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他们几家主张治国的核心是什么?

一个大书包


中国封建社会的治国套路大家都很熟悉:外儒内法,兼之以道。即诸子百家中,被后世统治者采用的主要是儒、道、法。

儒:我们最熟悉的流派,几乎成为了中国乃至东亚国家的人文标签

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等,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几大主张,明确君臣、父子之礼,划定夫妇、长幼之别;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在前代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也就是所谓的“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五常则是“仁、义、礼、智、信”,满满的积极正能量。

可以看出,儒家的内核,是以伦理确定上下尊卑关系;外在的体现上,却用仁义等极为义正言辞的理论包装,可以说是一种标准的统治之术,天生就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法家,强调建立规则

春秋时期的管仲是法家的先驱,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则有李悝(kui)、吴起、公孙鞅、韩非子等。

顾名思义,法家的主张就是用法治国,重农抑商、奖励农战,反对分封、建立郡县制、实行君主专制,他们的主张,是其后中国大一统王朝的思想基础。

但是,法家所指的“法”,跟我们如今的概念不一样,它实际上是为了实现帝王的个人意志,而确立的法规,本质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

同时,法家极力避免个人意志对法令的干扰,反对人情、走后门,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甚至在理论上看似比较公平,但其手段往往很严苛、血腥,伴随着残忍的杀戮,为后世广为诟病。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又称黄老之术,代表人物老、庄。在笔者看来,这个流派比较玄乎,从理论上来看,它主张无为,但又无不为,看似简单,实际很难。所谓“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落实到治国上,主要是减少对社会的不必要干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道家思想,在特定时期确实有奇效,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就是产生于贯彻了数十年的黄老之术。

但是,放任的自由经济必然会带来资源的过度集中,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往往是道家治国之术的副产品;比如在汉武帝即位后,虽然享受着文景之治带来的繁荣,但也面临着急需解决的隐患(《资治通鉴·汉纪八》):

罔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物盛而衰,固其变也。

说的很明白了:若不加以扭转,将会盛极而衰。这就是为什么汉武帝要重用董仲舒等人,着急摸索出新的治国理论。

墨家的治国思想,则太过于超前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他的思想和儒家正好相反,主张“兼爱、非攻、节用、节葬、非乐”,要博爱,不要战争;要平等,反对阶级压迫;要俭朴,杜绝奢侈浪费;提倡薄葬,反对厚葬、殉葬,甚至儒家提倡的守孝三年,在墨家看来正是对人性的摧残;不要搞虚头巴脑的音乐,多把精力用来干实事。

在我们今天看来,墨家思想简直太合理了有没有?他的这些平等博爱思想,直到文艺复兴时西方人系统的提出,墨子可谓超前了世界2000年。

然而,没有阶级,那就没有尊卑了;践行俭朴,那统治者还怎么名正言顺的享受奢华生活?所以很明显,墨家思想根本不可能进入统治者的法眼。

不过,墨家的“强本节用”思想,在封建王朝立国初期,无疑是一种积蓄实力、休养生息的靠谱措施,在后世还是挺受欢迎。

其他流派

兵家,可以理解成军事家,跟治国关系不大。但战国时期的兵家,往往跟法家有关联,比如吴起;

纵横家,实际上是两种外交思路:连横是主张秦国对东方诸侯国各个击破,联合一两个、打压另外几个;合纵则主张各国联合抗秦。看得出来这更像外交政策,跟治国没关系;

名家,是一种哲学流派,着重逻辑辩论,著名的“白马非马”就是这一流派整出来的。

阴阳家也是一种哲学流派,齐国人邹衍是创始人,其核心内容是“阴阳五行”。

其他的就不扯了,毕竟笔者也是一知半解。

回到文头,“外儒内法,兼之以道”之所以能够形成,很大程度上得归为秦国、秦朝的做出的“牺牲”与贡献。严刑峻法治国,推行郡县制、抛弃分封制,这种流派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提升国家实力的积极作用,已被战国的实践证明。但过于赤裸裸的严苛手段,显然不符合和平时期各阶层的述求,开天辟地的秦王朝正是因此而亡。即贾谊说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但是,给它加一层包装不就行了?西汉初年,为了尽快恢复国力、休养生息,暂时兼用了道家的无为之道;但汉随秦制,西汉几乎完全照搬了秦朝的各项制度,不然为仁慈的汉文帝时期,会发生“缇萦救父”这种案例?那时的肉刑,就是来源于秦朝。

