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平生奉《道德经》为圣经。除哲学、治国、修身外,诸君可还看出哪些?

书从文


把道德经奉为圣经?

说句不好听的,你可能不满?

也表明你读不懂!道德经文化,正确的说,应是你未认识的文化!二百年内,社会还不会认识,更不会运用!

儒家文化,还未脱离社会,带儒家意识,不能认识道德经文化!

从西药文化,新媒体文化,如此旺盛的时代,谁都无能力认识道德经文化!

须要墨子文化,运用于社会,人们能识别物有所值,真正认识宇宙空间,撑握运用大气场释放波,科学上,对暗物质的命名。

那时,人们才真正认识道德经文化。


蓝先生易学研究


本人认为,古代所有用来教书育人的书籍,都可以称之为“圣经”。而《道德经》是老子暗解《易径》所著,因而,奉《道德经》为圣经,确实如此,可相提并论。

为此,《道德经》思想和其它道派所著的圣经思想一样,都是追求,天,地,人,和,达到高度统一为理念,构建平和人心,和谐社会,稳定社会为目的而著书立说。

《道德经》除哲学,治国,修身外,当然,还有围绕平和人心,和谐社会,稳定社会为目的而立说。值得当今社会倡导。应结合《道德经》章节言论精选句,分别来简述。

一,《道德经》思想倡导平和人心。

第五章节“天地不仁”言论精选句。

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②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与“圣人不仁”不是指天地和圣人不仁爱,而是不会偏爱,也不会厌恶。

“以万物为刍狗”只是把万物用草扎成的草狗祭祀神灵。用的时候不会怜惜,不会偏爱,用完了扔掉就是。这句话是说天地宇宙自然是没有偏爱的,对谁都是公平的。

这一言论,把天地的自然而然不偏爱,推广到了社会与人,人与人的关系中,也应该就是自然无为而不偏爱。

在现实社会中,万事万物对谁都可能存在不平等,但都要以自然无为去化解。这个化解就是从自身出发,自然而然的平常心态来为人为事,而不是追求欲望来为人为事。

人人形成心态平和对人对事,永远不会失去公平,一切都会平等。为此,是非全无的心态就是公平,所以社会中的人们,都需要有一个美好的平和心态。

②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数穷”意思也就是,不要多说是非之事,这个“穷”就是自己给自己带来不公平。

在民间也有句很流行的俗话“病从口入,禍从口出”是很有逻辑道理,多嘴必定惹是非,是非在身定会加速你走向贫穷。

而“不如守中”这句言论,就是来制约做人不要多嘴,保持虚静状态,拥有一颗平常心。只要人人心态平和,不平等,不公平也就根本不存在。是一个多么美好的社会,生活过得无比快乐。

二,《道德经》思想倡导和谐社会。

第七十章节“和大怨必有余怨”言论精选句。

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②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可契,无德司彻。

③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①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这一言论句就是说,调和大的怨恨必定形成有小的怨恨,深重的怨恨是难以彻底调和的。“安可以为善?”就是强调,哪怎么不用善德来解决呢?

当然不是以怨报怨,冤冤相报何时了。只有以德报怨,才可以解除心中的怨恨,怨恨就会化解得无影无踪。当然消除怨恨最好的办法还是不要结怨,这就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了。

②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这里指的“司契”是债权行为,“司彻”收租行为,这句言论实际上是举了个例子,说明社会中的不和谐现象。如同现在的“拖欠债务”不友善的现象一样,严重影响社会和谐。

自古以来就有句说法“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其实是一个简单道理。然而有些人只顾自己买房买车享受。形成了“欠债是爷子,债权是崽子”自居,法院起诉也无动于忠,奈何不了。成了言论中“司契”只有做老好人当德善罢了,自己为自己找公平,顺应天道定有善报,真是难能可贵。

“司彻”收租行为强硬,必然遭到人们的怨恨和反抗。主张像“司契”那样“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而不强行逼债,不去干扰人的生活,宽厚大度,必然受到社会爱戴和支持,这就是为事顺应自然而然,反而能收回借款和租资。

③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说明“契司”和“司彻”两者同在社会的行为,“天”是公平性的,“亲”是社会认可性的,都是自己行为所决定的,“契司”做善人,不逼着别人还债,老天一定会善报你的,“司彻”则相反。为此,应顺应天道来示可而止,两者看似矛盾,可又是统一在一起,从而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彻底铲除一切产生怨恨的根源,还社会一片和谐静美。

三,《道德经》思想倡导稳定社会。

第八十章节“小国寡民”言论精选句。

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这一精选言论句,是从原始社会山村宁静,自然的生活中启发而联想。缩小国土,减少人口,是多么的宁静悠然的景象。社会如果能像原始一样,民众过上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该多好啊!

