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七講王制第一節: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該書編定是西漢戴聖對秦漢以前各種禮儀著作加以輯錄,編纂而成,共49篇。《禮記》大約是戰國末年或秦漢之際儒家學者託名孔子答問的著作。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七講王制第一節: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王制:

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視公侯,天子之卿視伯,天子之大夫視子男,天子之元士視附庸。

【注】祿:俸祿。:爵位。上大夫卿:諸侯的卿均為上大夫,故以上大夫、卿合為一等。田:祿田,指收取租稅以作俸祿的土地。庸:祿田不足五十里見方的小諸侯,不直接受命於天子,而歸屬於附近的大諸侯,叫附庸國。元士:上士。

【譯】天子為臣下制定傣祿和爵位。以爵位來說,有公、侯、伯、男,士、共五等。諸侯為其臣下制定的爵位,有上大夫卿、下大夫、中士、下士,也是總共五等。天子的祿田是一千里見方,侯的祿田是百里見方;伯則七十里見方,子、男是五十里見方田不足五十里見方的小諸侯,不朝會於天子,而隸屬於較大的諸侯,叫做附庸。天子三公的祿田數量比照公侯,天子的卯的祿田比照伯,夫子的大夫的祿田比照子男,天子的上士的祿田比照附庸。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七講王制第一節: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制:農田百畝。百畝之分:上農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農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祿以是為差也。諸侯之下士視上農夫,祿足以代其耕也。中上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祿;君,十卿祿。次國之卿,三大夫祿;君,十卿祿。小國之卿,倍大夫祿,君十卿祿。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小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下卿,中當其上大夫,下當其下大夫,其有中士、下士者,數各居其上之三分。

【注】上農夫:以所受之田土質肥瘠分成上、中、下三等。庶人在官者:指在官府任吏役徒胥的平民。次國:指中等諸侯國。

【譯】分配棒祿的規定,每個農戶受田一百畝。百畝之田按其土質肥痔分為五等,第一等的百畝之田一個農夫可以養活九口之家,第二等的可以養活八口之家,第三等的可以養活七口之家,第四等的可以養活六口之家,最末等的可以養活五口之家。平民在官府當差的,他們的傣祿也參照這個等差受田。諸侯的下士的傣祿比照受第一等田的農夫,使他們的傣祿足以能養活九口之家。諸侯中士的傣祿是下士的兩倍,上士是中士的兩倍,下大夫是上士的兩倍。大國諸侯的卿的傣祿是大夫的四倍,國君的傣祿是卿的十倍。中等諸侯國的上卿的傣祿是大夫的三倍,國君的傣祿是卿的十倍。小國諸侯的卿的棒祿是大夫的兩倍,國君的律祿是卿的十倍。中等諸侯國的上卿,其爵位相當於大國的中卿,其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卿,其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夫。小國的上卿,其爵位相當於大國的下卿,中卿相當於大國的上大夫,下卿相當於大國的下大夫。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七講王制第一節: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凡四海之內九州島,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國三十,七十里之國六十,五十里之國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國;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間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國。天子之縣內,方百里之國九,七十里之國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國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國;名山大澤不以
(bān),其餘以祿士,以為間田。凡九州島,千七百七十三國。天子之元士、諸侯之附庸不與。

【注】四海之內:古人意念中的陸地為方形,四周有海,故以四海之內指天 下。閒田:留作備用的土地。八州:天下共九州,除去中央一州為天 子王畿,故云八州。天子之縣內:指天子王畿所在的一州。朌:分封。但封地可以世襲,而朌地不能世襲。不與:不計算在內。

【譯】四海之內共有九個州。每個州的面積都是千里見方。每州之內分封百里見方的大諸侯國三十個,七十里見方的中等諸侯國六十個,五十里見方的小國一百二十個,總共二百一十個諸侯國。每州內的名山大澤不用來分封。分封剩餘的土地或作為附庸,或留待賞賜之用。這是瓷外的八州,每州有二百一十個諸侯國。還有一州,那就是天子直轄的王瓷,其中分配給公卿大夫的國土,方百里者九國,方七十里者二十一國,方五十里者六十三國,總共九十三國。在這九十三國之內,如有名山大川,也不用來分配。分配剩餘的土地,或用作士人的祿田,或留待賞賜之用。總計,九個州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個國家,而天子的元士、諸侯的附庸尚未計算在內。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七講王制第一節: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天子百里之內以共官,千里之內以為御。千里之外,設方伯。五國以為屬,屬有長。十國以為連,連有帥。三十國以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國以為州,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六正,百六十八帥,三百三十六長。八伯各以其屬,屬於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千里之內曰甸,千里之外,曰採、曰流。