而待到国家实力恢复后,汉武帝时期摸索出了外儒内法的绝妙路子,给严刑峻法加上了一层仁义的外衣;特殊时期,再兼用些道家思想。至此,这一套路就成了其后两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祖传治国方略。


正史漫谈


诸子百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百家争鸣的过程中产生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的融合发展变化。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诸子百家的主张是在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批判与解决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主张,并不是文学艺术主张。虽然说是百家争鸣,但真正有影响力的政治学派是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这几家。总体上说,儒墨道法各家的主张都在当时产生过巨大影响,最终取得胜利的是融合了各家思想的新儒学。治国主张需要融合与借鉴!

关于诸子百家治国的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道家思想治国的核心主张是无为而治。

春秋时期的老子创立了道家学派,道家认为万物的本源是道,道家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无为而治。虽然道家学派是一个比较消极的学派,但其在政治上的无为而治是积极的无为,而不是消极的什么事情都不做。

道家学派并不适应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争霸和兼并战争,道家学派也没有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真正的治国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是在汉初成为了治国思想,刘邦在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为了恢复被秦末农民战争破坏的生产力,统治者需要用无为的思想弥补社会的创伤。

无为并不是政府什么都不做,无疑是政府要减缓一些不必要的工程,无为是政府要给农民时间来恢复被破坏的小农经济。由此可知,道家思想只是一种暂时性的统治思想。

第二,儒家思想治国的核心主张是以德治国及等级秩序。

春秋时期的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所谓的仁就是以德治国,所谓的礼就是克己复礼,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孔子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奴隶主贵族希望恢复到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正常状态。

所谓的仁者爱人并不是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相处,所谓的克己复礼是要加强社会的等级秩序。虽然孔子的儒家思想不符合争霸战争的需要,但汉朝董仲舒创立的新儒学却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需要。汉武帝最终接受的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了正统和主流思想。

从董仲舒的新儒学到程朱理学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都是为地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儒家的以孝治国和忠君爱国都是在维护封建的等级秩序。究其原因,改革后的儒家思想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

第三,墨家思想治国的核心主张是兼爱非攻,主张阶级平等和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战国时期的墨子创立了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是下层劳动群众的学派,墨家学派一度成为当时社会上的显学。下层劳动群众人数众多,必然会使墨家学派成为一时的潮流。然而,墨家学派在等级社会中必定不能成为统治思想。

没有统治者支持的思想是不可能一直有巨大影响力的,没有统治者支持的墨家学派最终还是没落了。墨家学派是被统治者的学派,主导社会发展的却是统治者。统治者只会打压被统治者的影响力,统治者不会扩大被统治者的影响力。

墨家学派主张平等,统治者就加强等级秩序;墨家学派反对非正义的战争,统治者发动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究其原因,墨家学派代表的是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

第四,法家思想治国的核心主张是在依法治国及社会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是当时社会上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思想,因为法家思想适应了兼并战争的需要,因为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和商鞅,法家思想的主要治国主张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法学思想的主要治国主张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的改革。

依法治国是社会改革的保障,社会改革的过程就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过程。法家思想是进步的社会观,法家认为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法家认为只有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才是治国的正确途径,法家认为当时的社会应该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国和秦朝的治国思想都是法家思想,秦国在法家的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任务。秦朝二世而亡,法家思想也就失去了统治思想的地位。从汉武帝开始,儒家思想成为了治国思想;然而,此后历朝历代的帝王在治国时其实都是实行外儒内法。可以说,法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治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毕竟,法家学派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地主阶级是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

综上所述,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是在当时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为了解决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在不同的时期要用不同的治国思想,治国主张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治国主张要符合当时的社会发展情况和人民意愿,只有符合国情的治国主张才是有生命力的。改革开放的成果证明,只有代表人民利益的治国主张才是真正有活力的主张。


历史纬度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候,生产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是铁器应用逐渐普及、牛耕的方式逐渐普及。这两项技术推动生产力进步,促进社会关系随之改变。