用描写社会稳定出发,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对用战力扩大自已的彊域,侵略别国,俘虏民众的不满。

也是站出来,为广大民众呼唤,希望和平安宁,远离战争,广大民众也不会去当兵打仗,也不需要什么武器,广大民众都看重自己的生命,是不愿出兵征战的,是没有朝远方迁徙的心愿。

②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真正向往和平稳定来建设“理想家园”,广大民众觉得甘甜,觉得安宁,觉得快乐,就心满意足了。

向全社会倡导稳定的重要性。虽然食物不丰厚,服饰不精美,居处简陋。但是,只要人人都回归自然本性,就会有甘甜,美好,安适,快乐的感觉。社会回归到稳定,就是清静的精神家园。

告诉全社会的人们,都要有自然而然的思想境界,倡导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道德,习俗都是自然本真的,稳定的,怎能何乐而不为呢!。

综上所述,《道德经》除哲学,治国,修身外,更有倡导平和人心,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的崇高理念。并以借重于自然而然的本性来说明,形象生动,更是使人感受至深,入木三分。

只要我们能深刻理解,《道德经》思想其内涵,用于现实生活中去并不难做到,并且可以从源头上彻底解决,人的浮躁心体,怨恨情仇。达到社会长期稳定,建设人世间美好家园。

总而言之,当今社会就是需要人人心态平和,社会才会和谐,社会才会有稳定。最关健一点就是,人要用平和心态来对待社会,对待人与人的关系,对待自己的生活。用《道德经》思想,为我们打开智慧大门,幸福之门,至关重要!


刘梦辉1445414400581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指非是月,月非是指。若人以手视为月体,是人亡失月轮,亦亡其指。《道德经》亦如是!

《道德经》非是道,道非是《道德经》。道中无有《道德经》,《道德经》中无有道。道,道者,非道,非非道,名道。道旦假名。名字性本空故。以是假名之“道”授假名之“人”。是以幻法于幻人,故无做亦无得。

如人骑驴找驴,驴不曾失,亦未曾得。本自耳故!道,不论你修不修,识不识,悟与不悟,“道”就在那里,不去不来,是名“如来”。

所以,道,无能修,无可修,无能得,无所得,无能说,无可说。

谁要是给你说“我得道了”,你听后认真了~。那么真的得了“”神经”了!

说而无说,文字故如幻!不可得故!此段文字即:

一切有为法

如梦电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珍儿如是我闻


夫五千言而宣道德之源,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天人之自然,经也。余先师有言:精进研之,则声参太极,高上遥唱;诸天欢乐,则携契玄人;静思期真,则众妙感会;内观形影,则神炁长存;体洽道德,则万神震服。祸灭九阴,福生十方,安国宁家,孰能知乎?无为之文,夸之不荣,挠之不辱……,


用户3420540593883


道德经是一部人间神话般的存在。虽仅有五千余字,读此书,修道者可得道,帝王者可治国,君子可修身,巧匠者可得奇技……盖因此书以时空为本源演天地之造化,其小无内其大无外的微观和宏观学说十分系统,因果动变阐述明晰,绝非可以人文哲学来概论,立论角度就已经超越单纯的「人学」范畴,故百家学说无人可出其右。细品此书仿佛置若三界之间,能感受到从未如此近距离的接近神话世界。要论道德经,余以为可以评为翻译过的天书仍不为过。能教不能者有能,未觉者知觉,通窍至灵,略晓大道,老死而不能穷尽其理。道德经仿如宝镜,虚怀则获乾坤,无量难窥门径,奇书也。


匠心1123


1、老子的《道德经》短短5000字,阐述了宇宙观、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老子,姓李,名伯阳,亦称李耳,号老聃,曾做过周王朝的史官,他学问博大精深,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誉为“东方巨人”、“中国和世界第一哲人”。

