑問也受到了很大影響,全國售樓部全部被關閉,項目停工。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售樓部沒有復工,很多房地產項目沒有開工建設。但是眼下房地產企業最擔心的事是大家都推遲了購房計劃,原本計劃年後購房的人們現在都暫時不買房子了。

房價剛有下跌跡象,各地就紛紛救市,央媒回應後政府下“死命令”

面對這種艱難時刻,開發商也沒有坐以待斃,在2月份以恆大為首的房地產企業紛紛出臺了線上打折賣房活動,但是到現在為止也就恆大取得不錯效果,其他房地產企業基本沒什麼銷量。這想想也正常,房子作為超級“大件”商品,人們怎麼會在網上隨隨便便就買了呢。要知道在以前到售樓部、項目工地實地考察後購買的房子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陷阱,現在網上虛幻不真實的房子人們怎麼可能會相信。

房價剛有下跌跡象,各地就紛紛救市,央媒回應後政府下“死命令”

在開發商自救不見成效的同時,各地房地產協會和各地地方政府也開始行動拯救房地產行業,在2月到3月一個多月的時間裡,全國就有超過70個城市和地區出臺了各種各樣的“救市”政策。各地房地產協會也紛紛呼籲當地政府出臺政策拯救房地產行業。

比如安徽、山西、江西等省份的房地產協會紛紛向當地政府提出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貸利率,降低稅費和放開限購等一系列救市建議。一些所謂的房地產專家和一些經濟學家也紛紛表示國家應該拯救房地產行業,不然國家經濟將受到拖累。甚至全聯房地產商會也在呼籲救市的建議中這樣提到:“房地產行業體量大,上下游產業鏈長,若地產行業出現動盪,上下游產業鏈也勢必遭受不同程度的衝擊,並極易引發金融風險”,明裡暗裡的意思都是如果現在救市,國家經濟將受到很大影響。

房價剛有下跌跡象,各地就紛紛救市,央媒回應後政府下“死命令”

在房地產協會的呼籲聲中,各地紛紛響應他們的呼籲出臺了各種各樣的“救市”計劃,其中很多所謂的“救市”政策直接就觸碰了國家對房地產行業調控政策的底線。比如河南省駐馬店市出臺了降低公積金購房的房貸比例,首付從30%調整到20%。又比如廣州市在3月3日出臺了救市政策,取消商服類項目(包括寫字樓、商鋪、公寓)的購買限制,已確權登記的不再限定轉讓對象。這種所謂的“救市”政策已經觸碰了國家對房地產行業調控的底線,違反了“住房不炒”的基本理念。最後這些過度的“救市”政策都被約談,成為“一日遊”政策。

相對於駐馬店、廣州等地的“一日遊”政策,其他城市和地區也出臺了很多救市政策,比如蘇州的延緩繳納土地出讓金,放開預售政策。比如四川安徽等地出臺購房補貼政策,還比如河南省新鄉市的一口氣22條救市政策,這類似的政策還有很多很多。

房價剛有下跌跡象,各地就紛紛救市,央媒回應後政府下“死命令”

很多人們現在都在擔心,現在救市政策這麼多,覆蓋區域那麼大,樓市會不會重演2008年的樓市走向呢,在2020年房價會在各地救市政策刺激下突然暴漲呢?其實我們購房者也不必過度擔心,因為官方媒體已經做出了回應和表態。

比如在2月19日,在人民銀行召開的2020年金融市場工作電視電話會上提出:保持房地產金融政策的連續性、一致性和穩定性,繼續“因城施策”落實好房地產長效管理機制,促進市場平穩運行。很顯然央行在金融政策上並沒有放鬆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沒有資金的支持,房地產行業不會重走2008年的老路。

同時央行副行長劉國強在當日接受金融時報專訪就更為明確:房住不炒仍然是當前房地產調控政策的主導方向銀行可通過LPR加點方式確定個人房貸利率,基本保持原有水平。要堅決貫徹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和房地產市場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有效實施,保持個人住房貸款利率水平基本穩定。在2月28日,人民日報社轉發了經濟日報文章:《樓市紓困必須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在文中明確提出:

房地產市場在春節前後急速冷凍,各地在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出臺房地產紓困政策的同時,必須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和底線。調控的成果來之不易,房住不炒的定位也不會改變,不能改變

房價剛有下跌跡象,各地就紛紛救市,央媒回應後政府下“死命令”

從以上央行和官方媒體回應來看,國家依然堅持“住房不炒”,同時也可以看到目前國家希望房價穩定,不能暴漲也不能暴跌。所以說現在市場沒有炒房客的生存空間。但是國家卻通過房貸利率換錨改簽來保持個人住房貸款利率平穩。

總體上來說,現在中國房價終於出現了下跌勢頭,雖然有個別地方政府試圖“阻止”房價下跌,但是在國家嚴厲調控下都沒有得逞。在這種大環境下,未來將只有剛需購房者購房,房價也會慢慢回到合理水平,人們也慢慢都可以實現居有所安的夢想。

創作不易,如果你認同本文觀點,順便點贊關注一下,謝謝!我們也將持續更新更優質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