诸子百家的治国主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春秋战国的社会剧变:“铁器与牛耕”这两项技术推动生产关系改变

原来人们使用的是青铜或者石头制作的农具、耕地需要人力拉犁,而有了铁器和牛耕之后,生产方式随之产生了重大变化:

  • 第一,青铜和石器方式效率低。青铜软、石头脆,犁地刨地都不够深,因此种子生长环境不好,土壤的肥力得不到充分发挥。有铁器之后,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 第二,依靠人力拉犁,需要集体作业,单个家庭无法生存。犁地至少需要一个人扶着犁,前面拉犁的还需要两三个人,一个人根本拉不动。而有了牛耕之后,一个人就可以犁地了,个人和家庭独立生活成为了可能。

以上两者合到一起,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 原来的人,只有大家在一起共同劳动,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

  • 现在的人,依靠个人和家庭就能独立生存了,而且比原来要活得更好。

因此,人们纷纷离开贵族,自己去开垦荒地独自生活去了。

这样一来,国君面临的局面也变了:

  • 原来国君分封子弟、家臣,他们再分封下一级贵族,底层民众则依附于各级贵族生活。

  • 国君想要钱粮、士兵,就得向下级子弟贵族和家臣贵族去要。因为贵族数量有限,国君能动员的力量其实也很有限。

  • 有了铁器和牛耕之后,情况则变为:贵族成了空壳,国君直接面对众多的自耕农。

到此,可以概括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总体变化为:

  • 生产力(技术条件)向前发展,促使人们离开贵族,变为自耕农;

  • 贵族分封制随之解体,社会变为国君面对众多自耕农家庭。

因此,各个国家面对这种社会变化,不同的人提出了不同的方案。

诸子百家为了应对这种社会剧变,提出了自己的治国主张

诸子百家的思想较多,很多侧重于某一方面,比如纵横家、阴阳家等,下面我们主要讨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三家:儒、道、法。

贵族分封制解体、自耕农社会崛起,国君们能动员的力量是原来的几倍甚至几十上百倍。因此,春秋战国时期,战争不断、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大国吞并小国、强国欺负弱国,整个社会一片动荡,杀人盈野。

这种局面当然是不好的,因此,为了解决社会所面临的问题,儒道法三家分别拿出了自己的主张。

这三家的主张,简单概括为:

  • 儒家认为:过去那一套(诗书礼乐)很好,现在礼崩乐坏,所以我们应该复古;

  • 法家认为:过去那一套不灵了,现在社会已经完全变了,所以我们应该变法;

  • 道家认为:过去那一套不好,现在的社会也不好,所以我们应该无为。

我们分析其实质可以发现,儒家推崇的是贵族分封制那一套做法(当然后来由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但贵族分封制解体了;法家则是顺应分封制解体、自耕农为主的社会,提出变法,充分调动百姓的力量;道家则否定了过去和现在,主张不要圣人和制度,无为、顺其自然就好了。

儒法道对世界的态度泾渭分明,儒家恋旧讲究秩序、法家务实会办实事、道家则超脱顺其自然。

其实这三家的做法合起来就是完整的解决方案了:乱世的时候需要务实的法家来解决实际难题;稳定下来后则需要用道家思想,让社会自然恢复;社会发展起来后需要用儒家建立人的精神秩序。

后来中国的历史发展,每个王朝的实际政治都是儒道法并用。

比如汉朝,汉初因为经过长期战乱,人少地多,此时采用道家超脱的态度就可以了,人们自然努力生产,人口滋生、经济增长。等到社会都富裕起来之后,就要用法度约束人们,法家发挥作用。等到法制制度相对紧绷之后,就用儒家教化那一套,引导和控制人们建立精神秩序。

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其实都是儒道法三家的混合。就像红黄蓝三原色能配出世间各种颜色一样,儒道法三家混合就能应对各种政治局面。有时候法家多一点,有时候道家多一点,有时候用儒家多一点。

结束语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促使贵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其实可以看做一种“去中介化”;在国君和百姓之间,贵族逐渐成为能耗高、低效的中介,变法就是用制度去除这个中介,让供需双方直接发生联系。

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其结果是儒道法三家脱颖而出,占据了主流政治领域。

而在非主流政治领域,其实墨家一直在发挥作用。比如每到衰世,底层人们呈现出的团结互助、共同起事,就是墨家精神在起作用。

还有如阴阳家,成了非主流中的非主流,一直在影响着一小部分人。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赞评转+关注!