2、在文化方面:《道德经》是影响中华民族2500年的道家开山之作,第一部用诗化语言阐述中国哲学的巨著,世界智慧哲学宝典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修身处世的古老“东方圣经”。从古至今注释者3000余家,出版发行量世界第一。中国历史上有四位皇帝为《道德经》作过注释。

3、在哲学方面: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道德经》, 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德国著名哲学大师黑格尔: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老子的著作《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

4、在管理方面:日本著名企业家“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我把《孙子兵法》是用在销售上,把《大学》用在管理上,把最难懂的《道德经》用在最重要的领导层上,我并没有什么秘诀,我经营的唯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过分追求欲望的结果是:不仅不能感到舒适,反而会感到痛苦,丧失自我。


游通天下


《道德经》是参悟了宇宙真理的奇书,言简意赅中,向世人道出隐语般的天机,更像一把留给后人(有缘的人)开启宇宙密码的智慧钥匙。





瑞气冲霄


道德经是书目

它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集合于最终源头

孔子四次会见老子

也不只是提问而是求书

老子是皇家图书馆馆长

那不是闲差

而是最重要的部门

宫廷王学的掌握者

其实百家争鸣的真正源头

是宫廷王学典籍因战乱散落民间

这就是老子手里掌握的东西

老子西出函谷关

他不可能带走整座皇家图书馆

那么尹喜留下圣人

老子会写什么?

书目

那些宫廷王学中最最经典的数目

所以想全盘参悟道德经

得有先秦诸子的底子

得从单年的书目中互相参悟

我指的是郭店楚简版

道德经是我们错读了2400年的千秋经典

这是我写的系列文章

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


轩辕凌霄


老子乃人学始祖与东方哲学之父。其著作《道德经》具有以悟道行道为核心、为方法论的全息宇宙观。即他提倡以道为师、为楷模,修身立世治天下。如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及“贵食母”以及“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与“复归其根”等哲理就是明证。所以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就必须“尊道而贵德”与“唯道是从”以道无为法治的模式治天下,而不主观有为地瞎掰、乱折腾,这样就能够“道者同于道”得促使社会自正自化得向前发展与进步(即“爱民治国,能无为乎?”与“为无为,则无不治”及“我无为而民自化”)!

又如老子《道德经》通篇都在强调,必须以符合道(即道的定式定规)、符合德(即道的玄德精神)、符合自然(即“道法自然”)的原则治天下的。这些才是其学说之精髓。

正因此,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及“故有德司契(即无为法治),无德司彻(即“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以及“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有德司契


《道德经》者,其实为生命的学问。生命总在一刻不止的演化之中,只是有些人通向了升华的方向,有些人则通向了迷失堕落的方向。当一个人能够基于自身之觉受,用心反思升华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他会渐渐的印证到《道德经》所揭示的规律。及能够将《道德经》的道理都印证完整了,如此也就达到了修行圆满的境界。

所谓印证,即是在生命升华的那一刻,内心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此在寻找语言将其表达出来的时候,忽然发现某经典上的一句话最能说明自己的感受。即是,在那一刻,经典上的那句话说到自己心里去了。

及能够在生命的自然升华中让自己明白了《道德经》的意思后,会自然发现,自己能够因此通达一切具体领域的道理了。因为,《道德经》讲的就是道,就是贯通于万物的根本规律,所以,当于道之一点通透了,也就一通百通了。

如此可知,自然升华自己的生命才是关键,而如何去做呢?这需要自己能够时时自觉,如此而看到自己当下的身心状态,进而将其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如此面对这个对象,让自己通过自由的展开联想,以实现对其的理解。如此这般,及功夫到了,也就能够让自己不断升华到新的境界,让自己不断有新的明白。

所谓迷失堕落,其实体现了人于自己的身心感受面前,不加判断,或者只看表面,研究并不透彻,就去认同。如此就让自己被自己的感受带着跑,成了所谓跟着感觉走的人。如此这般,必然会让自己越来越迷失。

所以,人生之最可贵者,是要能够反思。反思乃是转化命运之最根本之因。在如是反思过程中,可以让《道德经》作为自己的导航系统,如此而避免自己迷失方向。因为《道德经》体现了前人对生命自然升华规律的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