【注】百里之內:天子的王城百里見方。共官:指天子所設官府的各種開銷。 :指王宮中的各項開銷。方伯:管理一州的行政長官,即州牧。 二伯:管理四州的行政長官,位在方伯之上。採、流:均指王畿之外的 地域。距王畿較近處為採,賦稅不入於天子,只進貢土特產;距王畿遙遠之地 為流,進貢與否無定數。

【譯】天子百里見方的王城之內,所入賦稅用作官府的各項開銷。王城之外的千里見方之地,所入賦稅用作王宮的日用開銷。千里 見方的王畿以外的各個州,每州設一長,稱為方伯。一州之中,五個諸侯國為一屬,設一屬長;十個諸侯國為一連,設一連帥;三十個 諸侯國為一卒,設一卒正;二百一十個諸侯國為一州,設一方伯。八州有八個方伯,五十六個卒正,一百六十個連帥,三百三十六個 屬長。八個方伯各人統轄自己州內的諸侯而又受天子的二老統領。二老分管左右各四州,稱做二伯。千里見方的王畿也可統稱為甸;王畿以外的地方,近的叫做採,遠的叫做流。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七講王制第一節: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大國:三卿;皆命於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國:三卿;二卿命於天子,一卿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小國:二卿;皆命於其君;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

【譯】天子的官屬,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上士。大諸侯國的官屬,有三卿,都由天子直接任命,五個下大夫,二十七個上士。中等諸侯國的官屬,有三卿,其中兩個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 一個是國君任命的,五個下大夫,二十七個上士。小諸侯國的官 屬,有三卿,其中一個是由天子直接任命的,其餘二個是國君任命 的,五個下大夫,二十七個上士。至於天子、諸侯的中士和下士,其 數量各為上級官員的三倍。

天子使其大夫為三監,監於方伯之國,國三人。天子之縣內諸侯,祿也;外諸侯,嗣也。制:三公,一命卷;若有加,則賜也。不過九命。次國之君,不過七命;小國之君,不過五命。大國之卿,不過三命;下卿再命,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

【注】監:監察。監察方伯治理一州的政務,每個方伯的封地派遣三人,故稱 “三監”。方伯之國:擔任方伯的諸侯的封地。祿:祿田,在官時作為俸祿,退職後須繳還。:指可以世襲的封地。

三公一命卷:三公本為八命,加賜一 命則為九命,可以穿袞龍衣。卷:卷冕,即袞龍衣。

【譯】天子任命他的大夫做三監,到各個方伯的封地去監察方伯的政務。每個方伯的封地派遣三人。天子畿內的諸侯封地,是作為祿田分給的,不能世襲;而王畿外的諸侯封地是可以世襲的。命服的規定:三公加賜一命可以穿袞衣;如再遇恩寵,只特賜器物而不加命數,因不能超過九命。中等諸侯的國君不得超過七命,小諸侯國的國君不得超過五命。大諸侯國的卿,不得超過三命;下卿不得超過二命。小諸侯國的卿和下大夫都是一命。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七講王制第一節: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凡官民材,必先論之。論辨然後使之,任事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爵人於朝,與士共之。刑人於市,與眾棄之。是故公家不畜刑人,大夫弗養,士遇之塗弗與言也;屏之四方,唯其所之,不及以政,亦弗故生也。

【注】民材:平民中有才能的人。:考察。:明白,清楚。 :養育。此指收留為家僕。屏:摒棄,即流放的意思。:指徵役。 故:欲。

【譯】凡是選用平民中有才能的人做官,一定要對他的德才先進行考察。考察清楚了,然後試用。如果勝任工作,然後授予一定的爵位。爵位定了,然後授予一定的傣祿。在朝廷上品評某人爵位時,讓士也一道參加,以示公正無私。在鬧市上處決犯人,讓眾人都厭棄他,以示大快人心。所以國君不錄用判過罪受過刑的人,大夫也不收留這種人,士在路上和這種人相遇也不理他。把他們流放到四方邊遠地區,不管他們到哪兒去,國家既不向他們徵租稅派搖役,也不分給他們賴以生存的田地,這就是表示不要他們活在世上的意思。

諸侯之於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

【注】小聘:諸侯派大夫為使節聘問天子。派卿為使節則為大聘。朝: 諸侯親自朝見天子。

【譯】諸侯對天子,每年派大夫去聘問一次,每三年派卿去聘問一 次,每五年諸侯親自朝見一次。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七講王制第一節: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天子五年一巡守: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大師陳詩以觀民風,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好闢。命典禮考時月,定日,同律,禮樂制度衣服正之。山川神只,有不舉者,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廟,有不順者為不孝;不孝者,君絀以爵。變禮易樂者,為不從;不從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為畔;畔者,君討。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注】巡守:天子出外巡視。岱宗:指東嶽泰山。泰山為五嶽之首,故稱岱宗。:加玉帛牛牲於柴堆上焚燒,以祭祀上帝。望祀山川:面對著大山大川的方向祭祀,不到山川之上祭祀。:接受諸侯朝覲。太師:諸侯國掌管音樂的官。