凌烟阁论史


法家:

讲究一切皆断于法,法令一出,任何人都得遵从,即便是皇亲国戚。

墨家与儒家堪称难兄难弟:

墨家宣扬兼爱非攻,志在制止战争,还百姓以安乐。孔子则希望恢复西周时期的礼制,希望恢复周礼。春秋战国本为乱世,非攻止战自然也就是个笑话。

道家:

倡导逍遥自在,老子无为而治,庄子安闲自在。他们渴望恢复到小国寡民,路不拾遗的上古时代。

兵家:

他们混的还算不错,国家需要争夺地盘,争夺地盘就需要战争,兵家自然能够名利双收。

纵横家:

苏秦张仪更不必说了。他们仅靠一张嘴一个舌头就能吃遍天下,把各国君主玩弄于股掌,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大势。

名家:

热衷于诡辩,总是弄一些诸如白马非马的奇谈怪论,于治国用处不大。

阴阳小说家:

四处游荡,靠编故事养家糊口。

农家:

热衷于制造各种工具造福百姓,最是务实。


风尘滚滚


诸子百家

法家

法家主要主张以法来治国,主张变法,改革军爵制度,打击老世族,承认土地私有。符合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

但在推行变法方士上法家分为 法 术 势 三派

首先,法派 以商鞅为代表,主张一切以法制来决定,令行禁止,就算是士大夫,王子犯法也仍然要惩治。

以申不害为代表,申不害曾经在韩国推行变法,主张玩弄权术,打击自己的敌人,使自己得掌大权,信与国君。

以齐国慎到为代表,主张依靠国君的权势,扫除一切障碍,推行新发。

儒家

儒家遵循礼制,孔子更是想要恢复周礼,仍要维护日益衰落的老世族的利益,认为混乱来源于礼乐崩坏,统治者应该仁政爱民使老百姓乐于为统治者服务,乐于维护国家权益。

实际上是日益衰落了贵族阶级的代表

墨家代表普通老百姓利益

反对不义战争,主张兼爱,无差别的爱。

信仰神灵

主张选选贤任能,以能者为尊。重要的职位以有能力的人担任,而不看出身是否高贵。主张勤俭节约,发展技术。崇尚劳动

道家

认为统治者不应该胡乱作为,懂得静养之理,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其实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不是单凭一两句话就能够说的清楚的。现在所传的他们的所谓治国思想,只不过是书中的一个方面罢了。

其实我认为诸子百家真正的智慧并不在于他们所提出的治国思想如何如何,而是在于他们对于当时社会的精准的把握,能够洞悉整个社会的局势,甚至预测社会的走向。还在于他们对于人心的把握,虽隔千年年仍旧十分的让人佩服,尤其是《捭阖策》短短数语,却将游说之道贯与其中,让人不得不佩服。

至于如何治国的,我认为只是他们得出的结论,不同人有不同的结论,有的人看得多了就消极了,但有的人却是更加积极而已。


王建国xxy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数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最为著名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归纳而言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

分别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但是这十二家并不都关心怎么治理国家的。像阴阳家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哲学这方面,名家更擅长辩论,杂家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杂家虽是以道为本集合众说,兼收并蓄,然而通过采集各家言论,贯彻其政治意图和学术主张,所以也可称为一家。农家主要是农业,纵横家则更像是外交家,所谓的朝秦暮楚就是形容他们的。小说家是写一些传记小说的。兵家擅长打仗的艺术。医家是救人的。

主要被后事记住的是四家:法家,儒家,道家,墨家!

法家

我国古代治理国家本质上就是外儒内法!法家一直是我国古代治理国家的重要思想!

法家治理国家的方针:权术势。

主要是把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作为指导思想!

法、术、势三者相辅相成。法和术是人主统治臣民的工具,而势则是运用法术的前提条件。法是法律,是用来统治全体人民的工具。而术是君主驾驭群臣,用阴谋的手段考察群臣的手段,用术愚弄臣民。势是权势,是君主所掌握的生杀予夺的权力,是君主运用法和术的前提。其内容是利用群臣的好利心理,操德和刑二柄达到统治目的。

法家代表人物主要为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剧辛、韩非,李斯。其中韩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李斯则成功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

儒家

儒家是我国两千多年来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思想!

