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為何江南民心盡失?陳毅:國軍潰退太快,逼老百姓當漢奸

中日戰爭,敵強我弱,因而抗戰初期的失利是難免的。但是,短短半年時間,半壁江山落入敵手,不能不說國土的淪喪也是太快了,乃至當時日本軍隊曾譏諷國民黨軍隊跑得太快,他們趕不上。

抗戰初期為何江南民心盡失?陳毅:國軍潰退太快,逼老百姓當漢奸

與國土過快淪喪相伴出現的現象是國民政府基層政權的迅即瓦解,地方政府的瞬間消亡,社會秩序處於嚴重的混亂狀態中,形成民眾的痛苦無助,幾成一盤散沙,為漢奸產生提供了適宜時機。“在日寇進兵未到黃河的時候,過去的一切就宜布了自己的無能而自行瓦解”,。“隨日寇所到的區域,我們舊的政權全行瓦解’,形成無政府狀態。

抗戰初期為何江南民心盡失?陳毅:國軍潰退太快,逼老百姓當漢奸

1938年11月17日,行政院統計室發表的數字是,截止十月初,戰區九省,共七百九十六縣,完整者四百八十九縣(61 .44%),縣長能在轄境內執行職權者二百四十八縣(31 .15%),完全不能行使職權者五十九縣(7 .41%)。無政府狀態下,維持會很快就組織起來了。呂正操記錄河北的情況是:“那時,我們退到饒陽,縣政府公安局都不見了,只有維持會。這說明漢奸活動已經表面化了。漢奸因為過去有此墓礎,故膽子很大。漢奸只帶了一個日本顧問舊本浪人),幾個科長,就可以從天津坐船,到任邱、河間一帶當偽縣長。偽軍的組織也起來了,三人一師,五人一旅,招搖撞騙,到處騷擾。沿大清河漢奸更為活躍,日本浪人隨便就能委縣長。”

抗戰初期為何江南民心盡失?陳毅:國軍潰退太快,逼老百姓當漢奸

民眾雖有保衛身家性命財產的本能,雖有不甘當亡國奴的天性,但失去政府依恃,沒有組織、武裝起來的民眾在日寇的鐵蹄和刺刀下顯然是軟弱無力的。這種狀況,極易產生漢奸。“民眾如沒有組織是不能表現其抗日力量的”,民眾需要動員、發動、武裝、組織和領導,否則,等待他們是災難的來臨承繼奴隸的命運。正如陳毅所指出的,我們設想“人民對抗戰前途沒有正確認識,對敵人到來沒有應付辦法,對摧殘後無任何救濟,這就只有走上不得已的與敵人妥協的道路。”

抗戰初期為何江南民心盡失?陳毅:國軍潰退太快,逼老百姓當漢奸

在國民政府基層政權瓦解和地方政府消亡後,在中共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開闢抗日根據地之前,形成一段時間、一些淪陷區,青黃不接的危機嚴重的無政府狀態,致使“漢奸組織的維持會一類的偽政權如雨後春筍而生。”粟裕說,“京、滬、杭、蕪各地之失守,給予國人特別是江南人民的抗戰情緒以極大的打擊”,“當先遣支隊出動前,江南的民眾的抗戰情緒確是非常低落,更談不上抗戰勝利的信心。”

抗戰初期為何江南民心盡失?陳毅:國軍潰退太快,逼老百姓當漢奸

陳毅也指出,“民眾經過上海撤退,南京淪陷的大變,在愛國的心情上呈著害怕敵人的薄霧.”以致新四軍剛進軍江南時,民眾對新四軍的抗戰信心也不足,“他們看到我們背的是一些爛槍,機關槍很少,服裝更不整齊,便懷疑我們是否能夠打日本?他們曾經以輕視的態度告訴我們說:‘去年幾十萬大兵,有那樣多的機關槍、大炮和飛機,都退走了,你們這樣多的人,這樣差的槍,恐怕……”,這種國土過快淪喪而造成的民眾恐日心理和對抗戰信心不足的思想,顯然為漢奸的衍生提供了心理和思想基礎。


【1】李公樸:《華北敵後一一晉察冀》,三聯書店,

【2】張化南:《盆南平原抗日根據地的創造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