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沐豆芽


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之间的矛盾是相互依存,也是相杀相爱的,我们社会文化的传承责任决定了二者矛盾程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深厚的积淀,因此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承载了中华文明厚重底蕴与价值。今天当浮躁伴随着喧嚣,只剩下世俗与忙碌,你若拋弃了传统文化,现代需求就如洪水猛兽,相反当你与之不离不弃,它则像饭后的一杯清茶沁人心脾。我们生活的时代相对于历史长河只是短短一瞬,继续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今天就会在历史的长卷上书写上浓重的一笔。




在海一方923


首先,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以群体为本”,是追求群体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从西周的周公开始就强调“礼教治国”,由此而形成中国人的伦理思想体系,这些都是通过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形成和谐共处的环境,最终保障社会稳定。为了这一目标是可以牺牲个人利益的,最为有代表的说法就是孔子的“克己复礼”。

其次,传统文化还强调“厚积薄发”,例如《道德经》里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儒家在这个基础上还强调“中庸”。

这些跟现代人们的需求其实是格格不入的。现在的市场营销就是激发人们的欲求,使得人们“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由此造成了追求物欲的社会心态。而对于物欲的追逐进而导致以个人为中心、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

学校没有体育、美术、音乐课;中医养生被视为糟粕;谈恋爱先看对方家底;网红称为年轻人热衷的追求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成年的亦然成年,只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多传承一些传统文化,能够回归传统亲近自然的生活状态。


骐说


传统思想倡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核心是儒家思想的忠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但是价值体现仍然是立德立功立言。现代需求难道能逃离这三条吗?儒家给人的成长列出三纲八目,明明德,亲民,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需求把金钱摆在首位,没有钱寸步难行,把性解放作为人生自由的标志,孝亲敬老成为地位和名利的炫耀,追求快餐生活,追求物欲至上的享乐,但是,不修身,不长本事,不能与时俱进,厚德载物,这一切都是虚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