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年的发展不断完善。从孔子的“仁”和“礼”到孟子的“民本”“仁爱”再到后来的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汉武帝时,董仲舒完善了孔孟的理论,更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使儒学更适合统治者用来维护稳定,因此成为此后近两千年统治中国的主流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稳坐儒家第二把交椅)、荀子、董仲舒、程颐、朱熹(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陆九渊、王守仁。

墨家

墨家主要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汉朝开始渐渐退出中国历史。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杨朱之学并称“显学”!墨家主要主张“兼爱”“非攻”!

主张人人参加国家治理,无才的人得下去,公平公正的治国理念。墨家提倡节约,反对浪费,相信世间万物有因果报应,上天有惩恶扬善的能力。墨家思想提倡人人行善扬善伸张正义,反对战争,爱好和平。因为不符合统治者需求,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墨家主要代表人物:墨翟,孟胜!

道家

最后是道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道家是对中华艺术,养生、宗教等等最深远的学派。道家思想也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就是统治者不要太干预人民的生活!老子主张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汉初,萧何采用道家治国理念,萧何死后,曹岑继续坚持道家理念!经过文景之治,经济逐渐恢复,武帝废除道家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倚楼饮雨


一、孔子

孔子在治国的方略上主张“为政以德”,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为政以德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它代表了孔子的为政的思想,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孔子名言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不学礼,无以立。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小不忍则乱大谋。
  
  11、匹夫不可夺志也。
  
  12、道不同,不相为谋。
  
  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9、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0、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二、孟子

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
仁政学说。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道德伦理。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名言

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5、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稿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氵孛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6、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7、孟子言且令臣庶皆後去其仁义,而先且以自利,则不交相杀夺,故不足自饱餍。言必杀夺。

  8、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9、则天下归之,以政伤民,民乐其亡,以梃服强,仁与不仁也。

  10、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12、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13、仁义礼智,非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14、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15、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16、,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17、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1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9、远望之襄王而不似人君,言无人君之威仪也;就而近之而不见所畏焉,言无人君操柄之威也。

  20、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三、荀子

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荀子名言

1、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2、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

  3、君子崇人之德,扬人之美,非谄谀也。——荀子名言

  4、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

  5、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荀子·劝学》

  6、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7、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辟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

  8、人知贵生乐安而弃礼义,辟之是犹欲寿而刎颈也。——荀子

  9、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10、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

  11、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12、尊严而惮,可以为师。

  13、良医之门多病人。——《荀子·法行》

  14、长幼有序。——《荀子·君子篇》

  15、不知戒,后必有,恨后遂过不肯悔,谗夫多进。——《荀子·成相》

  16、怒不过夺,喜不过予。——《荀子·修身》

  17、天不为人之器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之匈匈也,辍行。——《荀子·天论》

  1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1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荀子·劝学》

  20、学无止境。


四、老子

《道德经》一书充分体现了老子在“道”的基础上构建的自成体系的治国思想。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


老子名言

1、希言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7、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9、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12、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www.lz13.cn)

  13、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14、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15、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道德经》第七章

  16、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道德经》第十九章

  1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19、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第五章


五、庄子

庄子在哲学思想上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观点,使道家真正成为一个学派,他自己也成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道家之祖”。庄子之学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字,大多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他把“贵生”“为我”引向“达生”“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一。

庄子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庄子·让王》说,大道的真髓、精华用以修身,它的余绪用以治理国家,它的糟粕用以教化天下。《庄子·秋水》又说,不要为了人工而毁灭天然,不要为了世故去毁灭性命,不要为了贪得去身殉名利,谨守天道而不离失,这就是返璞归真。他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和“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名言

1、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2、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3、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养生主》

  4、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逍遥游》

  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6、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齐物论》

  7、“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庄子·外篇·天地》

  8、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齐物论》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

  10、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

  11、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胠箧》

  12、绝迹易,无行地难。为人使易以伪,为天使难以伪。《人间世》

  13、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胠箧》

  14、“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庄子·杂篇·列御寇》

  15、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16、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庄子·杂篇·徐无鬼》