:指民歌民謠。:通“價”,物價。志淫好闢:如果民風不正,所喜 愛的都是不實用的邪辟之物。同律:指音樂的聲調音高。十二律中陰聲 為同,陽聲為律。:通“叛”。

【譯】天子每隔五年出外巡察一次。巡察的那一年二月出發,先到 東嶽泰山,在山上燔柴祭天,又望祀當地的大山大川,接受東方各 諸侯的覲見,登門拜訪問候當地年近百歲的老人。命令諸侯國掌管音樂的太師進呈當地的民歌民謠,從而考察人民的風化習俗。命令管理市場的官員進呈當地的物價,從而瞭解人民喜愛和嫌棄的物品,如果民風不正,那麼人民喜歡的都是邪辟之物。命令掌管禮典的官員,校訂當地的季節、月份、日期,並對音律、五禮六樂、各種制度和衣服式樣等進行訂正。山川及各種神靈沒有全部祭祀就 是不敬,有不敬的,國君就被削減封地。宗廟排列和祭祀不按順序 就是不孝,有不孝的,國君就被降低爵位。隨便改換禮樂就是不服 從,有不服從的,國君就要被流放驅逐。擅自變革制度服飾就是反叛,有反叛的,國君就要被討伐。對人民有功德的國君,就給他加封土地或進級。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七講王制第一節: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五月,南巡守至於南嶽,如東巡守之禮。八月,西巡守至於西嶽,如南巡守之禮。十有一月,北巡守至於北嶽,如西巡守之禮。歸,假於祖禰,用特。

【注】假:至。祖:指太祖廟、高祖廟、曾祖廟、祖父廟。:父廟。:特牲,即一牲。

【譯】當年的五月到南方巡視,來到南嶽衡山,其種種作法,如同巡視東方之禮。八月到西方巡視,來到西嶽華山,其種種作法,如同巡視南方之禮。十一月到北方巡視,來到北嶽恆山,其種種作法,如同巡視西方之禮。全國巡視完畢歸來,到祖廟和父廟舉行祭告,每廟各用一牛為牲。

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宜乎社,造乎禰。諸侯將出,宜乎社,造乎禰。天子無事與諸侯相見曰朝,考禮正刑一德,以尊於天子。天子賜諸侯樂,則以柷(zhù)將之,賜伯、子、男樂,則以鼗 (táo)將之。諸侯,賜弓矢然後徵,賜鈇鉞(fū yuè)然後殺,賜圭瓚然後為鬯。未賜圭瓚,則資鬯於天子。

【注】出:指出王畿巡察或率兵征伐。類、宜、造:均為祭名,其禮無考。

無事:指無征伐之事。一德:統一道德規範。:指成套的樂器。柷:古樂器,形如方漆桶,邊長二尺四寸,深一 尺八寸,中有椎,以椎擊底而有聲。開始奏樂時先擊柷。:執物以致詞。古代以多件物品送人,不一一授給,而以其中之一物作為代表物授予。:有柄的小鼓,兩旁有耳墜,形如撥浪鼓。樂曲終了時,搖之以止樂。鈇鉞:軍法用以刑殺的斧子。圭瓚:祭祀時用來酌鬱鬯的勺 子,以玉圭為柄,黃金為勺身。鬯:用秬黍釀成的香酒。

【譯】天子將外出,要祭祀上帝、社稷、宗廟。諸侯將外出,要祭祀社 稷和宗廟。天子不是為了征伐之事而與諸侯相見統稱為“朝”。 朝,可以考校禮儀,訂正刑法,統一道德規範,使諸侯尊崇天子。天 子把成套的樂器賞賜給諸侯時,用柷作為代表物授予諸侯。天子 賞給伯、子、男樂器時,用鼗鼓為代表物授予被賜者。諸侯被天子 賞賜了弓矢後,才有權力征伐;被賞賜了鈇鉞,才有權力刑殺;被 賞賜了圭瓚,才能自己釀造鬯酒;如果沒有被賞賜圭瓚,就等待天子資助鬯酒。

國學經典之禮記第十七講王制第一節:有功德於民者,加地進律。

天子命之教然後為學。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闢癰,諸侯曰頖(bàn)宮。

【注】闢癰:周代天子為世子及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四周有水環繞,形如璧,故稱。

頖宮:諸侯為世子及貴族子弟設立的大學,東西兩門以南有水半環,故稱。

【譯】天子命令諸侯辦教育,然後諸侯才可以設立學校。小學設在王宮的東南,大學設在郊外。天子的大學叫闢,諸侯的大學叫頰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