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南京路!風向標就是排長隊的“老字號”

昨天白天,上海陽光明媚,午後的氣溫更是刷新了入春以來的新高。

“春”回南京路!風向標就是排長隊的“老字號”


南京路已經有了春的氣息


被譽為“中華商業第一街”的南京東路步行街上,雖然還不能稱得上“人流如織”,但還是讓人感覺“春天”終於來了,而在這條街道上的“老字號們”更是成為了市場風向標。


用好的產品打動消費者


“師傅,幫我稱5斤萬年青餅乾。”王先生在泰康食品店的餅乾櫃檯上對營業員說,“你幫我分5只袋子,我送給同事。”


據泰康食品公司總經理胡勤榮介紹,雖然疫情對於整個商店的銷售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但是對於包括餅乾在內的自產食品的銷售影響並不是很大,“據我們的統計,受到疫情的影響,我們的營業額下降幅度還是非常明顯,但這段時間的情況已經好了很多,特別是像香腸、餅乾等自有品牌的商品銷售已經恢復得差不多了,萬年青餅乾之前還賣斷貨。”


“春”回南京路!風向標就是排長隊的“老字號”

萬年青餅乾受歡迎


“泰康食品賣得好的還有自產的熟菜,如燻魚、燻蛋等,這也給我們最大的啟示,要靠產品生存,用好的產品打動消費者,就要不斷地傳承創新。目前我們也在正在開發一系列以魚為賣點的熟食。我們今年夏天也準備恢復金雞牌冰磚,在口味和包裝上更加貼近年輕消費者的需求。”


胡勤榮說,“這種現象在我管理的另外一家老字號——真老大房也是蠻典型的,像鮮肉月餅現在可以做到每天1萬元,而在春節之前為每天1.5萬元。真老大房自產青團的銷售基本上每天5000元,與去年清明節前的銷售基本持平。”


在危機中要看到“機”


老大房誕生於1842年、泰康食品誕生於1914年,都是南京路步行街的百年老字號。誕生於1870年的三陽南貨店,今年也將迎來成立150週年。原本其已經準備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但因為疫情的影響不得不做出相應的調整。


“說實話,在疫情最嚴重的2月份,我們並沒有太多考慮經營的問題,以防控疫情為主。這段時間,隨著疫情對於經營的影響逐漸減弱,我們開始考慮如何解決因為疫情而暴露出的問題,同時發現潛在的市場機會。”


三陽南貨店的總經理沈民說,“最近我們南北貨一天的生意已經可以做到每天1.5萬,基本上已經與節前持平了,而醬菜櫃檯也可以做到每天4000至5000元,我們分析來自本地消費者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作為南京路上的商家,不能僅僅將眼光放在吸引遊客身上,做好本地消費者的生意,也有很大的潛力。我們最近也在考慮對寧式糕點進行一些創新,比如改進熱銷的苔菜月餅等,成為南京路三陽南貨店的拳頭產品。”


打造特色商業模式


相比三陽南貨店,誕生於1852年的邵萬生在此次疫情中,在南京路上的總店受到了非常大的影響。


“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們南京路總店的銷售額只有每天2萬元,雖然這段時間已經有所恢復,但是相比我們的社區店,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邵萬生食品有限公司副經理汪偉傑透露,幾家邵萬生社區店現在的熟食銷售不僅沒有下降,而且同比還有上升,“像我們社區店牛肉一天可以賣掉500塊,營業額達到6萬;醬鴨一天可以賣掉600只,營業額在3.5萬;糟帶魚一天可以賣掉300條,營業額在2.5萬元。而這僅僅是社區店熟菜櫃檯的銷售。”


汪偉傑表示,目前邵萬生和三陽南貨正在策劃將社區店和南京路店聯動起來,打造一個會員平臺,提供一系列的便利,如在社區店的積分能夠在南京路的店內換購特色自產商品,這樣可以調動更多本地的消費者來到南京路。


記者手記


創造需求,打響“上海購物”品牌


市領導曾這樣寄語南京路:“如果賣來賣去全是外面都能買到的,那就辜負了‘第一商圈’的盛名。”


對於南京路上的“老字號們”來說,歷經歲月的洗禮依舊屹立不倒,此次新冠疫情的影響,只能算是前進道路上小小的“挫折”。


“春”回南京路!風向標就是排長隊的“老字號”

老字號內已有不少消費者


但老字號要發展,不僅要著眼於更好滿足需求,更要創造需求、引領需求。老字號的自產商品,此次受到疫情的影響並不大,主要是因為其滿足了普通消費者的需求。但這是遠遠不夠的,如何通過自身的影響力,來吸引更多人消費,“老字號們”正在不斷進行嘗試。


我們也期待著他們的好經驗能夠帶動更多的商業企業走出困境,共同推動南京路,乃至上海商業的發展,打響“上海購物”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