  17、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人间世》

  18、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

  19、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吾将曳尾于途中。《庄子·外篇·秋水》

  20、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


六、韩非子

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对于君主,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扬权》),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人主》)。为此,君主应该使用各种手段清除世袭的奴隶主贵族,“散其党”“夺其辅”(《韩非子·主道》);同时,选拔一批经过实践锻炼的封建官吏来取代他们,“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名言

1、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韩非

  2、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家法,虽危不亡。——韩非《韩非子》

  3、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

  4、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5、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撄人主之鳞,则几矣。——韩非子

  6、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韩非子《解老》

  7、欲成其事,先败其事。——韩非子

  8、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韩非子

  9、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韩非子《显学》

  10、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韩非子

  11、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韩非子《韩非子》

  12、外举不避仇,内举(www.lz13.cn)不避子。——韩非

  13、爱多则法不立,威寡则下侵上——韩非子

  14、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韩非子《喻老》


七、墨子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

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 ,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 一同天下之义”。

在《墨子·鲁问》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大主张。即“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尊天”“事鬼”“非乐”“非命”“节用”“节葬”。他认为,要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十大主张中最适合的方案。如“国家昏乱”,就选用“尚贤”、“尚同”;国家贫弱,就选用“节用”“节葬”;等等。


墨子名言

1、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刚举之,无能则下之。

  2、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3、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4、兼相爱,交相利。

  5、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6、无言而不信,不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7、义人在上,天下必治。

  8、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丧虽有礼,而哀为本焉;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9、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10、天欲义而恶不义。

  11、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12、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13、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14、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15、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1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17、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18、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19、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20、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一十六画生


先秦时期,有九流十家,分别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纵横家、小说家”,其中主张治国思想的有四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其他家都是长于某种技艺,可以作为治国的一种辅助手段。下面我就来介绍下这四家治国思想。

1,儒家。儒家思想主张仁,。儒家提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会次之,君为轻”,强调仁政,反对霸道。在先秦时期由于与社会发展不符并未受到重用。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戳百家,独尊儒术。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且在这其间吸收了道家法家之中的有利于帝王统治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

2,道家。道家创始人李耳,道家在治国方面强调的是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但这只适合少数人的城邦制国家。在西汉初年,统治者采用道家的黄老学说主张无为而治,主要是为了恢复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稳定。缓解战争带来的伤害。汉武帝时期被儒家思想取代,其治国思想也被儒家思想吸收。

3,法家。法家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子,李斯。法家主张“法,术,势”,通过这三者来管控群臣。先秦时期,主张富国强兵达成霸业。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力超过其他六国并一统天下。在治国方面强调严刑峻法,秦朝时期法家思想成为治国思想,在严刑峻法和秦统治者暴政下,秦建立后十五年就亡国了。


4,墨家。墨家创始人是墨翟。墨家治国思想主要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兼爱),反对战争(非攻),提倡节约(节用)。可以发现墨家思想与儒家思想中强调的“礼”封建等级制度是相违背的,在西汉时遭到打压并逐渐灭绝。


呲牙哼的那些年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史书上记载的诸子百家实际上有上千家,但是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最终留下来的不过几十家而已,最后就只有12家被发展成学派。诸子百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说起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我们可以列几大名家来看一下。首先是儒家。儒家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治国的时候啊,儒家就强调遵守“礼制”,国君要实行仁政,也是强调民贵君轻。第二,道家。道家的思想主要为崇尚自然之道,所以道家的治国理念就为“无为”“小国寡民”。第三,墨家。墨家的思想为“兼相爱,交相利”,提倡兼爱、非攻、节用、尚贤、尚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民本的思想。第四,法家。顾名思义,以法治国,绝对不能手软。

以上简单提及了一下各大名家的治国的思想。其实从历史上来看,法家的思想其实是最实用的,但是呢,很多时候国家又不能把它摆到明面上,所以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可能是儒家的治国思想,就是要实行仁政,但每个朝代它都有刚需的一面,不然它是无法强大起来,尤其是对外的时候,必须强硬,对内自然更温和些。



繁琉璃


1、儒家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2、道家

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3、墨家

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

4、法家

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5、名家

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6、阴阳家

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