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门 上车门 进工地 大同市浑源县4辆大巴送77农民工去上班


出家门 上车门 进工地 大同市浑源县4辆大巴送77农民工去上班

阳春三月,天气正合适。3月20日下午,浑源汽车站里的4辆大巴车满载着77名农民工,一路向大同市兰园绿色园林绿化工程公司奔去。车厢里,大家有说有笑,疫情带来的阴霾一扫而光。

出家门 上车门 进工地 大同市浑源县4辆大巴送77农民工去上班

出家门 上车门 进工地 大同市浑源县4辆大巴送77农民工去上班

“从18号到20号,3天时间从登记到出发,俺们终于找到工作了。”20日一大早,浑源县永安镇许村的靖德启就把行李收拾妥当,然后出门督促一起外出务工的14位村民。“出家门上车门,下车门进工地。政府替咱找工作,这么好的事都别误了。”

出家门 上车门 进工地 大同市浑源县4辆大巴送77农民工去上班

出家门 上车门 进工地 大同市浑源县4辆大巴送77农民工去上班

以往每年春节过后,靖德启就会外出打工。可今年受疫情影响,工作不好找,他天天为去哪打工犯愁。正巧碰上了就业“大篷车”进村,让他轻松就找到了一份本地工作。“我们村距离县汽车站7公里,县里派车从村里接我们,待遇太好了。”66岁的靖德启为此很开心。

出家门 上车门 进工地 大同市浑源县4辆大巴送77农民工去上班

出家门 上车门 进工地 大同市浑源县4辆大巴送77农民工去上班

出家门 上车门 进工地 大同市浑源县4辆大巴送77农民工去上班

为保证疫情期间农民工成规模、成批次安全有序返岗,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增加贫困家庭收入,助力脱贫攻坚。浑源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省委币委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岗位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岗位推荐,为有务工就业需求的乡村农民工提供优质就业岗位,为贫困劳动力搭好“就业桥”设“增收路”。以家门对车门,车门对厂门包专车的形式将他们“点对点”地接到目的地。

出家门 上车门 进工地 大同市浑源县4辆大巴送77农民工去上班

出家门 上车门 进工地 大同市浑源县4辆大巴送77农民工去上班

易地扶贫搬迁的永安镇东辛庄村里也有21人由专车从村里接到县汽车站。“在村里也没事干,出来能干啥就先干啥。”22岁的贫困户熊晓泽技校毕业后就在一家制衣厂工作,因制衣厂属于人员密集型场所,暂时不能复工。

浑源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据统计,外出务工人员5.7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2万人。受疫情影响,企业未复工复产滞留约2500人,因交通管制无法外出的有约1200人。为促进疫情期间贫困劳动力就业工作,增加贫困家庭收入,此次赴大同兰园的大部分都是贫困户。

此次进城务工,东坊城乡荆庄村有8人,53岁的贺振国,往年都是去外地打工,去年在浙江的工厂,因为疫情暂时去不了,没有经济来源,女儿还在上学,需要这份工作,先挣钱。贫困户薄胜利和程云花是一对夫妻,孩子都已成年,不用再操心,夫妻可以同进同出。

从3月13日,浑源县人社局深入乡村开展“大篷车”就业扶贫送岗下乡活动以来,该局抽调精干力量,组建18个组41人,分赴全县18个乡镇54个人口密集村,开展就业送岗宣传,帮助返岗复工农民工建立健康电子卡,为用工企业和农民工做好信息互通和精确咨询服务。同时按照返岗需求与用工企业建立返岗信息,与客运站协调开通农民工返岗复工点对点对接输送服务平台,保证返岗农民工走的舒心,用工企业用的放心。

浑源汽车站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车辆都已消毒,疫情降级,核定载客人数的控制客座率也在规定范围内,让农民工放心上车。

截止3月20日,全县点对点向太原富士康、内蒙阜丰、扬州骏升科技等企业输出返岗农民工326名,涉及用工企业36家,另外组织跨省返岗人员在注册登记,保证健康的情况下有序返岗人员1158人。

根据14天体温正常和无外出记录,县人社部门和乡镇卫生所连夜为此次外出务工人员开具了健康证明,

15时30分,发健康证明、口罩。进站。工作人员一一为返岗农民工测量了体温、做好登记。浑源县运管所的工作人员最后一关,检查安全带,再次核验身份。下午4点整,4辆载运77民农民工的“浑源县赴大同兰园务工人员专车”驶出车站。

保障农民工顺利上岗,劳务输出地区要把好第一道关。开具健康证明、做好安全检查,浑源县人社局组织专门运输工具、确保路途顺利,对接用工企业、提供招聘信息……家乡的贴心服务,让老乡们放心出家门。

17时20分,4辆大巴车驶入大同市兰园绿色园林绿化工程公司院内。

“接下来的3-5天为大家进行,安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训,学习树木养护和病虫害防治,之后将分配到道路、公园、景区等绿化养护工作中。”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到了新环境,大家很快开始适应,按照公司的安排8人一个宿舍,大家齐动手开始忙活起来。“昨晚知道他们要来,今天一早就派人出去采购,被褥、洗漱用品、餐盒全部都是新的。”据该公司的马姓负责人介绍,同样受到疫情的影响,响应政府复产复工的号召后,如何解决劳动力来源让他们很是头疼。“还能为贫困劳务人员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助力脱贫攻坚,‘大篷车’这个想法非常好,让用工的有了着落,让工人们有地方打工,两好合一好。”


记者 :辛雅君

摄影 :于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